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沈葆桢(1820-1879),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清朝抵抗侵略的封疆大吏林则徐之婿。他为加强台湾防务殚精竭虑,抗击日寇美名流传,他为人处世,也有着自己的原则。早年,沈葆桢的每一次进步,几乎都得到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帮助和提携,曾先是让  相似文献   

2.
正沈葆桢,字幼丹,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进士出身,晚清名臣,民族英雄林则徐之婿,历任江西巡抚、福建船政大臣等职。光绪元年(1875年),沈葆桢调任两江总督兼办理通商事务大臣,督办南洋海防。其刚一抵任,一件令人头疼的麻烦事便找上门来——包括生产食盐的场商和运销食盐的营运商在内的两淮盐商,多次联名公禀,请沈葆桢收复淮盐引地。  相似文献   

3.
牡丹社之役事发后,沈葆桢奉命巡台,提出"开山抚番"。沈葆桢治台期间的抚番思想由"民番皆赤子"、"怀以柔德"、"恩威咸宜"三部分组成。其中,"民番皆赤子"是其抚番思想的核心;"怀以柔德"是其抚番思想的基本方针;"恩威咸宜"是其抚番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沈葆桢在台湾时期的抚番思想既受到传统处理民族关系思想的影响,又与其早年的戎马经历和对时局的认知有关。  相似文献   

4.
《随笔》第十七期,刊载署名安然的一篇文章——《名臣之女——林敬纫》,介绍林则徐女儿、沈葆桢之妻林敬纫的若干事迹。其中关于沈葆桢家世的记述,多有商榷之处,现引证史料,就其大者作一考辨,请识者批评指正。(一) 关于林则徐家与沈家的关系安然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安文”)记云:“林则徐有一堂姐嫁侯官沈氏”,这是林、沈两家结亲之始。这里说的“侯官沈氏”,指的是林则徐同乡的沈葆桢家;这里说的“堂姐”,即指沈葆桢的母亲。其实,嫁给沈家的并非林则徐的“堂姐”,而是他的亲妹妹。  相似文献   

5.
姚依  弓凯婷 《福建史志》2022,(3):16-21+71
沈葆桢是中国近代海防事业的实干家。1874年5月,沈葆桢临危受命赴台抗倭,并为巩固台湾海防采取了诸多举措,其海防经略思想可为新时代我国海防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赖晨 《湖南文史》2012,(4):33-34
陈宝琛(1848-1938,曾是溥仪的老师)说过,福建近百年来,最著名的官员要算林则徐和沈葆桢。林则徐是沈葆桢的舅父兼岳父,沈葆桢是林则徐的道德继承人。  相似文献   

7.
晚清名臣沈葆桢于同治年间曾任江西巡抚。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有同治二年沈葆桢批牍十八通,另外有湖南巡抚毛鸿宾批牍一通,所批对象同是作为湘军宿将的楚勇精毅营统带席宝田。该十九通批牍,系统再现了同治二年间江西省以及临近省份的军事发展态势,全景呈现了江西战场清军的复杂派系以及沈葆桢的调护艺术,从中不难发现沈葆桢对客军楚勇,特别是对席宝田部的倚重。  相似文献   

8.
沈葆桢与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林庆元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没有多少年,就踏上侵略中国的道路。1874年举兵侵台,为其发端。应该说,在这一侵略事件中,日本并没有完全达到其侵略目的。其重要原因,是沈葆桢在这场反对日本侵略斗争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分析局势,...  相似文献   

9.
沈葆桢的职务经历,使他成为承担同光年间的海防和海军建设重任的封疆大吏之一,他有诸多关于海防和海军建设方面的思考及实践,并产生了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沈葆桢的海防和海军建设思考主要是在总理船政、渡台办防、督办江防时期,其提出的建议和主张,具有时代现实性、爱国性、进步性和实践性;其取得的一些实践成果,为中国晚清的强军固防作出了重要的、值得怀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台湾建省是清代台湾史上的重大事件,长期以来受到学界的关注。但以往的研究对台湾建省"台前"诸问题关注较多,而对"幕后"的人事关系缺乏必要的研究,而这恰恰是影响台湾建省决策的重要因素。当沈葆桢提出台湾巡抚人选与驻台办法时,其个人经历与人际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后,不同的主持者因个人经历与人际交往的不同,对沈葆桢的方案提出大小不同的异议,从巡抚半年驻台到总督驻台再到恢复旧制,众说纷纭,反复变更,良好的制度设计并没有得到有力地推行,未雨绸缪终成筑室道谋。中法战后,巡抚驻台之议再起,各人提出的方案基本上没有超出日本侵台后的相关讨论。而最后选定的台湾建省,也与沈葆桢的巡抚驻台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从日本侵台到中法战争,台湾建省问题整整经历了十年的讨论与反复,才得以尘埃落定。这其中不仅暴露了地方督、抚之间的推诿、因循,更暴露出晚清中央政府的腐败与无能。  相似文献   

