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8年10月28日,我随湖南平江县(被喻为"将军县",今属岳阳市)第三批知青下放到献钟公社五星大队。在知青到达献钟公社之前,各生产队的队长早就聚集在那儿了,他们都打起了这样的小算盘:等知青们一到,就选两三个女知青回去。理由很简单,一是农村娃打单身的多,想为他们找个有文化的知青媳妇;二是知青到农村来"扎根",男的一"扎根"就动不了,而女的总是要出嫁的,将来不至增添队上的负担。知青分配到队的热闹有点像现今的人才市场。那些田多、劳力少的生产队,才高兴接纳牛高马大的男知青。  相似文献   

2.
在那个“谈爱色变”的知青年代,爱是禁锢的,爱是不敢上桌面的,爱是遭非议的。因此,那时要是哪个男知青与女知青说上几句话,见上几次面,看上几眼,就会被说成一对、议成一双,配为鸳鸯……我们下放的爻山大队(村),中间有条小河,这条小河正好把该大队的14个生产队及林、果场劈为两半,而大队按照这两半,把我们13个男知青户口落在河这一边的生产队,  相似文献   

3.
在那个“谈爱色变”的知青年代,爱是禁锢的,爱是不敢上桌面的,爱是遭非议的。因此,那时要是哪个男知青与女知青说上几句话,见上几次面,看上几眼,就会被说成一对、议成一双,配为鸳鸯……我们下放的爻山大队(村),中间有条小河,这条小河正好把该大队的14个生产队及林、果场劈为两半,而大队按照这两半,把我们13个男知青户口落在河这一边的生产队,  相似文献   

4.
石岭读书记     
正在我的知青生涯中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该写却一直未写,那就是读书。我经常在脑海里闪现出这样一个场景:在冬天的一个晚上,外面下着大雪,我们组的几位男知青或蜷缩在床上,或趴在一个简陋的大方桌边,但是几乎每个人都捧着一本书在读,还时不时有人提出个问题,有人知道的就回答,问者觉得回答得对,就接受,觉得不对,就可能会提出反驳,甚至还会引发出脸红脖子粗的辩论。当然,这类争论最后大多是不了了之。在  相似文献   

5.
叶辛 《百年潮》2008,(10):54-58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下乡知青通过各种途径大规模回城,一时间形成一股大潮,这对知青个人、农村、城市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尤有回响。我也曾是到贵州插队的一名上海知青,由于写作《蹉跎岁月》、《孽债》等知青小说,接触和采访了大量的下乡知青,对知青回城的整个过程比较熟悉。下面,我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与大家一起来回顾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6.
罗勤 《黑龙江史志》2010,(20):35-35,38
<正>我们今天聚在一起,为的是纪念40年前曾经有过的一段同样的经历。在座的40个人曾经都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金山公社三间房生产队的一名知青,我们在呼玛的农村和山里生活了10年。  相似文献   

7.
1972年12月20日,福建省莆田县农村小学教师李庆霖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信,陈述了上山下乡知青生活上的困难境遇和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一些阴暗面,得到了毛泽东的回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千百万知青的命运和生活轨迹。后这名“小人物”在时代大潮中,浮沉荣辱,转瞬倏忽。  相似文献   

8.
<正>2009年6月6日,上海首个"知青广场"在东海之滨的奉贤海湾园建设。建设中的"知青广场"占地32亩,广场中央有知青的主体群雕;有约200米曲折的知青墙,墙上有知青的浮雕、知青当年留下的经典语录及知青名单;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两层知青博物馆。1969年,上海约有111万知青上山下乡,前往黑龙江、安徽、江西、贵州、云南、吉林、内蒙古等地。2009年11月15日,今天是  相似文献   

9.
<正>1970年,花溪区革命委员、区武装部组织孟关、黔陶等五个公社的六个民兵连,参加了高坡微波站工程建设。时称"二0五"工程,带着军事的机密性,由区武装部牵头,组成了"二0五"工程指挥部。工程建设者要的是基干民兵,普通民兵是不能入列的。六个连队中有五个连队都有不少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参加。孟关公社连队有近二十名知青,他们都是1964、1965年的秋收时节到孟关各大队插队落户的。已经有五六年的农龄了,半大的小伙子长成了壮劳力,懵懂的小青年已到了青春勃发之期。那年八、九月份,从知青中招教师和招工人的消息不径而传遍知青群落。这些身在高坡开山放炮抬杠  相似文献   

