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连云港是我国著名海港之一。在连云港市中心新浦南十里,就是不大出名的“孔望山”。从这里西去海州旧城不过五里;东北可遥望较高的云台山。海州一带秦时是“朐县”地,两汉也是如此。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史记》卷6)、东汉永寿元年(公元155年)修过的东海祠都在朐山(在海州城南),可见这儿是一个有古迹传闻的名胜之地。孔望山不高,海拔还不到一百三十米,造像集中于山南麓西北角。一百多尊分布在长约十七米、高约八米的山坡垂直面上。除了四个像龛,均依照山石的自然形势凿成。有线刻,有浮雕。有立、坐、  相似文献   

2.
连云港市孔望山摩崖造像调查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孔望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锦屏山(古称朐山)东北,东西长约700、高129米(图版壹:1)。是前震旦系花岗片麻岩构成的山体。三百年前,孔望山与东部云台山之间还无陆地相连。相传孔子曾登此山以望东海,故名孔望山。孔望山摩崖造像位于南麓最西端,依山岩的自然形势雕成。现可识并已编号的图像有一○五个,刻在东西长17、高8米的山崖上(图一)。离造像群东70米处有一大型的圆雕石象,南150米处有一圆雕石蟾蜍。石象南25米还有一块顶部有人工凿槽的"馒头"状巨石。  相似文献   

3.
孔望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锦屏山东北,高程129米。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前,它一直濒临"海口"。秦汉迄唐宋,孔望山与锦屏山皆以"朐山"为名。相传孔子曾登此山以望东海,故明人称为"孔望山"。  相似文献   

4.
一孔望山摩崖造像,雕于距古海州东五里,即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市区南郊约五里的孔望山南崖峭壁上。这里自唐宋以来已为古代文人云集、欣赏古迹的胜地。在游人的题铭、诗句和方志等记载中,此摩崖造像,一直被误认为古冠裳的圣贤汉画像。明人在游摩崖石刻东侧约70米的"龙洞"时留有"观古圣贤遗像,来游此洞,三慨以书"的题铭。明末清初诗人阎尔梅过海  相似文献   

5.
1980年,我在《从中外交通及佛事遗迹看孔望山造像产生的背景》(载《法音》1981年第4期)一文中提出了从朐县(今连云港)出海至西域的海上丝绸之路.当时,虽已想到这条海路从朐县向高句丽、乐浪和马韩等地的北上和东延,但未加陈述,那是为了集中就孔望山造像来讨论佛教艺术由西域传入中土的途径.1988年,我写出《古代连云港地区的中外交通——兼识海上丝路》一文(载《连云港论坛》1989年第1期)着  相似文献   

6.
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年代考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孔望山的摩崖造像,历来被认为是汉代遗迹。如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卷十一引《淮安府志》即谓孔望山"有诸贤摩崖像,冠裳甚古,如读汉画"。傅惜华的《汉代画像全集》收录了其中两尊刻像。1954年江苏省文管会作了初步调查,也认为其风格与武梁祠画像相近。1957年,朱江同志再次调查后,仍以为是汉代作品。此后,它一直被作为汉代摩崖画像而列为江苏省的文物保护单位。但自发现其中有大量佛教题材后,大家很容易怀疑原来所定的时代。这是因为佛教虽然发生在公元前五世纪初叶,佛教艺术的兴起却要晚到公元一世纪的贵霜王朝时代。孔望山的佛教造像如属于东汉,那就意味着  相似文献   

7.
《宋书·州郡志》徐州:“后汉治东海郯县,魏、晋、宋治彭城。明帝世,淮北没寇,侨立徐州,治钟离。泰豫元年,移治东海朐。”①按:“朐”,中华书局本校勘记:“‘朐’字下各本并衍‘山’字。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本志南徐州南东海朐令,据此知“朐”下衍“山”字。’按成校是,今删‘山’字。”  相似文献   

