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度与选择     
18世纪末期,英国政府决定把犯了罪的英国人统统发配到澳洲去。一些私船主承包了从英国往澳洲大规模地运送犯人的工作。英国政府实行的办法是以上船的犯人数支付船主费用。当时那些运送犯人的船只大多是由一些很破旧的货船改装的,船上设备简陋,没有什么医疗药品,更没有医生。船主为了牟取暴利,尽可能地多装人,使船上条件更加恶劣。一旦船只离了岸,船主按人数拿到了政府的钱,对于这些人是否能远涉重洋活着到达澳洲就不管不问了。有些船主为了降低费用,甚至故意断水断食。3年以后,英国政府发现:运往澳洲的犯人在船上的死亡率达12%,其中最严重的一艘船上424个犯人死了158人,死亡率高达37%。英国政府花费了大笔资金,却没有达到大批移民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民族形成的过程表现为移居澳洲的英国移民由“澳大利亚英国人“逐渐演变为澳大利亚人。这起源于他们对权利的追求,进而使得权利认同取向发生变化,即由英国转向澳大利亚。英国政府对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澳大利亚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3.
英属澳洲殖民地流放制度论略潘兴明,许文岚英属澳洲殖民地是大英帝国治下的移民型殖民地,但与众不同的是,它的最早开拓者并不是自愿型移民,而是流放犯人。因此澳大利亚的产生与英国流放制度的实施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联系。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澳大利亚的文明史发...  相似文献   

4.
英国政府在战后住宅业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iang Z 《史学月刊》1999,(4):87-91
战后英国住宅业得到很大发展,基本解决了英国工业化以来长期存在的住房问题。在这过程中英国政府起了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兴建了大批公共住宅,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缓解了住房危机;推动和促进了住房私有化。但英国至今并没有完全解决住房问题,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英国政府去解决。  相似文献   

5.
寇松任英帝国印度总督时期(1899—1905年)的英国政府及英属印度政府对西藏的政策,历来为中外学者所重视。比较而言,国内研究尚欠深入,缺乏把英国政府的西藏政策看作是其总的外交政策和对华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考察,对于寇松与英国内阁在西藏问题上的分歧,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和研究。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题发挥,引用寇松只言片语,为“西藏独立论”寻找“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6.
1934年11月—1935年6月英国国内进行的和平投票活动,是其历史上第一次有关公众舆论倾向的全国范围的民意调查。调查的结果对于英国政府当时的内政外交均产生了一定影响。文章指出和平投票结果公布后,英国政府表面上顺应民意,在处理意埃冲突问题上高举拥护国联的旗帜,而实际上并没有根本改变其纵容意大利侵略的政策。英国政府此举实质上仅仅是出于国内政治方面的需要而作的权宜之计,即为了赢得大选胜利而假意迎合公众舆论。  相似文献   

7.
英国财政困境与殖民统治问题是英国从印度退却的现实背景,然而,英国政府错误地认为自己仍然是印度独立进程的主导者,维持印度统一并把印度羁留在英联邦正是英国在此心态影响下制定的双重战略。内阁使团失败表明印度主要矛盾已经从殖民者与民族主义者对立转变为印度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之间的利益斗争。随着印度局势恶化,英国政府的主导者心态转变为焦虑与无奈。蒙巴顿在形势压力下放弃统一印度的主张,承认了印巴分治的事实。英国政府在印度独立进程中的心态调整表明英国主动权非常有限,印度政治局势才是理解非殖民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战后英国关于殖民地公职人员的政策(1945—196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英国政府有关殖民地公职机构和人员的政策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二战结束初期 ,英国政府试图通过开发殖民地来促进英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 ,维持英国的国际地位 ,因而大力招聘和培训殖民地公职人员。在战后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日益发展 ,殖民地不断独立的新形势下 ,许多英国殖民地公职人员放弃或试图放弃其职务 ,从而极大地影响了英国的控制力和作用。英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稳定殖民地公职人员队伍 ,以延缓统治权力向当地人士的转移和日后对独立的国家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18世纪的英国,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弊端:刑法的严苛;执法过程中的不公正;恶劣的监狱环境和犯人悲惨的处境。这些弊端受到了当时社会有识之士的关注,约翰·霍华德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监狱改革的措施,并积极地推动这些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犯人的处境,是英国监狱改革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0.
在1954年底至1955年初发生的台湾海峡危机中,英国政府主张通过政治途径解决问题,积极策划所谓的"神谕"方案,力促美国改变干涉的政策,从中国沿海岛屿地区脱身。但由于英国自身实力有限,并将维护和加强英美特殊关系作为其对外政策的核心,使其对美国政府决策的制约和影响较小。不仅如此,英国领导人还多次宣扬所谓的"台湾地位未定论",并图谋制造"两个中国"。英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与美国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正是英国政府奉行的这一错误政策导致中英关系的发展长时间陷入了僵局。此次危机再次表明了英国对华政策的矛盾性和英美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英国全国煤矿工人工会曾是英国历史上势力强大的工会之一,它领导的矿工罢工运动曾给英国社会以极大影响,20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的轮番倒台均与此有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力量雄厚的工会,在1984—1985年的罢工运动中却被撒切尔政府击败。导致这种结局产生的不是单一因素,而是英国煤炭业的发展趋势、英国全国煤矿工人工会内部的分裂、工会领导人的策略、英国的社会局势、英国在外交上的胜利,以及英国政府的工业政策、撒切尔个人对英国全国煤矿工人工会的态度等一系列因素交会作用的结果。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陆昆 《抗日战争研究》2023,(2):85-99+160
1938年英国远东政策演变的动力机制可概括为“引子与合力”机制。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英国虽同情中国抗战,却在事实上奉行中立政策。中国于1938年9月要求国际联盟援用《国际联盟盟约》第16条对日本进行制裁,此事成为促使英国援华的“引子”。中国和英国议会均借此契机施压,使英国政府难以回避援华问题,美国亦通过对华桐油借款做出示范,各方的合力最终推动英国政府向中国提供了平准基金借款。在英国对日政策方面,1938年的“宇垣—克莱琪”会谈和两次“近卫声明”亦发挥了“引子”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美国率先抨击日本对“门户开放”原则和《九国公约》的破坏,中国和英国议会亦积极督促英国政府对上述问题表明态度。在各方合力的推动下,英国政府在1939年1月的对日照会中正面揭露了日本的侵华野心,公开承认日本是侵略者,英国的远东政策也随之走向清晰。  相似文献   

