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警与溥仪     
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一生坎坷。他3岁登基,在位3年后退位,按袁世凯对清室的《优待条例》,溥仪退位后皇帝的尊号不变,仍住紫禁城,1917年7月1日,张勋复辟,又推出溥仪做皇帝,但仅11天就宣布退位了。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驱除出宫,他只好去天津居住。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相似文献   

2.
《百年潮》2017,(10)
正1921年,退位后的溥仪仍然居住在紫禁城内。担任他英文老师的英国人庄士敦发现,溥仪的眼睛已经近视得很厉害了,以至于看不清面前书桌上的小闹钟。庄士敦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内廷相关人员和溥仪的亲生父亲醇亲王,没想到他们对此全都漠不关心。庄士敦自告奋勇找了一个眼科医生,可是端康太妃(瑾妃)严令手下人不让医生接近溥仪,理由是:"皇上"的龙目非常珍贵,不是任何人都能随便看的。她说:"假如让这个外国大夫检查,结果是近视眼,那皇上就要戴眼镜。这太不像话了,你看一下,我  相似文献   

3.
庄士敦是苏格兰人,曾获英国牛津大学文学 硕士学位,有名的“中国通”;颐和园乃中国京都的世界名园。二者一外一中,一人一景,本风马牛不相及,何以相提并论?说来,颇有点故事。 1916年,在故宫关着门做皇上的宣统皇帝溥仪,要找一位外国老师,以便开眼看世界,几经选择,拜了这位庄士敦为师。 且说1912年宣统皇帝溥仪退位以后,中华民国对清室有“关于清帝逊位后优待条件”,其中第三款明确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官禁,日后移居颐和园。”这意味着故宫紫禁城不属清室所有,皇帝的家在郊外的颐和园。到了1919年,…  相似文献   

4.
末代皇帝溥仪少年时在紫禁城里深居简出,生活很是单调.为了摆脱孤独、苦闷的宫廷生活,他曾醉心痴迷于文学创作.但由于帝师徐坊、陈宝琛等人对溥仪的文学写作漠不关心,一切听其自然,所以溥仪的诗文一直没有多大长进.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以隆裕皇太后为首的清廷接受民军的呼呈,同意退位。1911年溥仪逊位,紫禁城由此改变了命运。按照当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溥仪退居紫禁城后半部。然而到1913年,复辟与反复辟斗争形势高涨。面对这一局面,加之1913年7月至1914年1月间发生的“盗卖热河避暑山庄前清古物案”造成的极大的社会舆论,促使北洋政府接受各界有识之士的建议,将已收归民国的紫禁城前朝部分仿效外国先例改为博物馆,以绝逊清觊觎。  相似文献   

6.
陈自新 《文史精华》2012,(2):29-39,1
100年前,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在紫禁城养心殿里举行了她一生中最后一次朝见礼仪,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宣读以6岁的宣统皇帝的名义拟出的退位诏书。  相似文献   

7.
末代皇帝的命运都很惨,但在清末帝溥仪看来,他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这样的命运,从1912年2月12日他退位那日起,就已经命中注定了。那年的溥仪,年方6岁,除了吃喝拉撒,玩耍,什么都不知道。决定清朝命运的对话,在他的记忆中,只是隆裕太后跟一个矮胖老头之间的哭哭啼啼。  相似文献   

8.
国宝危机1911年武昌起义的炮声震垮了清王朝,次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根据在袁世凯主持下革命军与清王室达成的《关于清帝逊位后优待条件》,清帝仍然保持着皇帝尊号,并暂居紫禁城之内;民国政府待遇  相似文献   

9.
溥仪六岁退位以后,还在紫禁城里当他的关门皇帝,稳稳当当地又当了13年。1924年11月,北京政变一下就把他抛出了紫禁城,逃进了日本驻中国的公使馆。关于北京政变,日本今井清一著的《大正德谟克拉西》中有这样的叙述:在冯(玉祥)的北京政变背后,是有日本军人在暗跃。第二次直奉战争一开始,作为住友的嘱托寺西秀武预备大佐,就策划了冯的倒戈而成为奉派的天下,为了收买冯的一派,便由张(作霖)出一百万日元,通过三井银行奉天分行行长转吉冈显作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再转段祺瑞,由段交给冯玉祥,成功地发动了北京政变。这也是北京的芳泽谦吉公使和林弥三吉武官,支援了宇  相似文献   

10.
英国人庄士敦有一本奇特的书——《紫禁城的黄昏》。他从1898年那场由光绪皇帝与康有为发动的戊戌变法,写到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但核心目的只为记录其中13年“紫禁城的黄昏时期”——始于中华民国建立的1912年初,终于1924年11月溥仪被迫迁离紫禁城。  相似文献   

