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强 《文博》2002,(3):64-66
“薛孝通贻后券”(以下简称“贻后券”)是陈直先生在《南北朝谱牒形式的发现和索隐》(以下简称《南北朝》)一文中引用的一条石刻资料,据《南北朝》文:“薛孝通贻后券。北魏太昌元年刻,文十七行,每行十二字,公元一九二○年,山西太原出土,其地址恐为当日薛氏之祠堂。原石为夏子欣所得,后不知所售何人,外间知者绝少。”关于其价值,  相似文献   

2.
陶文是指在陶制器皿、建筑材料等上面锲刻、戳印、书写的文字,具体包括普通陶器文字(陶器器皿及陶片上的文字)、砖文(砖刻文字)、瓦文(瓦当及一些瓦片上的文字).本文即是对汉代陶文出土、著录、研究等情况所做的综合梳理.  相似文献   

3.
青岛楼山后出土的西汉半两钱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四铢米两钱阴文后范,1958年10月3日出土于青岛崂山郊区楼山后,现存青岛市文管会,同坑出土全范四方(整范二,断范二)及碎范多块,石質细软,旧谱往往称这种范为"石膏范"。各范大小略同,这一方长27.8厘米,宽11.5厘米,厚1.2厘米,成条形板状,两面均刻钱文(余范钱文仅一面),其一面刻有长漕,左右双行并刻四銖半两钱文二十八枚(余范多刻三十二枚),主漕与钱文之间的支漕尚未刻就,文很工整。范的另一面也刻长漕,漕左右亦为钱文,漕与钱文有支漕相通,右一行刻钱文八枚半,左双行刻钱文  相似文献   

4.
《福建史志》2013,(4):15-15
福清释子如一纂修《福清县志续略》十八卷,加首一卷,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刊本,即日本宽文刻本,存日本上野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存有此书胶卷。今福清县志办有其书。日本宽文刻本,只刻正文十四卷及首一卷。正文卷十、卷十五、卷十六、卷十七等四卷未刻。  相似文献   

5.
金陵刻经处二三事文/孙鼎盛金陵刻经处位于南京市淮海路与延龄巷交叉处,占地6亩多,闹中取静,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院内有深柳堂、祗洹精舍、像版楼和杨仁山居士墓塔。晚清著名佛学家杨仁山于1866年创建金陵刻经处,距今已有130年历史了,它是我国目前独...  相似文献   

6.
竹刻主要分为透雕、深浅浮雕、皴刻、毛刻、阴阳文浅刻等技法,是我国丰富多彩的工艺美术之一,它与文学书画艺术紧密关联。我国的竹刻艺术无论在内容、风格以及表现手法各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成就。战国时期的竹简有的属于浅刻,有的则是在竹简上用炭墨写成字烤干而已。根据出土发掘资料,立体雕刻各个时期都有发现,但我认为,明清两朝才是竹刻的主要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7.
大足石刻造像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遐迩闻名,尤其是“宝顶山”,堪称我国名石窟胜地。本对此作了介绍和考述,认为“宝顶”就是“金刚顶”之意。  相似文献   

8.
黄春和 《文物天地》2021,(2):100-115
近年,市场上陆续出现了带"钱塘"刻款的铜造像,或刻"钱塘陈以德造"款,或刻"钱塘陈彦清造"款,或刻带造像功德主陈彦清名字的发愿文,受到佛像收藏及爱好者的关注和青睐。虽然刻款形式不同,表现题材不尽一致,但风格统一,具有汉藏融合的鲜明特征,特别是这些造像造型优美,工艺精致,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9.
沈俊平 《中华文史论丛》2012,(1):361-389,399,400
葉德輝是清末民初的文獻學家,其所致力包括藏書建設,藏書目録編製、讀書題跋撰寫、書史研究、藏書經驗總結、前人書目考證糾正和訂補等,並延伸到圖書刊刻領域。葉德輝一生共刊刻超過百種圖書。除刊刻内容嚴肅及與本人學術喜好相關的圖書,還刊刻遊藝、房中等流傳甚少的書籍,其刻書幾乎沒有禁區。他不僅重視刊刻個人著述與家集,也重視刊刻海內外未經傳刻或罕見之本,於保存文獻、羽翼學術,居功至偉。葉德輝亦精於校勘之學,一些孤本文獻賴其力得以保存。故葉德輝不愧爲清末民初具有代表性的刻書家,其貢獻應予肯定。  相似文献   

