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于传统书画装裱和棚壁糊饰的黏合剂,普遍选取小麦淀粉或小麦面粉为制糊材料。关于制糊、用糊的方法虽然未见专著,但是,在多部古籍中均有相关论述。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明·文震亨《长物志》、明·周嘉胄《装潢志》、清·周二学《赏延素  相似文献   

2.
赵茂林 《文献》2005,(4):159-168
四家《诗》经本的卷数,《汉书·艺文志》有明确的记载:"《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又说:"《毛诗》二十九卷."三家《诗》的经本是相同的,但具体如何分卷的呢?三家二十八卷,《毛卷》二十九卷,卷数显然不同,但不同究竟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3.
<正>《科学通报》第50卷第8期发表赵复垣、蒋世仰《"赤方气":古代超新星的光环?》一文,提出《史记》裴骃《集解》引孟康注关于"赤方气"的记载,很可能与带有环结构的超新星遗迹有关,并有可能与公元185年的"中平客星"直接关联。无论赵、蒋的结论是否能够成立,其所提出  相似文献   

4.
《白虎通·三軍·論受兵還兵》:"王命法年卅受兵何?重絕人世也。師行不必反,戰不必勝,故須其有世嗣也。"陳立《疏證》:"故未至三十不受兵者,所以重絕人世也。"案:《太平御覽·兵部·軍行》引《白虎通》曰:"王法年四十受兵,法何?重不絕人世也。"《白虎通》與《疏證》此處"重"下當皆脫"不"字。從語義上說,無論是《白虎通》下文"故須其有世嗣也。年六十歸兵何?不忍並鬥人父子",還是《疏證》"男子三十而娶,始有繼嗣之端。故未至三十  相似文献   

5.
古本《大学》中,"止于至善"的"传"是:"《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相似文献   

6.
吉定 《文献》2001,(3):278-280
庾信诗《集周公处连句》云:"市朝一朝变,兰艾本同焚.故人相借问,平生如所闻."这首诗诗题中的"周公"是谁?清人倪璠在《庾子山集注》卷之四中说:"周公,陈尚书周弘正也.弘正入周,信集其处,有伤旧国之词."由于倪璠认定这首诗诗题中的周公是陈尚书周弘正,又其《庾子山集注》有多种印本行世,故当代学者舒宝璋:《庾信选集》(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鲁同群著:《庾信传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林怡著《庾信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等均因袭了此说.  相似文献   

7.
正陸機《擬明月皎夜光》:"服美改聲聽,居愉遺舊情"。吕延濟释"服美"云:"位高則衣服美。"按:"服"字不僅指衣服。《説文·舟部》:"服,用也。"衣服之外,器用亦得称"服"。《左傳》襄公二十七年:"齊慶封來聘,其車美。孟孫謂叔孫曰:‘慶季之車,不亦美乎?’叔孫曰:‘豹聞之:"服美不稱,必以惡終。"美車何爲?’"是車得稱"服"。《説苑·反質》:"趙簡子乘弊車膄馬,衣羖羊裘。其宰進諫曰:‘車新則安,馬肥則往來疾,狐白之裘温且輕。’簡子曰:‘吾非不知也。吾聞之:"君子服善則益恭,細人服善則益倨。"  相似文献   

8.
纪立芳  方遒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10):166-179+346
裱作工艺研究是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之一,裱作的工作主要包括内檐棚壁糊饰与装饰性书画糊饰两部分。作为造办处的重要匠作,裱作所涉及的活计与帝王的生活起居密切相关,清代《内务府奏案》、《内务府奏销档》、《内务府活计档》记录了养心殿区域的裱作资料,总量多达八百余条。本文根据档案记录,参照清代裱作则例,并结合现场勘查及旁证案例,对裱作所涉及养心殿区域的活计分类、匠役管理、裱匠薪资、物料来源、糊饰风格等内容进行概述,冀以还原养心殿糊饰的历史原状。  相似文献   

9.
新知     
正中国最早发明了"指纹识别"张嵚《中国古代没有指纹识别?签字为什么要画押按指纹?》早在1927年,德国学者海因德尔就在其著作《世界指纹史》里论断:中国是全世界最早发明并采用指纹识别技术的国家。第一位采用指纹鉴定技术的人,则是公元650年时的中国唐代学者贾公彦。其实,"画押按指纹"  相似文献   

10.
正中秋的习俗大同小异,嫦娥奔月的故事家喻户晓,那你知道中秋节与道教文化之间又有何渊源?据《淮南子·览冥训》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妲娥(羿妻)窃之奔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又据《五经通义》说:"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除了蟾蜍外,又有一兔。据《拟天问》曰:"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可见  相似文献   

11.
正一引言:"異"與歷史的邊界《春秋》繫年的最後一年,即"魯哀公十四年",其下記載:"(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1)《公羊傳》給出了這樣一段解釋: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非中國之獸也。然則孰狩之?薪采者也。薪采者則微者也,曷爲以狩言之?大之也。曷爲大之?爲獲麟大之也。曷爲獲麟大之?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有以告者  相似文献   

