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十多年前读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时,曾被他关于古典文化是一种非历史的文化的论断所吸引。他说:“古典文化并没有记忆,没有这种特殊意义的历史器官。古典人的记忆……是一种不同的东西;因为当作清醒意识中的排列4整齐的远景的过去与未来,那是没有的”,“在希腊人的世界意识中,一切个人经验以至共同的过去经验在特定的瞬间的‘现在’  相似文献   

2.
黄玉梅 《沧桑》2009,(3):245-246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神话传说与古典园林是各领风骚、并驾齐驱,但却又是水乳交融、共生共荣。神话传说当中所表现的浪漫主义、虚无主义、生态主义等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意境、建筑风格、营造法式等造园关键,从而催生了中国的神话式园林;而中国古典园林在深厚文化底蕴的热土上吐故纳新,进一步丰富和刺激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创作与繁荣,从而书写了一个辉煌而宏大的园林神话。  相似文献   

3.
"神话"进入中国学界后始终与"历史"相形相生。顾颉刚受民俗学的启发提出"疑古"口号,倡导多角度审视"神话"的独特性质,然"古史辨"极端派却将"神话"与"历史"完全剥离;钱穆、徐旭生等历史学家驳斥其"妄肆疑辨",认为神话传说中自有历史真实的因子;陈梦家、张光直等考古学家将神话学理论用于古史研究并取得新的进展。随着"神话历史"理论的提出,"神话"与"历史"经历了对立、交集、融合的百年发展,最终走向同一。  相似文献   

4.
刘曼 《黑龙江史志》2015,(1):195+197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史学的勃兴使得历史书写回归了传统叙事手法,最大限度的满足了读者需求。中国古代的"历史叙事"传统源远流长,现今在正统史学领域这一传统却遭到摒弃,回归我国的"历史叙事"传统,对于促进史学大众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郭子  龙张强 《史学史研究》2013,(2):72-80,90
围绕著名的"荷马问题",西方学界聚讼已久。有关史诗创编、作者、年代诸问题的争论,学界多有异说。及至20世纪,由帕里初创、洛德完善的口头理论成为学者研究的理论起点之一。通过对史诗中程式、主题和故事类型的分析,口头理论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别于书面文学的口头文学视角。尽管过于倚重技术性分析,亦未给校勘实践提供一个折中方案,但帕里及其后学的发见,无疑引起了荷马研究史上的一场变革。  相似文献   

6.
高有鹏 《民俗研究》2017,(6):135-142
神话传说中的夸父追日,在河南省灵宝市形成众多的"神话遗址"。当地"八大社"的村民自称是夸父的后裔,每年的春天和秋天,他们举行纪念夸父祖先神的庙会,举办社火。与夸父被视作阳平的保护神一样,轩辕黄帝和蚩尤被地方民众认同为山神,他们在"文化叙事"即传说中是以地方保护神的面目出现的。文化叙事常常通过一定的方式形成社会的"合力",消解矛盾和纠纷,这是民间社会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7.
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语境研究逐渐成为中国民俗学的主导性研究范式。本文以三个社区的神话传统的田野研究为基础,对语境的效度与限度进行了细致考察,发现语境在形塑神话文本、规定神话讲述场合、确立讲述人与听众的构成及其规模、决定神话的功能和意义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语境对神话传统的影响具有一定限度:神话的核心母题及其母题链的组合、类型和基本内容,往往呈现出强大的稳定性。就此而言,语境视角未能深入触及口头艺术形式和内容的根本内核,因而具有局限性。对此,需要倡导"综合研究法"。  相似文献   

