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中南龛仅存的一道培修记碑苟廷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巴中南龛。是我省北部佛教名山之一。笔者最近漫游南龛,在山后发现了清光绪八年(1882年)一道平常不易发现的培修碑记(以下简称《南龛培修记碑》)(图)。该碑是自然地开凿在南龛摩岩造像左下部距地面67厘...  相似文献   

2.
巴中石窟分为隋、初唐,盛唐,中晚唐,宋至民国四个时期.巴中石窟的龛窟多为双重龛,外龛呈长方形,内龛有素面圆拱形龛、带纹饰龛楣的圆拱龛、佛帐龛三种形式.外方、内二重檐的佛帐龛存在于巴中石窟各个时期.盛唐时期巴中石窟精美的佛帐形窟龛与精湛造像相结合,形成了巴中石窟独有的艺术风格,被专家学者誉为——“巴中样式”.  相似文献   

3.
巴中西、南、北龛和水宁寺石窟,一向被认为系初盛唐作品。1987年的文物普查中,在西龛16号窟发现前蜀永平三年的“检得大隋大业五年造前件古像”的题记(图一)对唐巴州刺史严武《南山表碑》“其州南二里有前件(代)古佛龛一所,旧石壁镌刻五百余铺”的记载,起到了呼应作用(图二)填补了誉为“石窟之乡”的巴中在唐以前无石窟的空白。现将调查的情况,简要叙述于后: 西龛,位于巴中城西两公里的城守乡一村,与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龛毗邻。石窟居于山之顶部和中部,分布在总长二百八十五米,离地  相似文献   

4.
鬼子母佛考     
四川北部的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巴中南龛是名的唐代摩崖石刻造像区,第68号龛龛基前浮雕有这样一组图像:一位体态丰颐的妇女头挽圆饼状发髻,穿双领下垂式半袖外衣,外着长裙,盘腿而坐,怀中抱一小孩,左右侧各坐四个小孩;小孩个个肥胖可爱,戴项圈、手镯、脚镯。画面看起来象一位多子多福的普通妇女,带着自己的一群小孩子(见题图);南龛第74号龛外龛右壁中部也有同样的一组像。此妇女衣着简单,形态朴实,一般老百姓见其周围有一群可爱的小孩,因此称她为“送子娘娘”。  相似文献   

5.
笔者曾与江学礼、曹恒钧等同志由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往巴中等县调查地面文物,这一带有丰富的石刻造像,由于交通不便,过很少被人研究,因此我把在巴中所见的简略介绍一下。巴中在四川东北部。巴中的摩岩造像分南龛、北龛、西龛、东龛和大佛寺(县志称小北龛)等五  相似文献   

6.
巴中水宁寺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巴中县县城东37公里的清江、斯连、花溪三乡交界处。这里古为巴蜀通往关中的必经之路,现为达县、平昌到巴中及巴中到通江的交通要道。著名的唐代巴中南龛造像即位于巴中县城内。一、水宁寺造像概况水宁寺摩崖造像主要分布在清江乡水宁河两岸的始宁山和龙骨山麓,依山崖开龛,龛外形多为方形,内凿成圆拱形。现存二十七龛,造像三百余身。保存较好的唐代造像  相似文献   

7.
巴中南龛摩崖造像考述苟廷一南龛石窟,位于巴州城南一公里,它背靠化成山,面对塔子山,右依西龛,左接擂鼓,前临巴江,石窟就开凿在化成山麓的半岩山上。窟区全长252米,现存龛窟173个,龛宏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密布岩面,如峰房状。由于历史变迁,自然和人为的...  相似文献   

8.
巴中南龛毗沙门天王龛浅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中城南173龛佛像中,发现毗沙门天王像2龛。此是“四大天王”中的一王,一般都作为佛教护法神,站立于龛门或寺门两侧,在巴中南龛的石窟中,单独成龛,实属少见。因他脸色微黑,一不像佛,二不像菩萨,只因手执宝塔,多少年来,人们把他视为春秋时“送灯台”的鲁班弟子赵巧加以膜拜,也就在巴中南北二山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  相似文献   

9.
《四川文物》2021,(3):64-78
龙门垭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盐亭县,现存造像龛24个,像龛形制虽较小,但龛像整体保存较好。造像主题为佛道并造,佛教造像内容有观音像、弥勒像、七佛等,道教造像内容有多龛天尊、老君并胁侍的组合像。龙门垭摩崖造像保存有完好的造像题记一则,是四川较少具有明确隋代纪年的造像群之一。通过对崖面遗迹特征、造像龛形制特征、造像组合与题材特点综合分析,初步判断龙门垭摩崖造像始凿于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主要开龛造像的年代为隋至初唐,其中第一阶段隋代造像的风格特征具有南朝造像遗风。  相似文献   

10.
巴中市,地处四川北部,米仓山南麓。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在这里繁衍生息。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置汉昌县。北魏正站二年(505年)于汉昌县治置大谷郡,延昌三年(514年)置巴州。南朝梁后期,巴州境域,南接今南部县,西南有今蓬安县全部,并延伸至今南充,武胜等地。唐代盛时,巴州境域除辖今巴中市、平昌县外,还有今万源西部、南江西南部、旺苍东南部、仪陇东北及东南,达县桥湾河以北部份。其后州郡更迭,至民国二年才改州为县。巴中市有“石窟之乡”之称,市境内现调查出保存较好者计58处,617窟龛,8663躯。其中,隋、唐时…  相似文献   