12.
<正>《漫谈摄影造型12字法》其内容是:拍、力、景,要、求、定,虚、调、言,感、光、性。以12个字为纲领,举一反三漫谈开来,本期漫谈"拍"字。"拍"字包含三个问题,即:为什么拍?拍什么?怎么拍?俗话说:"三思而后行",这"三拍"问题,正是我们摄影创作的思想准备;是摄影造型的构思内容;是摄影行动的策划方案。对于摄影初学者而言,是必须明确的问题。可是,很多影友  相似文献   

13.
论南亳与西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商汤的都城亳究竟在哪里?我们认为,汤先居南亳、后徙都西亳。《书·立政》日: "三亳阪尹",《帝王世纪》云: "殷有三亳。……南亳偃师,即汤都也。"又云: "殷汤都亳,在梁,又都偃师。"《史记·殷本纪》正义曰:"汤即位,都南亳,又徙西亳也。"尽管"三亳"  相似文献   

14.
“官男”考     
正在明清涉及土司的文献,如明清两朝实录、文集、笔记、方志中,屡屡出现"官男"一词,特别是清代土司承袭档案中使用最多。遗憾的是,至今无人对其内涵进行全面准确之阐释,《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亦无收录。那么,"官男"一词在土司制度中所指究竟是什么?其内涵又该如何把握?这是研究土司制度应该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官男"之用法进行梳理,并考证其内涵之演变,以  相似文献   

15.
三牌楼     
正《儒林外史》第二十五回:"……鲍文卿道:‘老爹尊姓?'那人道:‘贱姓倪。'鲍文卿道:‘尊府在哪里?'那人道:‘远哩!舍下在三牌楼。'"三牌楼,在南京城北,其地理位置至少在明代就很突出。《明应天府外郭门图》上,旧河(金川河)城内中段标出"三牌楼",甚是醒目。明清两代,鼓楼以北称为城北乡,丘陵山岗,尼庵僧刹,荒坡菜地,河沟池塘,屋舍俨然,鸡犬相闻……无需出城,  相似文献   

16.
正《野马,尘埃》典出《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子是早熟浪漫主义者,在战国那样艰难困苦时代仍然自由自在地生活,可称人生楷模。大学时代我曾经手抄过《庄子》,今日重读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17.
<正>今本《周易·兑·彖》:"说以先民,民忘其劳"中的"先民",汉晋典籍征引均作"使民"。如《诗·豳风·东山》诗序:"说以使民,民忘其死。"《论语·子路》何晏注引孔安国曰:"《易》曰:‘说以使民,民忘其劳。’"《左传》昭公六年:"教之以务,使之以和。"杜预注:"说以使民。"《文选·陆机·五等论》:"故《易》曰:‘说以使民,民忘其劳。’"《尚书·旅獒》:"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伪孔传:"以悦使民,民忘其劳,则力尽矣。"(1)  相似文献   

18.
讀書柧録     
歐陽修《水谷夜行寄子美聖俞》:"梅窮獨我知,古貨今難賣。"今人《歐陽修詩文集校箋》頁46注引蘇舜欽《答梅聖俞見寄》:"古貴知者稀,流俗豈足顧?"按:所引蘇句,與歐詩似無涉。蘇云知音稀少,正是古人之所貴;歐云梅如古貨,世俗之所不喜,故難於"脱手"耳。此本諧謔語,其前"譬如妖韶女,老自有餘態"云云,亦同。然"古貨難賣",確有來歷。《論衡·狀留》云:"大器晚成,寶貨難售也。不崇一朝,輒成賈者,菜果之物也。"王充之意,又本諸《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匱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子貢善賈,此節特語妙(按:黄暉《論衡校釋》"寶貨"句下,無注,今爲拈出)。  相似文献   

19.
正三国时期有没有海陵县?清道光年间泰州修志,这是争论的问题之一。《道光泰州志》卷一"建置沿革"载:海陵县"三国时废",所载与《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扬州府志》相同。这种说法源出于《宋书·州郡志》:"海陵令,前汉属临淮,后汉、晋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按:标点依中华书局点校本)当时激烈抨击《道光泰州志》的《泰州新志刊谬》对"三国时废"严加驳斥,认为三国时海陵县不废,废的只是海陵令。《泰州新志刊谬》云:"《魏志》黄初二年张辽  相似文献   

20.
书评书讯     
《中国西藏》2015,(3):91-91
《秘境探古:西藏文物考古新发现之旅》西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从来被视为人类生命的"禁区"。人类是何时踏上这片高原的?又在这里创造出哪些古老的文明?这些古文明与祖国的中原、西域以及其他地区又有着什么样的联系?这些在文献记载中仅有只言片语的西藏远古历史,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工作,以大量考古出土的实物证据开始揭示出它们神秘的面纱,将其瑰丽多彩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秘境探古:西藏文物考古新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