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初中、高中就读于贵阳中学,1950年,贵阳中学与其他学校合并组成贵阳一中,因而我也顺理成章地成了一中校友。某日,见《贵阳文史》征集一中校友文稿,遂激起了我中学时代的回忆。 两张毕业证书 从1906年的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到现在的贵阳一中,100多年来,各个阶段的学子对于母校都有自己难忘的记忆。我们这个班(贵阳中学初中第47期,接着是高中第32期)是个春季始业班,1944年3月入学时,学校还疏散在贵阳乌当的后所村;  相似文献   

2.
去年初冬,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访问了一个从事着“阳光底下最崇高的事业”的老师——贵阳一中副校长、英语教师叶二仆。 事情的缘起是,今年初我在整理市政协的有关资料时,了解到1997年到1998年叶二仆老师曾被市教委选派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交流教学经验;11月,又听说叶老师当选了民盟贵阳市委主任委员,于是我决定立即访问这个才华出众的市政协委员。  相似文献   

3.
迈入晚年,过去经历过的许多事情已经黯然失色,能长期留在记忆中的并不多,而我少年时代曾经在北平的那些日子,对我而言真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相似文献   

4.
家父龙之鸿1925年卒业于贵阳一中的前身南明中学,是该校最后一期(20期)的学生。因此,老人家也就是他如今就读于贵阳一中的曾孙女的校友了。但其间相隔了改天换地的整整87个春秋。我和老伴有两个儿子,他们兄弟俩各有一个女儿,于是我们夫妻俩的第三代也就有了两个“小龙女”。大的一个孙女是老二家的,今年15岁,近一米七的个头,亭亭玉立,去年暑期从贵阳十六中初中毕业参加中考,以优异成绩考入贵阳一中。去年金秋时节,我和老伴与老二夫妻俩兴高采烈地驱车送大孙女到观山湖区贵阳一中上学,  相似文献   

5.
古镇情怀     
1在苏州古城的南郊,那儿有一个江南小镇,叫松陵镇。那儿,留下了我七年的童年记忆,之后我就别她而去。那儿留有我童年小小的足迹,还有我的亲人。所以我也回去看看,但并不常去。松陵镇本身并不为很多人所知晓,最多出了个明代曲学家沈瞡。倒是紧挨着松陵镇东边的同里小镇,名气大些。我一年回去大约四五次,呆上几天。那些零零散散的日子刚好让我把离开的七年变化拼凑起来,也倒成了一个“网络”。虽然只有七年变化,但我儿时那些朦胧的记忆已开始疏远。中国在不断地发展,松陵镇也如“雨后春笋般”变得繁荣起来了。倒是同里,不论外界怎样变化,她依…  相似文献   

6.
母校的恩泽     
我出身普通的农民家庭,能够来到青海民族大学学习,并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为牧区的民族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全都应归结于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归结于青海民族大学的教育。我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母校——青海民族大学对我的教育培养,更感谢学校早年那些心地纯正、无私奉献、勤勤恳恳,把知识和智慧奉献给青海民族教育事业的辛勤的老师们。1956年的秋天,是我生命中十分重要的日子。  相似文献   

7.
杨颖 《丝绸之路》2013,(9):77-80
许多年以后,我依然会记得那些徜徉在巴黎街头的日子。就像在萧瑟的冬季怀念一树繁花、几声燕语,怀念巴黎,也就是怀念那些逝去的岁月,怀念一份浪漫的情怀。我曾在古老的建筑间漫步,也曾在它悠闲的时光中沉浮,更为它醉人的风情所倾倒。当一切都成为记忆,怀念便只有在文字和图片中寻找依托。那些被定格下来的瞬间,带着巴黎独有的气息,缓慢而悠长,总是让人无法加快脚步,只能  相似文献   

8.
顾久  刘奕 《贵阳文史》2011,(6):29-31
说起来,我们一家四代人都毕业于贵阳一中,爷爷、父亲、叔叔、我还有女儿。我爷爷和父亲读一中时,那时候还不叫贵阳一中,叫南明中学。爷爷顾定基(音)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今年我们编了一本辛亥革命的史料,上面提到了贵州宪政派,名单里面就有颐定基。据说爷爷从南明中学毕业后就靠自学高等数学,后来在贵阳教高等数学,大概他是第一人。我父亲从南明中学毕业后读了北京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动物研究院研究鱼类学,后来抗战爆发打断了他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日子总像指尖流过的细沙,在无意间悄然滑落,而那些曾经打动我们的爱和欢乐却夹杂在记忆中历久弥新。每当我走在马路上,妈妈都会走在左边,这已成为了一种习惯。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去逛街,每一次,妈妈都会走在左边。我很不高兴,因为左边有大大小小的商店,有五颜六色的海报,而右边却只有一面硬邦邦的墙壁。我嘟起嘴来,不高兴地说:"妈妈,你为什  相似文献   

