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官吏的俸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论及宋代官吏的俸禄时,以往史学界多存有一种误解,认为当时官员的俸禄都很高,并且经常以清代学者赵翼的“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此宋制之不可为法者也”这样一段近于夸张性的话作为佐证。 实际上,宋代官吏俸禄的高低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可一概而论。这不仅表现在吏人很少吏禄,就是一般士大夫的俸禄也随官品之大小,差遣之有无而大相径庭,即使《禄令》所载的待遇,与实际收入仍有一定差距。根据笔者研究,宋代广大下级官员的傣禄并不高,有的则远远不足以养廉。这种现象往往在少数宰执、大臣高俸禄的掩盖下,被人们所忽视。为此,本文拟就两宋官吏俸禄的实际状况作些分析,并由此考察俸禄不足对官吏生活和吏治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史天地》2009,(6):69-69
功勋赏赐是针对有卓越功绩的官员的个别赏赐,西汉时期的功勋赏赐十分丰厚,动辄数十斤、上百斤甚至上千斤的黄金。据《汉书·食货志》载:一斤黄金相当于五铢钱一万钱。大将军霍光因为废黜昌邑王刘贺拥立汉宣帝刘病已有功,受赐“黄金七千斤,钱六千万,杂缯三万匹,奴婢百七十人,马两千匹,甲第一区。”当时,西汉大将军每月的俸禄是6万钱,霍光因功勋受到的仅黄金和钱的赏赐就相当于一个大将军180年的官俸。汉宣帝时期,地方长官政绩突出的也常被赏赐黄金。  相似文献   

3.
自官品出现之初,秩级和官品便不对应,终魏晋南朝之世一直如此,并且秩级逐步简化,到陈时仅剩8个秩级。魏晋南朝时期,秩级与官品是并行不悖的两个系列,秩级来源于先秦的稍食和月俸,与职务的繁简、职责的轻重相联系,具有职位分等的色彩,叙定同一系统内的职位等级;官品来源于汉代的朝位制度,具有品位分等的色彩,叙定官员身份地位的高下,规定官员所享有的权利或特权。二者相互结合,共同叙定同一部门内职位和官员身份的高低。魏晋南朝官员的俸禄与具体的职位相联系,既与秩级和官品有关,也与职类有关,没有一个皆准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佚名 《湖南文史》2010,(3):66-66
无论是在明代,还是清代,太监都是有品级的,这就意味着太监可以依照自己的品级领取俸禄。 尽管太监是有品级的,但是在朝廷发放俸禄时,太监领到的俸禄与同级官员领到的数量是不一样的。例如,按照明朝当时的职官俸禄惯例,正四品官员每年俸禄约合白银144两,而太监由于不用养家荫子,所得俸禄按规定不及正四品官员的1/10。由此可见,从数量上来说,宦官们的俸银还是比较少的。  相似文献   

5.
佚名 《文史博览》2010,(3):66-66
<正>无论是在明代,还是清代,太监都是有品级的,这就意味着太监可以依照自己的品级领取俸禄。尽管太监是有品级的,但是在朝廷发放俸禄时,太监领到的俸禄与同级官员领到的数量是不一样的。例如,按照明朝当时的职官俸禄惯例,  相似文献   

6.
散叶     
<正>古代官员的年终奖东汉时期,一到腊月,皇帝就开始给文武百官发年终奖,即"腊赐"。《汉官仪》中记载"腊赐"一项为:大将军、三公各钱2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进、侯15万,卿10万,校尉5万,尚书3万,侍中、将、大夫各2万,秩俸千石、六百石的官吏各7000,虎贲郎、羽林郎  相似文献   

7.
崔敏 《文史天地》2014,(2):34-37
正很多人都知道南朝历史上有个大名鼎鼎的皇帝——梁武帝萧衍。他曾4次舍身同泰寺,公卿百官们不得不交巨额"还俗费"赎这个皇帝老儿,前后共计"四万万钱"。皇帝向大臣"敲竹杠",那大臣们的"血汗钱"是哪里来的?南朝梁代的官员究竟有没有俸禄,俸禄是多是少,有没有隐性收入,和现代的公务员相比谁更幸福?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想到《梁书》。《梁书》是魏晋  相似文献   

8.
魏明 《湖南文史》2014,(2):17-17
年终奖最早出现在汉代。东汉时期,一到腊月,皇帝就开始给文武百官发年终奖。“腊赐”发多发少,有定例。《汉官仪》中记载“腊赐”一项为:大将军、三公各钱2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进、侯15万,卿10万,校尉5万,尚书3万,侍中、将、大夫各2万,秩俸千石、六百石的官吏各七千,虎贲郎、羽林郎三千。  相似文献   

9.
《文史天地》2022,(2):94-95
<正>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据考证,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东汉文物“镬斗”,即为火锅。唐朝白居易的《问列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到了宋朝,火锅的食法在民间已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朱元璋的井     
明代初期,在许多郡、府的官衙院落中都有一口水井,井边立着一块石碑,上刻一个醒目的“警”字。 原来,明帝朱元璋第一次向各地派任官员时,将他们带到皇宫的一口水井旁,说:“做清官、靠俸禄过日子,就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汲取养活一家老小。如果从外面取水灌入井里,满了就要加高井台,一旦台破水溢,就会殃及你的乌纱。”  相似文献   