10.
<正>那个时代,由于写诗,使我们几十名知青陷入万分危险的处境。当然,罪魁祸首是我,下面就算是几十年后的交代吧。  相似文献   

11.
黄禹康 《文史精华》2006,(12):29-32
30多年前,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在中华大地顿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高潮,全国当时有1700多万“知青“到农村插队锻炼.今天的老“知青“,一定还记得福建省有个小学教师慨然向伟大领袖毛主席写了一封后来促成调整“知青“政策的信,此信在一种程度上改变了千百万“知青“的命运和生活轨迹.这位写信人就是当年向毛泽东“告御状“的红极一时的人物--李庆霖.……  相似文献   

12.
“文革”中,诞生了许多知青革命歌曲,在这众多的知青歌曲中,《南京知青之歌》无疑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首。1969年9月,它被定为反动歌曲,因为它“说出了帝修反想说的话,唱出了帝修反想唱的声音”。1970年2月,张春桥指示:迅速查清此人,予以逮捕。  相似文献   

13.
诗人不好当     
那个时代,由于写诗,使我们几十名知青陷入了万分危险的处境。当然,罪魁祸首是我,下面就算是几十年后的交代吧。  相似文献   

14.
插队的日子     
与风搏斗 1965年9月25日,我们益阳市35名下放知青,被集体安排在沅江县复兴公社富民大队十二生产队。十二生产队是因知青集体插队而组成的,人们也就习惯地称为新建队。贫下中农用泥砖竹木芦苇和稻草为我们知青盖了房子。大屋子有十多间房,上面盖着厚厚的稻草。  相似文献   

15.
1975年7月我高中毕业以后,便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贵州兴仁县大山区的一个彝族村寨,直到1978年4月上大学才离开。在这短短的3年中,我亲历了回乡知青生活、农业学大寨、毛主席逝世、赤脚医生、割资本主义尾巴、恢复高考等重大事件。现仅从个人角度,记叙如下。回乡知青知识青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个特殊群体。提起知青,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仅指下乡知青。其实,知青有下乡知青和回乡知青之分。下乡知青,是指有城镇非农业户口,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16.
48年前的壮举———临洮1200多名知青徒步挺进新疆吴刚1949年8月,临洮籍1200多名知识青年踊跃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组成一兵团军政干部学校,徒步3000公里进军南疆,开创了知识青年与工农兵结合、扎根边疆的新篇章。临洮是历史文化名城。有名的马家窑...  相似文献   

17.
39年前,我还是贵阳十六中的一名初中生。1968年10月5日,贵阳首批知识青年满怀豪情壮志,奔赴威宁、平塘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我也是其中一员。其时,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是这批知青下乡两个月后,也就是1968年12月才发表,所以这批青年的“革命性”和“狂热性”由此可见一斑。首批知青均来自各个中学,  相似文献   

18.
正辽宁沈阳市最近严肃处理假冒知青进城落户问题,群众拍手称好。沈阳市郊区一些单位弄虚作假,将67名农民假冒下乡知青办理进城。沈阳市革委会在有关部门查明情况之后,采取措施,对那些假冒下乡知青办理城镇户口的农村社员,一律注销其城镇户粮关系;已在城镇安排工作的,立即辞退,说服他们返回农村;对于违法乱纪、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也分别给予处理。目前,假冒  相似文献   

19.
莫强 《湖南文史》2012,(10):64-64
“文革”时期,我作为一名知青,下乡在湖南邵阳一个偏远的山村当农民。我在生产队扎扎实实劳动锻炼一年后,便被贫下中农推荐到公社完小当民办教师。这是我们公社唯一的一所完全小学,共有8个班(五年级与六年级各有两个班),10余名教职员工,高年级学生大多在校寄宿。  相似文献   

20.
插队的日子     
与风搏斗1965年9月25日,我们益阳市35名下放知青,被集体安排在沅江县复兴公社富民大队十二生产队。十二生产队是因知青集体插队而组成的,人们也就习惯地称为新建队。贫下中农用泥砖竹木芦苇和稻草为我们知青盖了房子。大屋子有十多间房,上面盖着厚厚的稻草。天有不测风云。我们只知“八月秋高风怒号”,把大诗人杜甫的茅屋吹破了,没有想到春天里也刮大风,险些把我们的草房给吹倒了。那是1966年2月20日,我们知青正在排练文艺节目。将近中午时分,突然狂风大作,地上的枯草灰尘随风翻卷飘荡。屋顶的稻草像书页一样一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