10.
1967年2月2日凌晨,这是一个平常的日子。这个时刻,人们不会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但对我来说,却是个难以抹去记忆的日子。因为那个时刻给我带来了沉痛和惋惜,萦绕着我整整37年。 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的常务副主任、中共中  相似文献   

11.
1982年仲秋,一个天高气爽,云淡风轻的日子,我陪省作协几位湘西朋友乘车回故乡采访。秋天的阳光失去了夏天的火力,温柔地洒在大地上,我们坐在车上格外舒适。凭帘放眼,美丽的故乡,是一片红瘦  相似文献   

12.
一碗蛋炒饭     
正日子总像指尖流过的细沙,在无意间悄然滑落,而那些曾经打动我们的爱和欢乐却夹杂在记忆中历久弥新。记得有一天放学回家,我不知怎么的,特别疲倦,真想一下就躺到床上呼呼大睡,可想到还有许多许多作业没有做,只能先吃点东西打起精神。"咦?我放在包里的两包小饼干呢?""哦,我今天看到了,但过了保质期,不能吃,就把它们扔掉了。要不给你做一碗蛋炒饭?"妈妈问。"不用不用。"一说  相似文献   

13.
正宅在家的日子平淡乏味,闲来无事,于是开始整理我所去过的著名山峰,心里兴奋不已。那些在网络上、杂志上经常让人们向往的遥不可及的美丽山峰,随着自己这几年旅行的脚步一一与它们会面打卡。再次看这些照片,记忆的闸门悄然开启,仿佛又一次走进它们身边,再次体味兴奋、忘我、疲惫甚至高反的旅途感受,也再次被这些高海拔皑皑雪山的直指苍穹、大气磅礴的壮美而震撼。  相似文献   

14.
在我的经历中,再没有什么事能像自卫反击战那样,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教育和启迪的了。我常常想,我太幸运、太幸福、太满足了。与那些长眠前线几十年的战友相比,我没什么想不开的。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个临海人,离开故乡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对于家乡的记忆。已是日渐模糊。偶然间在报刊亭看到你们2009年第11期的杂志。“临海”两个字吸引了我。买回家细细品读,才发现你们已经替我拼凑出了一个关于故乡的完整记忆。那些曾经模糊的片段,突然间变得清晰无比。  相似文献   

16.
赵珩 《中华遗产》2009,(2):150-155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过“囊萤取亮”、“凿壁偷光”的故事,虽然那是些励志类轶闻,用来激励刻苦发奋的学习精神,但令我更感兴趣的却是古人如何度过那些漫漫长夜。对于生长在城市的孩子来说,大约完全无法体会没有电灯照明的夜生活,直到1969年远戍内蒙古乌兰布和大沙漠与戈壁滩的那些日子,我才真正体会到油灯伴长夜的孤寂。  相似文献   

17.
正太阳岛是哈尔滨的一张名片,节日里它充满了喧嚣。十一黄金周过后的第一天,我去了太阳岛。前两天的天气不太好,更因为喜欢清静,于是,在这已经进入淡季的日子,我独自来看看我们城市的后花园——太阳岛的秋天。  相似文献   

18.
日前读到贵刊2013年第1期"《顾准文集》出版的曲折(卢惠龙文)",提到"文集在上海学林等一些出版社飘移过,未果",不禁勾起我一段清晰的记忆。1988年的一天(具体日子记不得了),黄安国介绍我认识陈申申,并说有一部很好但可能有风险的书稿想推荐给我。我说好啊,我愿意看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稿。于是,约定了一个日子,陈申申陪同我前往陈敏之家,谈书稿之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顾准著作  相似文献   

19.
我和丁玲相识在北大荒.从此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那些在北大荒的日子.常一幕幕浮现在眼前,而我,是丁玲在北大荒艰苦奋斗、生活的一个见证人。  相似文献   

20.
读秋     
正嗨,你还记得吗?我们在秋天的记忆。在充满诗意的秋天,我们总喜欢手挽手,肩并肩地走在山里的小路上,喜欢用脚去踩出"咔嚓咔嚓"响的树叶,喜欢在刮风的时候迎着风前进,你说这样有种乘风飞翔的感觉。我喜欢看着你利落的短发被风捧起来,我笑那是鸟窝。你不服气,在一旁瞪着我。腮帮子鼓鼓的。你的眼睛不瞪也是大的,你就是"大眼睛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