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唐朝文化对日本大化改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中国和日本两国的文化就有密切的联系,两国人民互相往来,两国文化互相交流,对中日两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风俗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日本的很多习俗,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两国的文化又都展现了各自的独特性。可以说,中日两国风俗文化既异常紧密,又个性鲜明。本文通过对莱菔的寻根溯源,并辅以中日两国与萝卜为主题的相关文物鉴赏,实现探寻中日莱菔文化即萝卜文化的初衷。  相似文献   

3.
在众多研究中日关系的论著中,王贞平博士的《汉唐中日关系论》立意新颖,别具一格,是值得再三称道的。这部著作于1997年由文津出版社出版,可以说是研究中日关系史的新成果。在中日两国的关系史上,汉唐时期的官方外交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汉唐时期是中国外交的成熟阶段,也是日本外交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日两国都实行开放政策,外交关系相当频繁。过去研究中日关系史的学者,或从考古学上考察两国的古代文化,或由文献资料论述两国的文化交流,虽然对汉唐间的中日关系有所探讨,但却对这一时期中日两国的官方外交重视不够,寡见所及,尚无专论…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典籍交流由来已久,文化相互影响。在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的藏书中,不乏中日两国汉籍交流的实证。据不完全统计,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珍藏有200余种和刻本汉籍、日人著汉籍以及清末翻译、研究日本的著作。这些书籍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医学、军事、绘画、目录、地理等各个方面,版本方面既有刻本、铜活字本,也有抄本、彩色套印本及铅印本、石印本等,还有内府保存的进呈本,尤其是一部分经杨守敬从日本带回的日刻、日抄本,具有很高的版本和史料价值。古代中国文化曾对日本产生过巨大影响,而明治维新以后,近代日本文化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本文通过对故宫图书馆所藏中日汉籍交流情况的详细梳理,希望为中日文化交流研究提供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5.
陈澎 《神州》2013,(21):46-46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也越来越密切。我国与日本之间已经有2000余年的交流历史,在文化方面两国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一国的电视剧可以反映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容。所以,从日本电视剧可以很好的理解日本的文化。通过中日文化的比较,可以清楚的了解两国在文化方面的差异,为加深中日两国的交流和理解有一些帮助。本文笔者主要对日剧中日本人是如何表达自身的情感、体现的价值观念、日本人的生活习惯等方面比较中日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冯小琦 《收藏家》2000,(9):20-25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有着友好交往的历史。一、中日文化交流与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自秦汉以来,中口两国就有着频繁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国先进的物质文化——建筑、雕塑、漆器、织锦、陶瓷、服饰、绘画、书法等以及制造技术陆续传播到日本。唐代是我国陶瓷进一步发展时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比,瓷器品种更加多样  相似文献   

7.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佛教文化及其建筑艺术的往来,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综合产物。中日文化交流反映在古代建筑上,当以日本奈良招提寺最为典型。研究中日两国古代建筑的成就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自1972年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经贸关系发展十分迅猛。从1991年起,贸易额每年刷新历史最高记录。据日本海关统计,1997年日中贸易额达到7.6924万亿日元(约638亿美元),是1972年的58倍。(I日本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前,将一个什么样的中日经贸关系带入ZI世纪,是中日双方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对当前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对面向21世纪中日经贸关系的合作问题略陈己见。一、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贸易现状:进入90年代以后,中日两国…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日庚子赔款述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中,日本充当了急先锋。战争结束后,饱尝了甲午战争索赔甜头的日本在列强各国中第一个提出了战争索赔要求,日本最后从中国庚子赔款的总额中得本利75944689 海关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效法英美等国,同意中国对日庚款缓付5年。战后,日本鉴于其他国家纷纷以各种形式向中国“退还”庚款,于是决定将中国对日庚款的剩余部分用于所谓“对华文化事业”。北京政府虽然与日本订立了《中日文化协定》,但实际上中国并不能自主掌握这笔赔款,庚款的处置权仍操在日本手中,庚款的去向也很少真正用于中国的文化事业,多数是投在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各种文化事业上。由于日本“退款”之举包藏文化侵略的野心,因此遭到中国各界的反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一方面废除了《中日文化协定》,另一方面照旧如数支付对日庚款,一直到1937 年9月。  相似文献   

10.
凤凰网的一项民调显示,近九成网友认为中国应对日本提供援助。中日两国文化相连,不论两国有何历史冲突,都应该出手相助  相似文献   

11.
日本国收藏的唐代一行等人画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人民两千多年来一直有着密切的友好交往,其中,包括着两国佛教僧侣之间的往来。七世纪至九世纪,日本不断派"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来,同时,还派大批留学生随使者来中国。这些留学生中,不少是"学问僧"、"请益僧"。他们在中国各地巡礼,研究学问,回国时就把中国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带回本国。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到日本,沟通两国的文化和学术。佛教僧侣的互相往来,以宗教活动的形式,构成了中日两国历史上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为东方民族,有相通的文化,汉唐以来两国交往频繁。中国首先发明的制陶技术,很早从朝鲜传到日本。日本历代曾派员前来中国学习烧制技术,并把得到的技术与本民族的文化融汇一起,创制出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艺作品,使日本陶瓷跻于东方艺术之林。历史上日本有些名窑烧制的陶瓷,在本国亦被视为珍品的,如“古濑户”瓷、“九  相似文献   