11.
"牡丹社事件"发生后,清政府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赴台与日本交涉并办理台湾防务事宜。沈葆桢东渡后,深感台防空虚;随后,李鸿章急调唐定奎所部淮军武毅铭军十三营入台巩固台防。中日《台事专条》签订后,日本按约撤军。沈葆桢巡台期间,审时度势地提出"开山抚番",唐定奎又率淮军协助其安抚番社。在台湾期间,淮军招抚狮头诸番社,宣威怀德,力行教化,为"开山抚番"各项事宜的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亦为清政府在台湾保卫主权、巩固治权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沈葆桢是晚清时期具有重要影响的能吏名臣。他曾以翰林出任江西广信知府,升任江西巡抚。后在闽浙总督左宗棠推荐下,担任首任船政大臣达7年之久。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侵略者以台湾高山族居民误杀琉球船民为借口,捍然出兵侵台.占领台湾琅峤牡丹社等地。清政府急命沈葆桢以“钦命办理台湾等处海防事务兼理各国事务大臣”身份前往台湾巡防。沈葆桢赴台后,积极备战.采取切实有效的防卫措施,争取军事上的主动权,迫使日本侵略者不得不与清廷谈判、撤兵.保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同时又积极推行各项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3.
洪仁签驳《李秀成供》文书的发现和研究王庆成50年代初中国史学会编辑出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二《太平天国》8册,第2册的“诸王自述”章中据《沈文肃公政书》附有沈葆桢奏5件,其第四件同治三年十月十三日奏称,将所俘太平王国干王洪仁及恤王洪仁政、昭王黄文...  相似文献   

14.
正弁言张之万和张之洞兄弟二人在晚清同为宰相,世所罕见,张之洞的史料留存较多,而关于张之万的则较少,然史称"先有张之万,后有张之洞"。张之万,字子青,河北省南皮县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状元。这一科举考试中还有李鸿章、沈葆桢、郭嵩焘、沈桂芬等名流中进士,故此丁未科考后来成了我国  相似文献   

15.
1874年,日本借“牡丹社事件”武装侵台,清政府派沈葆桢负责处理台湾事务.在沈葆桢请求下,李鸿章派部将唐定奎率淮军13营武装保台,挫败了日本的侵略意图,并进行台湾早期“抚番”开发.在台期间,淮军共有2000余名官兵伤亡病故.为祭祀追念这些将士,清政府允准在台湾凤山修建了凤山淮军昭忠祠.  相似文献   

16.
近代侯官文化与严复何绵山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曾出现过一个奇异现象:地处东南之隅,远离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弹丸之地侯官,在极短的时间内崛起一批杰出人物,如:林则徐、沈葆桢、林昌彝、严复、林纤、郭柏苍、刘步赡、林永升、叶祖、萨镇冰、陈衍、方声洞、林觉民、林旭等...  相似文献   

17.
在洋务派中,清廷政要认为李鸿章能见其大,丁日昌能致其精,沈葆桢能尽其实,郭嵩焘既精且大.李鸿章与郭嵩焘都是洋务派的佼佼者,志同道合,互相支持.又同受守旧派的攻讦,同病相怜,互相同情,互相安慰,形成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相似文献   

18.
郑孝胥少年得志,高中福建乡试解元,却于会试屡屡受挫,无奈以督抚幕宾为生,借助岳父吴赞诚的关系,先后居于沈葆桢、李鸿章的幕府,得以学习洋务,后随李经方出使日本,独当一面办理交涉,为交涉之干才,“洋务”也成为郑孝胥幕宾生涯的核心优势。郑孝胥对甲午时局的把握,对中日实力的差距认识准确,展现了干练的政治素养。  相似文献   

19.
正林泰曾(1852—1894年),字凯仕,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系林则徐胞弟林霈霖长子林龙言第四子,中国近代海军的缔造者沈葆桢的外甥。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被寄托给其嫂子培养成人。在逆境中成长的林泰曾,"性沉默,寡言笑,存心慈厚,能忍人之所不能忍。"同治六年(1867年),成为福建船政学堂后学堂第一届学生,学习驾驶专业,"每试皆列优等",后成为被选送赴英  相似文献   

20.
同治五年(1866年)五月,闽浙总督左宗棠建议在福州马尾设局制造轮船、整理水师。同年十二月,求是堂艺局正式开学。由于校舍尚未建好,暂时借用福州城内定光寺、仙塔街等地。次年五月迁回马尾新校舍.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将其改称为船政学堂,分为前、后学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