8.
以河南几个地区的火神神话为例,从赫勒的"日常生活"概念出发,运用"文化记忆"的理论视角,将地域社会中的神话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形式,来尝试探讨火神神话记忆模式的构成。"神话记忆模式"指火神记忆中那些有固定格式的记忆形式,它具备三个特质:物质形式、神话象征和社会功能。按照记忆媒介的不同,外在物质形式又展现为物象、行为、语言三种形式。记忆模式具备特定的记忆框架,同时伴随社会历史变迁而演变分化。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的建国历程中,古典传统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这在学术界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研究古典学的学者通常过分强调古典传统的影响,而研究现代史的学者则往往低估美国建国与古代经验的联系。实际上,美国的建国者对古典知识采取了一种实用的态度,把它置于他们所掌握的各种知识和思想资源中,并结合他们所处时代的特点加以综合利用。在建设新国家的过程中,他们充分吸收了古代历史的经验教训,既未彻底抛弃雅典民主的精神理念,也没有完全认同罗马共和的制度安排,而是借助自己的政治智慧和现实关怀对两者进行了改造和转化,最终超越了古典传统,确立了一种新型政体以及与之相应的意识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建国者在雅典和罗马之间走出了一条新的建国道路。  相似文献   

10.
曹新宇 《清史研究》2003,1(2):80-88
研究者目前倾向从“小传统”和“草根社会”等概念出发 ,分析明清秘密教门的历史与信仰 ,然而对明清教门的信仰的理解 ,离不开宏观的制度性思考。因此 ,从明清秘密教门核心的“灾难神话”出发 ,体察它在整个传统社会信仰制度中的位置 ,可能会有助于我们分析明清教门在传统社会中的生存土壤和活动逻辑  相似文献   

11.
华北为燕赵旧地,历史文化悠久。易州历史上佛教、道教比较发达,这些都对当地民间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末清初这里受京畿文化影响,民间宗教寺庙星罗棋布。明代以来,河北定期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活跃起来,易州则以洪崖山为中心形成了地方宗教文化中心,逐渐形成了后土崇拜的地方传统,  相似文献   

12.
Gregory of Tours and his world have long been out of fashion; but despite modern neglect of his works, Gregory gives us access to an understanding of many important aspects of late antiquity, among which is the role of the saint as patron. Saints appear as patrons throughout Gregory's works;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is his account of the miraculous deeds of St. Martin. The role of the saint as patron is best understoo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cent work of Peter Brown on holy men in late antiquity; several other scholars have also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patrons in the Roman world. Appeals to the saints in Gregory's world are to be understood as one manifestation of the Roman ritual of appeal to a patron. More important than their afflictions are the social circumstances of those who appeal to St. Martin and analyzing some others in detail, we can demonstrate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those appeals are the social weakness of the appellants, their need for a saintly patron, and Martin's role as a model saintly patron in Gregory's world  相似文献   

13.
14.
盘古神话从原始产生到形成相对丰满完善的创世神话,是南北文化、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互相渗透融合的结果。它在后世的流传情况是丰富多样的,它主要在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民族民间流传,形式上各民族有各民族的特色,内容上或融合于各自的民族神话系统而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核。另外,道教的神仙传说也是盘古神话流传演变的一个途径。盘古神话体现出五个方面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有关创教和起会的历史神话是我国民间教派和帮会共同的现象。合理解读这些神话,既是民间教派和帮会研究的任务,也是进一步探明民间教派和帮会历史的一把钥匙。本文抓住“戏剧化”这一关键环节,对明清民间教派和帮会创教、起会历史神话中的“昏(君)奸(臣)与功(臣)”故事结构模式进行探讨,进而用天地会的历史解析其起会历史神话“西鲁故事”的形成过程,力求廓清笼罩在天地会起源问题上的迷雾。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In this essay I will argue that Platonic myths are a useful tool not only in the education of the ignorant but for the philosophical mind as well. To do this I will first examine the limitations and problems that Plato sees in written communication, and I will then argue that myths avoid these problems by undermining their own validity. If they are to avoid the problems that plague the written format, myths must show themselves for what they are: inadequate tools for giving a complete account of a particular subject. Myths, I will argue, are those shadows (to use the term from the story of the Cave in the Republic) that show their own shadow-like nature. In this way the myth is able to work hand-in-hand with dialectic to educate philosoph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