10.
成吉思皇帝圣旨金牌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树青 《收藏家》2000,(4):45-46
1998年12月,河北廊坊文物商店大城县收购站购到盐山县农民旧藏成古思皇帝圣旨牌一件。牌银质,文字鎏金,故称金牌。长方板状,四角抹圆.右上角残缺。上端中部有一圆形穿孔,孔两侧各镶凸起箍环,经穿带磨光,微有遗痕。牌长21.7厘米、宽6厘米、厚0.3厘米,正面刻双钩汉字:“天赐,成吉思皇帝圣旨,疾。”背面牌心刻双钩契丹文“用”二字。此契丹文处于《燕北录》及《书史汇要·文制》,译为宜速、走  相似文献   

11.
王翰章 《文博》2001,(2):57-59
陕西乾县西北五华里梁山上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有一座形体高大的无字碑,高7.53、宽1.86、厚1.3米,螭首方座,两侧刻有云龙纹,底座刻狮马纹,线条流畅,雕工精美,是一件及其珍贵的盛唐时期石刻。此碑原来未刻一字,金代以后有人在上面刻了十三段题记,最著名的是金天会十二年(公元1135年),用女真文刻的《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记》。  相似文献   

12.
卢茂村 《南方文物》2004,(1):72-72,70
1952年,安徽省皖南文物馆从徽州州地区收购到一件“厦门镇守使之关防”火漆印。该印质地为黄铜,上为一圆形柱柄.圆柱柄下方为长方形铜印,印通高10厘米,圆柱柄长8.1厘米。印背面左右两边皆刻字,右边刻“厦门镇守使之关防”;左边刻“印铸局造”。  相似文献   

13.
满城汉墓出土铜器铭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筠  陈静 《文物春秋》2010,(3):51-57,66
满城汉墓共出土铜器600余件,其中30件刻有铭文,计52处近800字。这批铜器铭文集中体现了西汉前期器物刻铭的面貌,对研究西汉的度量衡制度、诸侯国制度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本文在原《报告》的基础上对刻铭重新做了录文,更正了个别错讹之处,并分别做了考释。  相似文献   

14.
《孙氏墓志》记载了河东孙氏的生平及其子的官职等内容,其书刻规格之高在晚唐非奉敕书刻墓志中十分罕见.其所留存的晚唐书、刻名家信息,可补晚唐书法名家张宗厚的官职变迁、书法风貌之之阙,并为唐代"玉册官"制度的研究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15.
“攻心”联是成都武侯祠最富盛名的名联。此联含义深刻 ,富有哲理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自清光绪 2 8年冬月上旬 ( 1 90 2年 1 2月 )撰刻、悬挂以来 ,迄今整整 1 0 0周年。百年来 ,它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兴趣 ,留下了许多佳话。新中国建立以来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对这副对联甚为重视。各界人士也对联文的寓意及作者赵藩非常关注 ,普遍认为这副对联辩证地总结了诸葛亮用兵和治蜀的经验教训、成败得失 ,语言简练 ,发人深省 ,具有较强的历史借鉴价值和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为了弘扬优秀历史文化 ,宣传成都武侯祠 ,由成都市文化局主…  相似文献   

16.
王三峡 《江汉考古》2006,(1):87-90,64
秦朝对官物实行“久刻职物”制度,明白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读懂相关简文。  相似文献   

17.
1984年11月,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建乡小围埂村发现铜印1方(见图)。印正方形,边长7.3、厚1.5厘米。印柄扁圆形,上细下粗,高8厘米。印文右半为篆书"南军后参军篆",左半为阿拉伯文。印背右刻楷书"丁卯年造",左刻阿拉伯文,印左侧面刻楷书"永字第五百九十六号"。清咸丰六年(1856年),杜文秀在云南蒙化厅(今巍山县)回族聚居的小围埂村起  相似文献   

18.
1983年10月1日,文化部顾问林默涵同志来大足参观后,高度地赞扬了大足石刻艺术,并指出为了扩大宣传,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拟在北京举办大足石刻艺术展览。后经商议,决定由文化部文物局、重庆市文化局、中国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联合筹办赴京展览。 1984年11月,林默涵同志和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同志亲自审阅览方案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刘开渠同志撰写了《辉煌的大足石刻》一文,作为展览前言。  相似文献   

19.
河南叶县境内出土元代铜印一颗。印为正方形,重1.5公斤,边长7.9、厚1.14厘米;梯形钮,上宽3.8、下宽2.27、高6.8、厚1.14厘米。印背钮旁左刻"唐县栲栳义兵万户府",右刻"中书礼部""二至正十八年三月造",字迹潦草。印文为八思巴文,译成汉文为"唐县栲栳义兵万户府之印",比印背钮旁左刻汉字多"之印"二字。  相似文献   

20.
<正>《文物》2008年第7期刊登吕梁地区文物局所撰《山西吕梁地区征集的汉画像石》一文,其中著录了两方石柱,一出离石县交口镇,一出中阳县道棠村。两石柱均有刻文,作者对文字作出了释读,为了讨论的方便,现将释文移录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