11.
巴中石窟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当四川东北部的巴中市,唐代为巴州化城县治,是古代米仓道上的军事经济重镇,历代文物古迹甚多。隋唐之际,佛教造像建寺的风气在四川转盛,巴中见有以南龛、北龛、东龛、西龛为主体的佛寺石窟造像。《舆地纪胜》、《蜀中名胜记》、《金石苑》等类笔记和金石著作对其中的部分石窟寺曾有收录。笔者自1988年以来,曾先后三次赴巴中作石窟艺术的考察,现就巴中石窟中的某些问题谈点初浅认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遗迹现象和文献资料出发,认为杨大眼龛的规划始凿早于景明三年五月卅日,完成于正始二年或三年杨大眼参加对南朝军事斗争胜利后经龙门归阙之际。  相似文献   

13.
川北石窟札记——从广元到巴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9年9月到12月,笔者一行六人在四川北部先后考察了广元千佛崖、皇泽寺、观音岩,剑阁鹤鸣山、环梁子,巴中南龛、北龛、西龛、水宁寺,通江千佛崖、赵桥崖、鲁班石、佛日崖诸石窟。上述石窟,恰当古代中原北方通往四川的秦蜀走廊所经之途,即由长安经汉中(褒斜道)至广元、绵阳、成都一线(金牛道)及汉中至巴中、通江西达川东一线(米仓道)。70多年前,法国学者色伽兰调查四川汉代崖墓、汉阙和广元、巴中石窟时,曾发现绵阳东北4公里平阳阙上,有南梁大通三年(529年)补凿的佛像,并据此推断,古代还有一条从建康到四川,联系南朝与高昌、柔然的通路,即由建康沿  相似文献   

14.
常青 《文博》2015,(3):19-27,2,113
陕西省麟游县青莲山寺摩崖造像共有十六龛,可以分为三期:其下层五龛雕造于唐太宗贞观年间,上层四龛补凿于贞观晚期至唐玄宗(712-756年在位)执政之前,而其余各龛为北宋补凿。在题材上,青莲山寺摩崖不仅有一般的佛与菩萨组合,还有显明的佛传题材。K3与K13很可能表现的是西土传法祖师像。K8的炽盛光佛也是唐以后流行的题材,宋代补凿的K4表现入宋以后流行的水月观音像。从供养人像来看,这处摩崖造像的主要捐资者是女佛教信徒。各期龛像均表现出了浓重的民间地方风格。  相似文献   

15.
清宫所供奉的藏区各地进贡和造办处铸造的佛像甚多,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保存条件所限,大量佛像与所装供之供龛被分置庋藏,学者们在研究佛教造像的同时并未对其供奉形式予以足够重视。浏览清宫造办处档案可以发现,18世纪有关宫中造龛的记载不胜枚举。本文拟从归纳清宫供龛的基本样式和龛、像关系出发,对供龛的艺术特征及其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宗教情感等进行尝试性分析,以期全面把握清代宫廷藏传佛教艺术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16.
巴中位于四川东北部,是四川名的佛教石窟分布区,近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们注意,研究也渐渐深入,并对其中一些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本就巴中摩崖造像中的龛形特点进行归纳和探讨,以便学们进一步的了解巴中石窟。  相似文献   

17.
巴中城郊1公里南龛的摩岩造像中,现编为25号的地藏龛,它是南龛仅次于103号毗卢遮那大佛的一尊佛门誉为释迦寂灭后而未来佛弥勒下世前的这段“无佛世界”里的“代理怫”(图)。因神传他是拯救地狱罪苦众生的幽冥主,而又因充满“孝道”具有“天下父母心”的菩萨,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虔诚的顶礼膜拜,尤其是传他每年阴历七月十五的生日和阴历七月三十日的成道日,这两天,成群结队的信徒朝拜龛前。平常则是焚香无时,燃灯不夜。使得这一龛窟上下左右,被香烛熏得一团漆黑。该龛为长方形平顶,高3.5米,宽44米,中间为坐高2米的地藏像…  相似文献   

18.
在洛川县以东约35公里的菩提乡董子河村西50米处的厢寺川,董子河以北不远处有一东西走向高约3米、宽4米不规则的垂直崖面(图一),崖前杂草丛生,董子河摩崖造像就位于该崖间。崖面坐北面南,摩崖像龛现存7龛,风化严重(图二、图三),并有一幅线刻人物图。其中有北魏熙平三年(518)至五代乾化二年(912)造像记5则。笔者于2005年10月间对上述遗迹进行了调查并作了详细记录,现将遗迹情况介绍如下,并分析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山西昔阳石马寺石窟及摩崖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马寺摩崖造像,位于山西省昔阳县洪水乡石马村北,东北距县城12公里,东依石马山,西临石马河(图一)。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始凿群像于三沙岩巨石周围,巨石排列呈“品”字形。北侧巨石最大,四面皆镌龛像。南侧巨石背靠石马山,西、北二崖镌造龛像。西侧巨石位置偏低,仅东崖镌造龛像。北宋熙宁年间因像造寺,环巨石券围廊,兴建殿宇,并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垣曲县宋村发现一通西魏大统年间的造像基座,现存于原宋村永兴寺遗址内。永兴寺原名重兴寺,始建于西魏大魏年间,后经明万历初年、清代及民国历次修葺,于民国三年改作小学至今。基座藏于原寺庙墙与现小学北房增修教室墙壁的夹道内,座长0.95、宽0.77、高0.42米。正面及左右两侧面开龛造像,正面刻有题记。正面中间阴刻尖拱龛楣,龛内雕释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