8.
1961年,海州师范的师生在孔望山龙洞庵下的土层里,采集到一批北朝石造像,计七件。三件完整,四件残缺,其中有确切造像纪年的两件。还有一件武定元年四面造像幢,采集于海州结核病院。今择取七件,介绍如下: 高浮雕佛头像(图一) 青灰色片麻岩雕成,残高16、宽10、厚4厘米。高肉髻,面部丰满圆润而略长,鼻粱高隆,上通额际,长眉鼓眼,高颧骨,嘴唇厚而上翻。神情庄穆,造型厚重。从那挺健雄拔,简朴硬直,棱角分明,威武有力的艺术风格来看,与云冈石刻近似。应是北魏早期的雕刻。  相似文献   

9.
孔望山摩崖造像中,除了唐代前后的佛教造像外,有少数为道教与世俗内容者,其雕造时代与佛教遗像有别。本文所要提出讨论的是摩崖中三尊最大的石刻造像。 这三尊大型大刻,曾有数文进行过论证,但由于考察方法不同,对其内容尚未统一认识。《文物》一九八一年第七期《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调查报告》只是笼统地将其与周围佛教造像混为一淡;同期发表的《孔望山摩崖造像年代考察》一文,俞伟超、信力祥同志根据《东海庙碑》认为是道教造像;步连生同志在《文物》第九期《孔望山东汉摩崖佛教造像初探》中又认为是佛教造像;同期上,李洪甫问志在《孔望山造像中部分题材的考订》中,则论为世俗内容,并进而考证为“西王母”等。  相似文献   

10.
孔望山造像中部分题材的考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春,文物考古界一些同志提出孔望山汉代摩崖造像中含有佛教内容,这一观点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正如鲁南画像石中佛、俗内容并存一样,孔望山摩崖造像中除了佛教内容外,也有着较为丰富的世俗内容。其中一部分,虽然可能是佛经所说的娱乐供养之属,但它无疑是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意识。这些内容在画像石墓里出现很多,可是作为汉代摩崖造像却很少见,今试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华书局标点本《明史》卷 84《河渠二·黄河》载 :“自淮而上 ,河流不迅 ,泥水愈淤。于是邳州浅 ,房村决 ,吕、梁二洪平 ,茶城倒流 ,皆坐此也”。照标点本说法 ,似乎吕洪、梁洪各有一个 ,但事实并不存在这样两个洪。按吕梁洪位于徐州城东南五十里处的吕梁山下 (今坷垃山 ,海拔 1 4 6米 ) ,因处在古吕城之南 ,且水下有限石 ,故而称吕梁洪。洪是方言 ,以石阻河流为洪。《水经注》卷 2 5载 :“泗水之上有石梁焉 ,故曰吕梁也”。又据嘉靖《徐州志》卷 7:“吕梁洪……本洪在州东南五十里 ,上下二洪绵亘七里”。嘉靖《吕梁洪志·山川》有云 :“吕…  相似文献   

12.
(一) 关于临澶县庆山寺庆山寺在临潼县东南卅五里(庆山寺出土文物简报见本刊一九八五年第五期)。据《唐书·五行志》载:武周垂拱二年,新丰露台乡,有山涌出,武则天后以其吉祥,名为庆山。(注:其实地壳突出,亦地质学之常事)。《两京道里记》云:“庆山涌出,初仅六、七尺,渐至百余尺,居守以闻,百寮毕贺。”又《谭宾录》云: “新丰县有风  相似文献   

13.
正《考古》2012年3期刊载汪勃《再谈中国出土唐代中晚期至五代的西亚伊斯兰孔雀蓝釉陶器》(下简称《再谈》)。该文有多处失误,择要略述如下。(一)第85页英文提要第2行Jiaozhou(in guangxi)译为"交州(在广西)"。唐代交州的地理范围在今越南北部,与广西无涉。(二)第93页左12行,"《新唐书·地理志》中载……从广州海行经环王(交州,即今河内)……"。环王在今越南中南部,与交州并非一地。《新唐书·南蛮传》云:"环王,本林邑地,一曰占不劳,亦曰占婆。直交州南,海行……"。  相似文献   

