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的同事戴莹告诉我,她在中医科学院采访时,一位专家说起鲁迅先生的那个名篇《父亲的病》,说文中给鲁迅的父亲看病的医生“陈莲河”就是当时的一位名医何廉臣,这位中医的医疗思想至今仍具影响。  相似文献   

2.
3.
每日见这美貌妇人在自己面前宽衣解带,苏炳麟渐渐动了色心。苏告诉伍氏“余毒未消”,要继续治疗。偷天换日之下,苏用哥罗芳把伍氏给迷倒了……  相似文献   

4.
5.
李鸿章与近代西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鸿章对近代西医有较早的接触,并经历了一个由对西医不太关注到笃信西医的认识过程,从而形成了他的中西医观.李鸿章对推广西医、创办近代医院和官办医学校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仁济医院西医来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炜炜  唐水   《中华遗产》2010,(5):42-49
从明末清初随着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西医在中国人眼中一直存在谬解。比如,有学者认为信天主教的人脏腑不全,才能以西医之法疗治;有人因为对手术的抗拒而宁愿相信西人“好食小儿”、“刳死人睛,作炼银药”。然而,西医在上海的登陆却几乎没有受到东西方文明之冲突的影响,要究其原因。我们不妨读一读沪上第一家西医院——仁济医院初到上海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中医·西医     
中西医论辩是社会医疗史关注的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柳叶刀对针灸,听诊器对望闻问切,细胞对经络,两套话语,确实有很多难以沟通,不易对接。落实在疗效上,也常常是公婆,各有各的道理。柳叶刀一刀下去,立杆见影,再来一刀,谁都害怕;银针往下扎,日久见功夫,可也有不见动静时的着急;听诊器好是好,也不是百灵;此时,亮出你的舌苔,一眼就能见分晓;细胞太复杂,  相似文献   

8.
文炜杰 《山茶》2009,(10):14-15
中医和民族医药在对生命、对人体的认识以及医理、诊断等各方面都与西医有着本质的区别。但现在大部分人都在用西医的标准和思维来评判,甚至以此为圭臬,来开展中医和民族医药施治.真可谓是缘木求鱼。中医和民族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的硕果.它们的发展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西医是近代西学东输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自觉接受西学的过程中,吴汝纶对传统中医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由相信走向怀疑,最终转向西医.这一转变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完成的,是与晚清中国对西洋医学的认同过程和认识水平相一致的.它既是历史推力的结果,更是吴汝纶比较、权衡后的理性抉择.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初期,唐生智(国民党上将,曾担任国民党不同时期重要职务,解放后任湖南省副省长)患病住进了北京医院。经过医院有关专家的多次会诊,最后一致意见,确定唐生智患的是肠癌,但是属于初期,癌细胞还没有扩散,只要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就可以延长他的生命。医生们经过多次研究,拟定了一个为唐生智手术治疗的方案报给医院领导。  相似文献   

11.
<正>20世纪60年代初期,唐生智(国民党上将,曾担任国民党不同时期重要职务,解放后任湖南省副省长)患病住进了北京医院。经过医院有关专家的多次会诊,最后一致意见,确定唐生智患的是肠癌,但是属于初期,癌细胞还  相似文献   

12.
客家传统民居.或宛如城堡的土楼.或殿堂及游龙环抱似的围屋,其外观形制、内部布局、建筑方法及居住习俗.皆源于古代黄河流域的中原传统文化,为世人所称奇。  相似文献   

13.
李功发 《文史月刊》2009,(12):54-55
客家人生活在中国福建、广东交界山区,他们的传统民居,或是宛如城堡的圆形、方形土楼,或似殿堂及游龙环抱的围屋,令中外游客和建筑学家惊叹不已。  相似文献   

14.
神奇的秦岭     
《山茶》2011,(11):190-190
《秦岭无闲草》是一本别具一格的书、一位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还有一条两岁大的北海道犬AKI在秦岭中间纵情穿越。亲近自然。四位成员中,老一辈文人浪漫、多识、深情,专业人士做植物知识普及,年轻人活泼、好奇,小动物天真烂漫。它是游记。也是中医知识读物,还是实用的旅游指南.书内附有旅游贴士。除了漂亮的风景照和人文图片,还有一幅手绘的行走路线图。  相似文献   

15.
郭济隆 《文史月刊》2003,(10):14-17
1947年3月17日至4月7日,太岳行署在山西省阳城县城内中共太岳区党委驻地,召开了“太岳区医药卫生座谈会”。我当时在太岳第四专署广华医院任秘书。我院医生兼专区医校教师吉廷选、专区医校文化教员李春霖以及我院阳城南次营分院兽医赵全壁医生和我等4人参加了这次会议。现根据我保存的当时会议的有关资料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文章以留日医学生报刊为中心,对清末民初留日医学生传播西医活动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努力复原留日医学生"学医"和"传医"活动的真实面貌,进而管窥留日医学生及其创办的报刊在中国近代西医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清末民初,大批爱国志士心怀医学救国之梦,东渡日本学习现代医学,标志着国人被动接受西医的终结。赴日医学生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致力于德日派西医体系的传播。德日派西医在中国现代医学史上虽然没有英美派西医的影响力大,但是也为中国医学的近现代转型做出重大贡献。赴日留学生报刊对开启民智,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客家人生活在中国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他们的传统民居,或宛如城堡的圆形、方形土楼,或分殿堂式、同龙式的围屋,令中外游客和建筑学家惊叹不已。这些世人称奇的民居确为中国客家地区所仅见。  相似文献   

19.
只能用“蜜”麻黄? 混合着各种药香的小药铺里十分昏暗,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站在门边,略显无精打采,她轻轻地抬起头,好奇地打量着药柜上贴着不同标签的抽屉。她的母亲与药铺的大夫站在一旁说话。  相似文献   

20.
张娟 《岭南文史》2013,(1):19-25
黄宽(1829—1878),字绰卿,广东香山县东岸村(今珠海市唐家湾镇东岸村)人,i840年3月13日[1]进入澳门的马礼逊学校(Morrison School)读书,1847年随布朗牧师(Samuel Robbins Brown)赴美,1850年转赴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学习,1857年回国后致力于西医诊疗及教育事业,被誉为西医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开山祖与奠基人”。[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