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制度局和开懋勤殿的斗争贯穿百日维新始终,成为维新派和守旧派争夺国家权力的焦点。在维新派开制度局受挫,变法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维新官僚李端棻向光绪皇帝上《变法维新条陈当务之急折》,提出了以开懋勤殿为核心的四件关系变法全局的大事,对当时的变法斗争,特别是百日维新晚期维新派再次争取开懋勤殿的斗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贵州先贤李端棻在清末的维新变法和废科举、兴学校过程中,屡建奇功。梁启超曾说:"李端棻屡上封事,请开学堂、定律例、开懋勤殿、大誓群臣诸大事,二品以上大臣,言新政者一人而已,故上特拔为礼部尚书。"今年是李端棻逝世110周年,重新读他的《请推广学校折》,回顾他推广新教育的实践活动,会得到很多新的启迪和感悟。一、上《请推广学校折》前的李端棻李端棻(1833—1907年),字苾园,贵州  相似文献   

3.
戊戌变法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意义重大。在戊戌变法中,作为光绪皇帝与康有为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维新官僚,他们上可影响光绪皇帝,下可联系康有为等维新知识分子。维新官僚凭借所处的职能地位,还负责变法的实际操作。作为历史必然性的工具,维新官僚与光绪皇帝、康有为等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在戊戌变法期间,李瑞棻官联最高,功绩卓著,是维新官僚的代表人物,堪为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史学界由于对维新官僚的历史作用未予充分估价,因而对李端棻的评价也失之偏颇。现就以下几个问题,提出我们的…  相似文献   

4.
李端棻生活于历经鸦片战争,中国社会内部巨大震荡和文化自我调整的年代魑⒅爻纪庇质?为官士人。审视"新学"对李端棻的影响及其为官士人在"新学"方面的价值取向和相关主张,不但可以了解晚清为官士人面对传统文化危机的所作出的回应,还能够洞悉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与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5.
<正>重提李端棻,不因为他曾位居高官,不因为他是贵州走出去的历史名人;更绝非是要把他塑造为神坛上一个僵化的偶像,而是希望今天的人们看到这样一种精神理念,感受李端棻的精神境界、他的见识、他的人格绾伟牙?端棻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让他真实地活在这个时代,把他视作我们身边的一个长者、一个朋友,把他的信仰内化为千千万万普通人的人格力量,是我们重提李端棻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贵州人谈起梁启超,都津津乐道地说他是贵州的女婿,至于其他则不甚关心。实际上,李端棻和梁启超都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李端棻识拔梁启超是戊戌变法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只不过长期以来未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而已。  相似文献   

7.
在贵阳,没有人不知道贵阳一中;在中国,没有人不知道北京大学。而这两所名校的创办,都和一个贵阳人有关,他不仅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第一人,还是近代维新运动的政治思想家,在戊戌变法中堪称重量级的领袖人物……他就是清光绪年间礼部尚书李端棻。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使一部分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士感到改革教育制度、培养适应时事需要的人才的重要性,李端棻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其教育改革措施具体体现在《请推广学校折》中,该折得到光绪皇帝的认同并下谕令实行,这些措施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其影响几乎贯穿整个中国近代社会。  相似文献   

9.
戊戌变法中维新官僚之杰出代表,礼部尚书李端棻所涉及的滥保匪人罪及七月连续告假这两个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对其整个变法中历史功绩的评价。对此,我们曾在《关于李瑞棻在戊戌变法中的几个问题》①一文提出过初步意见,本文拟再从法律角度上进一步予以探讨,并以此纪念戊戌变法一百周年。戊戌政变后,定李端棻滥保匪人罪之说,渊源于胡思敬。胡思敬其人。为当时之守旧人士,政变后不久,即撰写《戊戌履霜录》一书,对戊戌变法予以抨击,影响甚大。戊戌前夜及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一再谕饬各省督抚荐举通达时务之才以堪时用。戊戌政变后,…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在1898年初的第六次上书《请大誓臣工开制度新局折》里首次提出设制度局的主张后,在以后的变法过程中,他又反复强调这一主张,并努力付诸于实践。所以,设立制度局,是康有为进行变法维新的重要主张之一。如何正确看待康有为设制度局的主张,是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此,我愿提出个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1.
李端棻、张之洞两人具有特殊关系,两人在百日维新中都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和作用。然而,由于政治目的和政治品质的不同,两人在百日维新中所起的作用迥异。  相似文献   

