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乾隆时期是宫廷藏传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标志是汉藏艺术的频繁交流。六世班禅于乾隆四十五年进京为乾隆帝祝寿,他带来的紫金玛造像为乾隆帝所重,并在宫中造办处仿做,其后,又对原配方加以改进,成造了具有宫中特色的紫金玛造像,成为清宫藏传佛教造像的珍品。本文根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将这段历史渊源作了详细的介绍,并概述了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具有代表性的藏品。  相似文献   

2.
总管内务府大臣在清宫太监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防止了宦官擅权。本文着重阐述内务府大臣在太监的选用、日常管理及犯罪处罚中的作用,指出特殊的身份地位、最高统治者对太监的极力贬抑和对内务府大臣权威的肯定以及高度集中的权力是内务府大臣能够有效管理清宫太监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南京图书馆藏抄本《钦定宫中现行则例》,由清代内务府敬事房辑,乾隆帝钦定,成书于乾隆二十六年前后,是目前所见清代最早的《宫中现行则例》,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该书上下册,计19门,内容除详细规定后宫待遇、赏赐、日用、礼仪等外,还用大量篇幅涉及对太监的品级、职责、处分等规定。一些规定不见于嘉庆以后各代的《宫中现行则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满族发源于辽宁,他们的先辈在这里建立了政权,并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清王朝.在清代用满文形成了大量文书档案.这些档案除记录政务活动外,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满族以周边各个民族的生活状态.盛京内务府是清朝在盛京设立管理盛京地区皇室事务的专司机构,它在处理各项事务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往来文书档案,这些档案始于康熙元年(1662)止于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档案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康熙朝全部用满文书写,雍正朝有个别文件是汉文,乾隆朝的大多数文件用满文书写,嘉庆朝之后满文文件的数量逐渐减少,咸丰朝以后则主要以汉文书写.盛京内务府档案记载了盛京内务府的设置及其对盛京地区皇室产业庄园山场河泡的管理、宫殿的守护陵寝的祭祀、清帝巡幸盛京的准备和东巡活动、宫中所需地方土特产品的供应等等,内容包罗万象,较为详细的反映盛京地区社会历史发展情况.盛京内务府文书档案目前保管在辽宁省档案馆,以稿档和册档两种形式存在.我们将从这些档案中以不同专题的形式进行整理和翻译.这些档案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公布,相信这些档案对满族的历史和文化研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清宫所供奉的藏区各地进贡和造办处铸造的佛像甚多,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保存条件所限,大量佛像与所装供之供龛被分置庋藏,学者们在研究佛教造像的同时并未对其供奉形式予以足够重视。浏览清宫造办处档案可以发现,18世纪有关宫中造龛的记载不胜枚举。本文拟从归纳清宫供龛的基本样式和龛、像关系出发,对供龛的艺术特征及其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宗教情感等进行尝试性分析,以期全面把握清代宫廷藏传佛教艺术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6.
北洋政府故宫博物院在接管故宫物品过程中,发现清皇室内务府与北京盐业银行1924年5月31日借款合同一纸。该合同规定,清皇室内务府以宫中所存宝册、古乐、金钟及各种金器为抵押,向盐业银行借款八十万元。现特公布于后。  相似文献   

7.
雍正时期,宫中造办处用矿银制作了一些银器,将之用于宫中膳房、赏赐等。此时矿银制器出现并非偶然,它是宫中银器需求增长及用银不敷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因为矿银与雍正皇帝炼丹有着密切的关系,乾隆皇帝登基后将之束之高阁,使得矿银制器未能有进一步的发展,但其在清宫银器史上仍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相似文献   

8.
<正>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各类御用工艺品的制作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最后一个繁荣阶段。由于乾隆皇帝酷爱茗饮以及宫中茶礼活动的增多,作为清宫茶文  相似文献   

9.
白洪希 《满族研究》2005,(4):94-100
在清宫诸多太后、后妃居住的寝宫中,虽曾建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但却有着同样的形制、同样的功能,并被沿用至终清。本文在对清宫这一建筑现象进行整合的剖析与比较中,阐述了卷棚式建筑的特点、内涵和规律,并诠释其中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清代的南玉匠是一群因技艺高超而被选入内务府造办处应役的宫廷玉匠,他们主要来自苏州地区,是制玉匠中的精英。本文依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从南玉匠的选拔、技艺和待遇三个方面,探讨了他们在宫廷玉匠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在乾隆朝宫廷玉器制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初内务府及其与十三衙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内务府根源于满族早期社会的包衣组织。包衣几。。i)是家仆的满语音译,八旗制度产生时,包衣作为八旗成员的一部分而被编入包衣牛录。随着满族社会的发展和大清国封建君主制的确立,是层包在牛灵的职责和地位发生了变化,向具有宫廷服务性质的内务府转比,这就是内务府的雏形。请入关后,由于清宫服务范围的扩大和历代封建王朝宦官制度的影响,内务府一度被宦官机构——十三衙门取代。但是十三衙门这一机构不能适应满族统治集团的政治需要,随着清王朝在全国统治的巩固,十三衙门也就必然重新被内务府取代。所以,内务时既是封建专制…  相似文献   