11.
2007年12月,笔者在上海老街古玩市场喜获一枚木雕宝苏局咸丰当五百大钱。由来自江苏泰州的古玩商小王口中获悉,此钱是他从泰州郊区乡间所收购,从同一家还收到一枚乾隆通宝大木雕钱,直径约260mm。由此,笔者认为,这两枚木雕钱,很可能是当时钱庄或当铺的装饰悬挂之物。  相似文献   

12.
唐朝的酒价,早在宋朝就有人关注了,这个人是宋真宗。宋真宗一次在宴请文武百官时,询问起唐朝的酒价,大臣丁谓从杜甫的诗给宋真宗找到了答案,说:唐朝一升酒卖三十钱。因为杜甫的诗有言“早来就饮一斗酒,恰有三百青铜钱”。按一斗10升,一斗卖300钱,一升便是卖30钱。宋真宗闻言,喜夸丁谓有学问(《玉壶清话》卷1)。  相似文献   

13.
唐代的农村家庭是一个典型的生产单位和经济单位。本文通过对于农家的土地占有和粮食产量等资料的考证,讨论当时农民家庭的基本收入、消费和生产成本,试图给出唐代农家经济生活的大致轮廓。作为比较的参照系,还对于一般城市平民和低级官僚家庭生活作了简单勾勒。  相似文献   

14.
清咸丰时期,为筹措巨大军费来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国库空虚,财源枯竭的情况下,清政府于咸丰三年(1853)三月决定铸行大钱。于是,全国共有29个钱局相继开始铸造咸丰大钱,其中铸造当五百、当千大钱有宝泉、宝源两个中央局。地方局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宝巩、宝河、宝陕、宝苏和宝伊局也铸过当五百、当千大钱。现根据收集的大钱图录资料,就这七个钱局所铸当五百、当千大钱的铸钱期限、轻重大小、金属材料和钱文版别,作简要论述。一、户部宝泉局宝泉局是全国最早开铸咸丰大钱的铸局,造钱数量之大,版别和品种之繁杂,均为各钱局之首。到咸丰四年(1…  相似文献   

15.
赵春满 《黑龙江史志》2013,(4):38-38,43
<正>一、我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我国古代把官吏年老退休称之为"致仕",即"还禄位于君",意为交还官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废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代之以新的流官致仕制度。到了汉朝,逐渐形成一套人事制度,明确规定了条件和待遇。周朝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仕"。据东汉班固等  相似文献   

16.
东汉时,酒泉有一个烈女叫庞娥亲,她为报杀父之仇,潜心寻仇余年,在手刃仇人后,又亲自到衙门投案自首,坚决请求官府依法制裁自己。她的事迹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上至皇帝和地方官员,下至普通百姓,都被她的事迹所感动。人们为她写诗立传,她的事迹还被载入史书,流传至今。庞娥亲原姓赵  相似文献   

17.
东汉末年,腐朽没落的东汉王朝分崩离折,军阀混战,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曹操虽然位居丞相,手中握有大权,但他既开源,又节流,厉行节俭,并从自己做起。在《内戒令》里,他对自己的吃、穿、用都做了严格的规定。他不讲究吃,魏明帝曹睿即位后,尚书卫觊在上表中说“武皇帝之时,后宫食不过一肉”,这可推曹操当时的饮食状况。他也不讲究穿,  相似文献   

18.
明代朝觐考察制度是明代统治者针对地方官员的一项重要的人事管理制度,也是明代官吏考核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建制完备,贯穿了明代的整个历史进程,其在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一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不仅直接关系到各级地方官吏的切身利益和各项政令的下达实施,同时也促进了明代当时吏治的整饬和官员队伍体系的更新换代,并为其后的清代所效法。但明中叶以后,由于吏治的日趋腐败和制度的逐步僵化,使得朝觐考察过程中考察不公、处罚不严等诸多弊端逐渐显现,直至明亡。  相似文献   

19.
古代酒价,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有趣话题。《学斋占哗》记载,宋真宗问宰相丁渭:“唐朝时酒价多少?”丁渭说:“每升三十文钱。”真宗问根据何在?丁渭引杜甫诗句的“速来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为证。  相似文献   

20.
秦朝无县属游徼,至汉文帝时已有,设立依据当与《周礼》中的"野庐氏"有关。县属游徼先后演化出县游徼、部游徼和门下游徼。所谓的"乡域游徼"实际上是部游徼。县游徼的辖区以县邑为重点,但不限于此。部游徼的辖区是一个或多个乡。县游徼、部游徼除了有治安职能外,还有维护交通秩序、接待来往官吏、完成县廷临时指派的任务等。门下游徼至迟出现于东汉初,主要职能是引导县长官的车马并保障其安全、负责县寺的安保。县属游徼的秩级先是有秩,武帝时降为斗食。县游徼、部游徼最初隶属县尉,元帝时已改属功曹。门下游徼自设立时便隶属功曹。东汉中后期,县游徼、部游徼经常受县劝农贼捕掾指挥,游徼在县乡治安系统中的地位降低并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