11.
卢明辉 《百年潮》2000,(5):27-31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札萨克亲王德穆楚克栋鲁普(以下简称德王),是个颇有政治野心的“泛蒙古主义者”。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废退位,德王听到这个消息痛惜不已,如丧考妣。其后他和溥仪犹如政治上的“孪生兄弟”,为追求复辟“帝制”,不惜出卖民族利益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在日本的卵翼下,继溥仪成为伪“满洲国”皇帝之后,德王当上伪“蒙疆”(“蒙古自治邦”)主席。德王与溥仪,积极充当日本侵华“满蒙政策”的帮凶。同时德王还勾结日寇,进行所谓“日蒙合作”阴谋活动,妄图实现其做“蒙古大帝国”皇帝的迷梦。  相似文献   

12.
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虽然算不上“诗人”,但他从小接受严格的皇家教育,他的老师陈宝琛、郑孝胥等人都会作诗,他自然而然受到熏陶.溥仪的少年时代,正是白话文运动兴盛时期.少年溥仪喜欢阅读白话新诗,兴之所至也写了不少.  相似文献   

13.
1945年8月15日上午,伪满政府召开次长会议,确定溥仪退位方案,并草拟了伪满《退位诏书》草案。8月17日下午,在通化大栗子召开关于皇帝退位和"满洲国"解散的重臣会议,通过了溥仪退位方案。次日凌晨,溥仪宣读《退位诏书》,正式退位。但此后这份《退位诏书》佚失。综合各方史料,该诏书的内容可能主要包括:鼓吹日"满"一心,感恩日本提携;美化伪满统治,宣扬虚假政绩;宣布正式退位,拼凑退位理由。这份诏书的公布,标志着日本对中国东北殖民统治的终结和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14.
故宫,这座当年的紫禁城,在还住着“至高无上”的“皇上”的时候,就曾“挨”过飞机的轰炸。 1917年6月,军阀张勋借调停黎元洪、段祺瑞的矛盾,率领五千“辫子兵”到北京。  相似文献   

15.
清末名的书法家、诗人,一代帝师郑孝胥,在清末是一位受人尊仰的达官显贵。由于清灭亡后,溥仪出走紫禁城,在郑孝胥的帮助下,投靠日本,郑成为后来的“满洲国”总理,而声名狼藉。但仔细检视清末坛,郑氏书法跟诗词造诣都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词,是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刀剑发展到清代是一个高峰,而清朝刀剑中,皇家的刀剑最具历史价值。清代皇家刀剑为数众多,制作精良,并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而作为宣统皇帝的溥仪,在紫禁城时尚未见到为他制作的佩刀,清朝就烟消云散了。但其后在日本侵略者的扶持下,溥仪充任了伪满洲国的"康德皇帝",在一些影像资料中,在不同场合身着不同制式服装的溥仪佩带着样式各异的佩刀。当然,此时溥仪的佩刀和清代皇帝的佩刀有着根本区别。清朝皇帝的佩刀的制式、尺寸、纹样、颜色等都是根据《皇朝礼器图式》的规定,由清内务府造办处锻  相似文献   

17.
《湖南文史》2009,(11):63-63
鹿钟麟逼溥仪出宫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随后下令将辛亥革命后仍占据紫禁城13年之久的逊帝溥仪驱逐出宫。  相似文献   

18.
正溥仪一生跌宕起伏,命运多舛。当时的中外报刊,对他时有报道。这些报道中,从关注小皇帝的人生命运,他离开紫禁城的何去何从,以及他未来之路,到他成长为风流倜傥的少年,从他在辫帅张勋拥立下复辟,到日本帝国主义卵翼下的傀儡皇帝,他的形象摇摆不定。但是在新闻媒体中,他的影像也逐渐清晰——他是小皇帝、逊帝、废帝、儿皇帝,是工具,是傀儡,他又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19.
正爱新觉罗溥杰(1907-1994),满族,清朝皇族,是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亲弟弟,父亲是第二任醇亲王载沣。溥杰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幼年时,他陪伴已经退位的溥仪,在皇宫里当伴读;少年时,恰逢"冯玉祥逼宫事件",溥仪被迫搬出皇宫,迁移醇亲王府,后去了天津静园;青年时,他与溥仪为了光复祖宗江山的美梦,借着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  相似文献   

20.
潘卫东 《中华遗产》2014,(7):154-159
1924年11月5日,乌云密布的日子里,末代皇帝溥仪正在紫禁城内打网球。忽然,一群不速之客闯进球场——他们是民国士兵,长官一声令下,他们把枪口对准了溥仪。军官勒令清逊帝溥仪在3个小时之内离开紫禁城。198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末代皇帝》,出演了这让人难忘的一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