13.
杨智芳  杨京峰 《文博》2010,(1):93-96
中国的《礼记·月令》和日本的《本朝月令》同属月令文化系统,两者有同有异。本文从文本分析入手,拟从表达方式、内容规定、理论依据三个方面,对《礼记·月令》和《本朝月令》之间的同异做初步比较,进而探寻中日两国月令文化的特点。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礼记·月令》和《本朝月令》所分别反映的中日两国的月令文化各有特点:中国的月令文化具有"原生性";日本的月令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移植性"。  相似文献   

14.
清代前期中日民间交往与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1644—1911年)与日本德川幕府时期(又称江户时期,1604—1867年)大致是处在同一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当时两国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建立正常的帮交关系。直到1877年(光绪3年,日本明治10年)才正式建交,何如璋是清代驻日第一任公使。在此期间,中日尽管受到‘闭关”和“锁国”政策的桎梏,限制了官方联系,但两国的交往,尤其是民间交往和人员往来不仅没有中断,而且比前代更加频繁、密切。不仅在经济上中国赴日贸易船比前代增加,贸易额扩大,而且文化上也继续进行着大量交流。此时日本仍在大量接受中国文化,吸收和使用中国的文物制度。 本文拟就清代前期中日两国人员往来、商船贸易和文化交流诸问题作一综述,以就教于各位方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官方史学,具有制度化、组织化并且纳入政权机制的特点,这是区别于西方史学的重要特征.这种文化传统影响古代日本,使之也出现官方史学.但中日两国的传统官方史学存在着明显区别,这表现于修史的组织机制、修史成果格局和史学理念三个方面.时至近代.中日两国官方史学先后转型,但表现不同.中日两国都未能彻底摆脱官方史学传统,也不能完全将之保持,特别是日本明治时期做出复兴官方修史的努力,终归失败,说明官方史学虽然影响力很大,却不是史学发展的普遍方式,难免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6.
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自古交往甚密。日本铸钱行钞,无不仿效中国。从隋朝开始,日本不断派遣遣隋使、遣唐使,广泛引进中国文化,同时,也向中国学习货币制造方法。庆云五年(708年、唐景尤二年)武藏国秩父郡山中发现铜矿并献给了朝廷,日本才开始以唐开元通宝钱为样品,铸造和同开珎钱。这也是日本最古老的法定货币。  相似文献   

17.
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的30年间,发展是主流,从文化渊源上,日本是中国文化的最大受益国,然而,文化上的诸多貌似相同的因素,孕育了本质上的诸多不同之处,成为两国间产生摩擦的文化原因。二十一世纪的中日关系,定会坚定不移地向前发展,但是,一波三折地前行,似乎是中日关系发展的一种宿命,发展中日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只要日本正视并反省侵略战争的历史,以真诚的态度友好相处,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前景是无限美好的。  相似文献   

18.
20年前,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的发表,宣告了两国间战争状态的结束,标志着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在两国关系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经过两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努力,两国之间的往来极为频繁,两国关系的发展主流是好的、健康的,称得上是中日关系史上的又一黄金时代。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无可回避的事实,在两国关系问题上,也有摩擦和曲折,确实不令人满意。如果我们从总体上加以考察,抽象地给以概括,似可称:中国对日本是讲“热情”的,而日本对中国是相当“冷静”的;中国对日本是相当“希望”的,日本是很“实际”的;中国对日本是非常“理想”的,而日本对中国是十分“现实”的;中国对日本总是“原则”的,而日本是颇为“具体”的。两国在  相似文献   

19.
《文献》2016,(5)
《虎丘十咏》是南宋高僧虚堂智愚在苏州虎丘山云岩寺担任藏主期间为虎丘山十景所作的十首七言绝句。从元至明,至少有包括一名日僧在内的十三位僧人为此诗题跋。15世纪末,在云南五华寺住持雪谷宗戒、云南武定望族公子郭省斋和日本遣明使的共同努力下,《虎丘十咏》诗跋传到了日本。《虎丘十咏》诗跋的流传经纬揭示了元明禅林诗文的流播形式、僧人的诗文创作态度以及中国诗文东传日本的某种具体途径与方式。来华日僧历尽艰辛欲将《虎丘十咏》诗跋东传日本的行为反映了日本对中国文化和禅宗祖师的尊崇,中国僧人促成《虎丘十咏》诗跋东传之举反映了中国僧人弘法东瀛的愿心,这种尊崇和愿心建立在两国共同的文化取向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说明当时的禅宗文化不仅是中国的文化,也是东亚的文化,是中日两国共同创造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的30年间,发展是主流.从文化渊源上,日本是中国文化的最大受益国.然而,文化上的诸多貌似相同的因素,孕育了本质上的诸多不同之处,成为两国间产生摩擦的文化原因.二十一世纪的中日关系,定会坚定不移地向前发展.但是,一波三折地前行,似乎是中日关系发展的一种宿命.发展中日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只要日本正视并反省侵略战争的历史,以真诚的态度友好相处,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前景是无限美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