14.
秦统一六国后,利用战国时秦赵燕西部和北部的长城做为基础,自今甘肃岷县至辽宁西部重筑长城。后世对秦这项工程,习惯称为秦始皇修万里长城。秦统一后筑长城的时间与其击匈奴的年代密切相关,要搞清秦统一后筑长城耗费了几年时间,首先需要对秦击匈奴的年代作一考察。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云:蒙恬率大军击匈奴始于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结束战役;《史记·六国年表》将此事记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史记·蒙恬列传》、《史记·匈奴列传》记述秦击匈奴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记情况基本相同,其起迄年代当  相似文献   

15.
四川道教摩崖石刻造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教是我国传统宗教,它的产生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反映道教的石刻造像居全国首位。目前已发现的有安岳玄妙观、大足南山、石篆山、舒成岩;绵阳玉女泉、剑阁鹤鸣山、江油窦圌山、灌县青城山、丹棱龙鹄山等地。其它还有蒲江、夹江、乐山、宜宾、乐至、南充等均有小量的道教造像和题刻。本文对上述石刻作简要分析。 一、四川道教溯源 《华阳国志·巴志》引《洛书》云:“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云笈七签》引《太上老君开天经》说:“太上皇之后而有地皇,地皇之后而有人皇。……而有伏羲、女娲、神农”  相似文献   

16.
《文物》1981,(7)
今年4月6日,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中国佛教协会、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历史研究编辑部、文物编辑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共四十二人,举行了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首次学术讨论会。会上就孔望山摩崖造像的题材内容、艺术特点及其时代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与会者大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一些同志认为:孔望山摩崖造像,目前已可辨识出内容的,有表现佛本生故事的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和佛传题材的涅槃图,以及五比丘像、立佛、坐佛与胡人形象的供养人等。其构图布置、身后佛光、头上肉髻、手印范式等也都符合佛教造像特征,因此,它属于佛教造像  相似文献   

17.
辽代夹山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学界对辽代"夹山"的具体位置众说纷纭,未有定论,<山西通志>及<绥远省通志稿>把夹山定在今包头市东五当召谷,与史料记载及考古调查的实际情况不符.这是受<辽史·地理志>的错误造成的.另有认为"云内州的夹山.必在土默特左旗的万家沟境内是无庸置疑的"①.笔者认为辽代云内州之夹山,即今大青山.  相似文献   

18.
剑州白塔     
据《剑阁县续志》和塔南侧《鹤鸣山新建白塔记》碑记载:剑州白塔始建于乾隆庚寅年(1770年)年,因战乱影响,时建时停,终于在乾隆丁酉年(1777年)竣工。历时七年,艰难曲折。 剑州白塔巍峨耸立在剑阁县城东南0.5公里的鹤鸣山上,俯瞰山脚蜿蜒东去的闻溪河,与南侧山腰的著名的唐代摩崖道教造像,李商隐撰《剑州重阳亭铭》碑,颜真卿书  相似文献   

19.
药王山位于陕西省耀县城东五华里处,距西安约一百公里。唐时因山上盛产罄玉,故名罄玉山。“华原罄与泗滨石,清浊两声谁得知。”这是白居易描写该山的诗句。华原就是现在耀县的故称。耀县在汉时为祋祤县,隋称华原县,唐改永安县,唐天佑三年(公元906年),以县置耀州。《陕西通志》记载:“州东十五里有鉴山,年丰则山中有光如鉴,州以是名。”据考古发掘故州位置,鉴山大概就是指药王山。宋代以降  相似文献   

20.
药王山位于陕西省耀县城东五华里处。因附近盛产罄玉,唐时就有罄玉山之名。诗人白居易曾写有“华原(即今耀县)罄与泗滨石,清浊两声谁得知”的诗句。《陕西通志》记载:“州东十五里有鉴山,年丰则山中有光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