12.
杨勇  刘岳 《收藏家》2013,(7):3-14
造办处档案是研究清代宫廷御用品的第一手资料。2005年《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出版,系统地公布了雍正至乾隆时期宫廷御用品制作、修复、收藏等方面的材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很大便利。  相似文献   

13.
李湜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4):55-64+108-109
本文依据乾隆三十年(1765)内务府造办处的活计档、故宫博物院的清宫藏画,以及现存的宫廷原状贴落画,就如意馆画家金廷标为三希堂绘制的两幅贴落画的创作年代、画作定名、图式来源及艺术特点等问题展开探讨。本文将有助于促进对乾隆朝三希堂室内装饰画的研究,同时也将进一步加深对金廷标晚年宫廷绘制活动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文史天地》2008,(9):69-69
据清宫资料,制作一件朝袍须要依礼部定式,或是皇帝命题由内务府画师绘制重彩工笔小样,交总管太监呈皇帝御览,或经内务府大臣直接审阅后连同批准件送发江宁(南京)、苏州、杭州三处织造司分织。江宁织造负责的御用彩织锦缎,苏州织造的绫、绸、锦缎、纱、罗、缂丝、刺绣及杭州织造处织造的御用袍服、丝绫、杭绸等,制作过程相当复杂,  相似文献   

15.
酒醋房是明洪武时期所设内廷供应机构之一,掌宫中各处所需酒醋酱菜等项承办事务。清承明制,隶内务府,并次第完善。至乾隆时期,酒醋房弊病丛生,各项传用成例渐失。乾隆二十四年发生的玉泉酒案促使乾隆开始整顿酒醋房事务并制定《酒醋房用度奏销定例》。四十三年,清廷将宫中年使用酒醋酱菜等物货币化,并制定《钦定宫中玉泉酒用项定例》。乾隆帝两次整顿酒醋房,意在撙节内廷用度、完善内廷管理,体现了其法祖"以俭治国"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16.
铜法铃是清宫佛堂中最常见的法器和供器之一。根据档案记载,乾隆时期清宫造办处曾制作过大量的铜法铃。为了使铜法铃的声音更加响亮、清纯,造型更加规范,造办处首先对制作铜法铃的材料配方进行了多种试验。随后,又对铜法铃的尺寸、款识、纹饰进行了改进和确定。本文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款铜法铃为例,结合清代档案和史料,就乾隆中期宫中铸铃的配方试验、尺寸、款识、纹饰变化以及铜法铃的使用情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乾隆时期的钟表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隆时期是清宫钟表收藏、制造的鼎盛时期。在此基础上,乾隆帝以自己的审美观为准绳,依靠供职宫中的西方传教士中的钟表机械师,对部分钟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从而使其能心愿符初。  相似文献   

18.
清代内务府拥有众多的房产。自清初内务府即开展房产经营活动,其经营方式主要有租赁、销售和开设店铺。通过房产经营,内务府获取了一笔稳定的收入,并将之应用于各方面。内务府的房产经营是皇权至上、资产增多的结果,亦是其银两生息思想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大木作,是传统建筑营建的核心,木构架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的比例尺度和立面造型。然而.清代的紫禁城,并没有自己的大木木匠培训系统。民间的木匠,上至房梁檩柱,下至桌椅板凳,样样精通。而宫里的木工工艺却有比较严格的分工,清宫虽然养了一批木匠,薪酬比外面的普通木匠高,年节还有赏赐,但他们都属于小器作.也就是给皇帝做家具。负责修缮皇宫的大木木匠,平时并不在内务府系统支取薪水,他们是临时召集来的,换句话说,属于“临时工”。  相似文献   

20.
清朝在盛京设立管理盛京地区皇室事务的专司机构——盛京内务府,它在处理各项事务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往来文书档案,内容包罗万象,详细的反映盛京地区社会历史发展情况.目前,盛京内务府文书档案保管在辽宁省档案馆,之前从未对外公布.对这些档案以专题形式进行整理翻译,必将对研究满族历史文化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