12.
荐举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重大问题。历来研究者大多只关注翁同龢对康有为的荐举,而关于李端棻对康有为的荐举则少有研究。实际上,李端棻荐举康有为关系百日维新的变法大局和组织建设,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奕 《贵阳文史》2010,(6):24-25
上世纪70年代中叶,环境宽松了许多,而此时正忙于参加补习班、一心想进大学的李乐东从姑妈那里听到了关于李端棻的故事。姑妈见乐东如此痴迷读书,于是告诉乐东,北京大学的首倡者便是他们的先辈——李端棻。那时李乐东才知道,原来那个曾经在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动荡中支持变法、为中华大地严正发声的李端棻就是自己的先辈。也就是姑妈的这点提示,在李乐东身体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能量。"振兴文化教育事业,是我和我们家族的共同血性。"李乐东说。  相似文献   

14.
李端棻是晚清时期贵阳籍的封建重臣,他于清同治二年中进士后,选庶吉士,授编修,先后出任云南学政、转御史,迁刑部侍郎,一度任礼部尚书。他前后迭司文炳,四为乡试考官,一为会试副总裁,喜欢奖掖后学。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上疏光绪皇帝,请立京师大学,凡各省、府、州县遍设学堂,分斋讲学,力主派遣留学生。戊戌变法失败后,李端棻被充军新疆,后获赦归贵阳,主讲经世学堂,一生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5.
李端棻(1833-1907),贵阳人,晚清戊戌变法关键时刻,出任礼部尚书。变法失败,18天下台,贬往新疆。晚年赦回原籍,矢志不移,继续鼓吹民主,兴办新学,致力维护贵州矿产开发权等事。他是近代中国从旧体制内部站出来挑战旧体制的改革先驱;是从边远封闭贵州走向全国,积极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第一个黔人。康有为称他“抗疏维新冠九卿”,梁启超称他是“二品以上大臣言新政者一人而已”。这个评价是很权威,很到位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维新大员,李端棻在赦返贵阳后,其思想仍旧"与时俱进",活跃开通.其间尤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主聘经世学堂后在第一次月课中所出题目"卢梭论",据殷亮轩回忆:"应考诸生不知卢梭是哪个朝代的人,遍翻人名词书,如《尚友录》《历代名臣言行录》,都查考不出来.李即出所藏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上载有卢梭传记,给大家传写抄阅.""...  相似文献   

17.
<正>"闺中良友"李蕙仙1889年9月,16岁的梁启超参加乡试时,主考官李端棻将其堂妹李蕙仙许配给梁启超。1891年冬,梁启超赴京与李蕙仙完婚。李蕙仙原籍贵州,是京兆公李朝威的幼女,礼部尚书李端棻的堂妹。由于父兄在京城做官,李蕙仙自幼生活在北京。李蕙仙大梁启超四岁。次年夏天,梁启超偕夫人南归故里。梁家世代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中国,李端棻是重要时期的极重要人物,是贵阳,是贵州,也是中国的骄傲。我们不能忘怀先生。在近代贵州,李端棻是传播民主思想和开办新式学校的里程碑式的贤者、思想者,先生的贤德与善举惠及今人,我们不能忘怀先生。年清明,笔者谒端棻墓时,看见墓前有永乐幼儿园敬献的花圈,不禁心头一热。清道光后,中国历经两次鸫片战争以及甲午战争,昔日大国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的国家,这个国家巳走到悬崖尽头,如不变革,不仅满族的统治将成为绝唱,中华民族亦将陷于灭顶之灾,这时期的中国,急迫需要有变革精神的睿智国士。一般认为当时中国变革维新派的  相似文献   

19.
李端棻《苾园诗存》147首,大部分写于流放新疆之后,诗歌揭露黑暗现实,批判专制制度,宣扬“平等”、“自由”等资产阶级民主观念,为贵州民智开发的先声。其内容与风格与“诗界革命”主张隐然契合。李端菜应该是“诗界革命”的宿将。  相似文献   

20.
李端棻在奏折中认为,必须对教育制度进行有效、系统的改革,要推广学校教育,特别强调要在京师建立大学堂,在各省府州县依照大学堂的要求,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条件依次建立相应的新式学校,形成遍布全国体系完整的学校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