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焰 《江淮文史》2010,(1):69-83
<正>一在淮北平原上信马由缰,让人印象最深的,便是那种无所不在的鸿蒙气象,既博大又深厚,既丰富又杂乱。那一种大象之气总让人有难以捕捉的困惑和胆怯,像漫天飞舞的灰尘,又如旷野里无处不在的朔风。  相似文献   

2.
赵焰 《江淮文史》2010,(4):56-67
<正>大象无形,老子消失在戈壁中,留下一本《道德经》,让人猜不透也想不尽。庄子读它,将它变成一对承载梦境的翅膀,游离飘浮,看空前生后世,"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汉文  相似文献   

3.
鲍义来 《江淮文史》2006,(4):141-148
敦煌莫高窟106年前,有位王圆箓道士在敦煌莫高窟第16窟东侧北壁无意间发现有空洞回音,疑是密室,破壁探察,只见堆满了写卷、印本、画幡、铜佛等,即后来蜚声中外之莫高窟藏经洞,是年为清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6月22日。藏经洞的发现正如陈寅恪说的,是一部中华民族伤心史。近年来围  相似文献   

4.
郭因 《江淮文史》2006,(2):173-176
安徽地处南北要冲,历来是南北人民交往的大客厅,南北文化碰撞的大舞台,南北文化交融的大熔炉,因此安徽人有较为复杂的性格与较为复杂的文化心理。他们既有北方人的豪迈淳朴,又有南方人的勤劳灵巧。而以长江与淮河为分界线,安徽各地人民的性格也有其不同的特点,如淮北人有着山东  相似文献   

5.
天津无疑是个移民城市。天津人最初来源于皖北,就连它的名字也是皖人朱棣御赐的呢!以至今日天津人到了宿州,乡音充耳,宛如走在天津的小街里巷,很是亲切。到了近代,《安徽人与近代天津》更是剪不断、理还乱,安徽“四大家族”纷纷在这个京畿腹地,或兴办洋务,或操纵政治,在天津的近代化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皖人的烙印。  相似文献   

6.
胡挺 《黑龙江史志》2013,(9):203-203
作为安徽省最早、同时也是最先进的公共图书馆,安徽省立图书馆在对安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说来,包括整理皖省方志、编纂与出版安徽省立图书馆丛书、从事皖省文物的收藏与展览以及促进周边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等各方面。  相似文献   

7.
赵焰 《江淮文史》2010,(3):88-99
<正>一淮河的信史,就从大禹开始吧。历史总是空濛的,这使得我们在面对它时,总觉得内心惶然。我们不知道它的起源在哪里,在很多时候,它只是神话或者推理。对于淮河,  相似文献   

8.
南社是清末民初活跃在中国坛的一个以章相砥砺、以气节相标榜、以诗歌相唱酬的名进步学团体,它在近现代学史上留下了一页。[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王锦生 《江淮文史》2001,(3):123-133
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明古国锁闭多年的大门后,安徽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0.
杨国宜 《古籍研究》2001,(1):110-115
以黄巢为代表的唐末农民大起义,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口号之响,时间之长,影响之深,都是史无前例的,很有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价值与意义。兹事体大,非一人一所能完成。本只想将安徽地区的资料加以整理,论述起义与安徽有关的若干问题,以管窥豹,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1.
安徽地区的文化是我们伟大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历经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到了近代,皖籍学人在近代文化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安徽学人在历史学上形成有相当影响的群体.应当研究在长期文化发展过程中安徽近代史学的特点.这对于发展安徽地区的文化与史学有重要意义.从几千年地区文化发展大背景下,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思想,把地区史学与全国史学联系起来进行探讨,是史学研究的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2.
李三孤堆墓、蔡侯墓、长丰楚墓、寿春城等一系列发现和研究,使安徽在楚化研究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以寿春城城址为中心的区域考古必将进一步推动楚化研究的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13.
钱耕森 《古籍研究》2001,(1):109-109,115
我国当代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张岱年先生,对我国以及我省的古籍整理工作,一直是极为关怀的,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明清安徽与广东的贸易往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通过徽商与粤商的贸易往来,使内陆安徽与沿海广东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两地商人经营的商品种类主要以安徽产品为主,商品交易则主要在广州完成。两地的贸易往来促进了各自化习俗的交流与传播。两地的贸易往来,既丰富了双方的商品市场,又使安徽与海外市场发生联系。  相似文献   

15.
王振忠  李玉祥 《旅游》2005,(6):26-33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第一次去安徽,是在1997年夏天。在西递,当我拿起相机要拍一条老巷时,镜头里突然出现一个老太,拍完照后,老太伸出手,“一元钱”。当时惊愕不已。此后好多年,旅行在继续,却一直没再去徽州。这次做安微专辑,又开始沉迷于关于安徽的风景、人和事。“十里查村九里烟”、“李白踏歌桃花潭”、“坑口的祠堂,湖村的门楼”,还有宏村那三栋老宅旅馆以及老宅主人和来来往往天南地北的旅人……开始明白,看景,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风景的心。  相似文献   

16.
在明清及新修的安徽地方志中,保留了大量关于文化活动、文物遗迹、民间风俗事项等等史料,特别是山水志中有许多碑刻资料。这些记述,对于我们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提升我省的"文化软实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故笔者予以叙录,加以考论,以求教于文化学与史志学界的同仁。  相似文献   

17.
张耀杰 《江淮文史》2016,(4):116-119
正在整个国民党统治时期,先后附葬于南京中山陵的党国元老共有4位,分别是韩恢、廖仲恺、范鸿仙、谭延。其中范鸿仙是功勋卓著却很少被后人所称道的安徽籍革命党人。范鸿仙的革命业绩范鸿仙,名光启,188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北乡一个耕读之家。他从小聪颖好学,早年曾中过秀才。1907年范鸿仙来到上海,在于右任等人创办的《神州日报》开始了记者兼革命家的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18.
1959年至1960年问,安徽农村同全国农村的许多地方一样,出现了严重的“饿、病、逃、荒、死”问题。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冷静地总结分析了农业合作化以来的经验教训,意识到要扭转危局、复兴农村经济,光靠反“五风”是不够的,必须彻底改革农村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问题。在深入基层认真倾听农民意见之后,省委进行了包产到户的试点,取得了成功,后又得到了毛泽东的表态支持,于1961年在全省范围内试行了“责任田”亦即包产到户责任制。试行一年,粮食大丰收,农村非正常死亡现象得到了制止。正当省委意欲继续推行“责任田”时,1962年2月,在中央七千人大会上,曾希圣因试行“责任田”被指责为犯了“方向性错误”,免除了省委第一书记职务,“责任田”被强令改正。  相似文献   

19.
汪谦干 《安徽史学》2015,(6):139-156
安徽东至周馥家族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有:参与制订了多项有利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政策,并努力付诸实施;创办或参与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工商企业;开创或参与开创了我国近代教育事业;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积极推动和热心从事社会慈善与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20.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安徽省史学界积极响应党中央思想解放的号召,组织召开了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对推动全省甚至全国史学界的拔乱反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40年来,安徽省史学界围绕文化强省战略,致力于安徽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丰硕、成绩显著:一是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深化,二是标志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三是国家社科基金有关安徽历史文化的立项课题不断增加。文章还对安徽文化区的划分和安徽文化精神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认为安徽可以划分为皖北、皖中和皖南三个文化区,安徽文化精神可以凝练为重思辨、重表达和重致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