13.
英国与中国的法币平准基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国对中国平准基金态度的演变 ,也是英国在远东与日本矛盾逐步激化、对华政策逐步趋于积极的过程。 1 93 5年中国实行法币政策时 ,英国没有加入中国平准基金。 1 93 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 ,英国对该问题仍持消极态度。随着远东局势的演变 ,1 93 9年英国政府为英商银行加入中国平准基金提供担保 ,1 940年同意英商银行加入乙种平准基金 ,1 941年英国财政部直接供款加入中英美联合平准基金。 1 945年中英美平准基金的解散 ,则标志着英国在中国货币金融领域影响的终结  相似文献   

14.
澳洲怀古游     
乃夫 《旅游》2000,(11):18-19
与中国比,澳大利亚除了土著文化遗存,实在没有多少古迹可言,从英国的库克船长发现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岛屿与最小的大陆迄今不过二百多年,被从英国驱遣过去的犯人们在悉尼登陆进行殖民开发的时间则更晚,而那时的中国历史已进入了晚清。但不知为什么,此次到澳大利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怀古旅游项目竟占了极大成分。  相似文献   

15.
近代早期英国流民问题及流民政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6、1 7世纪前期 ,英国出现了严重的流民问题。为解决长期困扰政府的这一问题 ,英国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法规。流民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 ,也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在 1 0 0年的时间里 ,英国政府处理这个问题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家长”式管理思想的指导下 ,枢密院发挥了特殊作用。地方政府在解决流民问题上亦发挥了重要的“实验”作用。  相似文献   

16.
14世纪的英国劳工立法是英国政府为了应对黑死病的不良后果而颁布的立法,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到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笔者将从国外、国内两方面概述这些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遗产风景     
《中华遗产》2013,(7):10-15
这里是澳大利亚的海德公园军营博物馆,建于1819年。它最初的功能是关押从英国流放到此处的男性囚徒。18、19世纪,数以万计的犯人,被英国法院驱逐出境,而后漂洋过海,被遣送到遥远的殖民地澳大利亚,接受惩戒。据说其中就包括前总理陆克文的祖先。  相似文献   

18.
战后英国移民政策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涌 《世界历史》2002,(3):47-55
二战后,前英联邦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大量涌入英国,从而掀起了20世纪一次最大规模的西欧对内移民潮,移民政策的制定成为战后英国政府面临的新挑战。纵观战后英国移民政策的演变,可以发现由于联邦理想和种族情结两大矛盾因素同时交织在一起,英国政府内部和两党之间在英联邦移民问题上长期存在着争议和分歧,  相似文献   

19.
香港是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在中国夺取的重要出海口岸,但是,在鸦片战争前期,香港并不是英国试图在华攫取的第一个目标,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也不被英国政府视为是“理想之地”,英国对香港的夺取,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英国对华战略的若干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20.
左双文 《民国档案》2021,(1):120-131
学术界过去关于英国封锁滇缅路的评述,较多侧重英国对华不友好的一面,对其中的隐衷、曲折,对公开禁运政策下的私下纵放、通融,了解和注意不够。实际上,英国在日本的威胁之下宣布封锁滇缅路,确实带有被迫的、不得已的性质。所谓封锁,是限制某几种重要物资的通过,而不是完全截断,严格说,是"限运",不是"禁运"。在封锁期间,英缅当局有若干暗中配合与协助中国的举措,而3个月时间一到,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英国果然又重新开放了滇缅路,而不是像此前中方所担心的那样,将短期限运变成长期禁运,中英双方并尝试推进战时合作。英国在此事件上的双重性表现,除了中国抗战在根本上符合英国的战略利益外,也应该看到,其中未必就没有一些英国政府人士对于中国人民的抗战有同情和支持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