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是古人类的摇蓝,周秦的故地,汉唐的中心;陕北有革命圣地延安,关中有渭华起义和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旧址,陕南有红军长征留下的遗迹,地上地下文物丰富多采,荟萃  相似文献   

2.
许多人都知道,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鲁迅、茅盾曾致信或致电祝贺,且说“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一语,即出自鲁迅。茅盾的贺信或贺电。但是,贺信抑或贺电,中央档案馆无此原件,鲁迅遗物中亦无底稿。因此,鲁迅、茅盾致红军贺信或贺电,便成了中共党史和鲁迅、茅盾研究界几十年来共同关注的一件大事。冯雪峰、茅盾对《贺信》的回忆冯雪峰和茅盾都谈到鲁迅、茅盾联名给红军发有贺电或贺信。冯雪峰1951年在《党给鲁迅以力量──回忆片断》中说,当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时候,鲁迅和茅盾共同转转折折地送去一个给毛主席和朱总司…  相似文献   

3.
长征是我军历史上最长距离的一次行军。其中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历时1年,途经11个省,长驱2万5千里,实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毛泽东同志指出:“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最早进行长征的是红六军团。1934年8月7日,红六军团在任保时、肖克、王震的率领下,从湘联根据地突围西征,揭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该部给d大两个多月的艰苦转战,于同年10月24日到达黔东,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合。红军长征中最先到达陕北的是红35军。该军于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于1935年9月18日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与陕北红军胜…  相似文献   

4.
红军长征为什么在那样艰苦,那样险恶的条件下,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最后胜利到达陕北,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红军的指挥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善于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指挥红军的作战行动,规定红军的行动方向,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为了寻求红军正确的战略行动方向,克服党内的错误意见,统一思想,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长征路上召开了一系列的重要会议。这些会议  相似文献   

5.
正1936年,红军结束了行程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的长征,三大主力胜利抵达陕北,完成了震撼世界的伟大壮举。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12月,毛泽东主席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相似文献   

6.
唐霞 《文史天地》2006,(10):17-20
周素园是贵州的进步士绅,1936年以57岁高龄参加红军长征,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后又返回贵州从事统战工作。谨以此文,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最后胜利到达陕北,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甘,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从而拯救了中华民族的危亡,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因此,红军长征北上抗日与选择陕北作为长征的落脚点,把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推向一个新阶段,有着极其深远的重大历史意义。然而在一些历史论著中,却给人们一个印象,仿佛红军长征一开始就是为了转移到陕北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或者是遵义会议以后这样决定的;也有另一种论调,认为红军长征开始,“就当时来说,其实没有一个人那怕只是在梦中想到过要北上抗日。虽然抗日是主要的政治口号,但决不是党和红军领导者的军事计划。”  相似文献   

8.
《神州》2006,(9)
《万水千山》导演:成荫华纯主演:刘宗蓝马黄凯梁玉儒陈惠良简介:1935年5月,在长征途中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毛主席的率领下,通过彝族区后,又出其不意地在安顺场突破了大渡河敌人的坚固河防。但由于渡口狭小,又仅有一条渡船,加之大渡河水流湍急,难以架桥,又不能涉水,数万大军难以通过。尾随之敌已经不远。蒋介石妄想在这里重演太平天国石达开全军覆没的历史,歼灭长征途中的红军。红军指挥部命令部队急转,掉头夺取敌人在大渡河上游的泸定桥渡口。深夜,大渡河两岸,国民党军和红军点着火把,向泸定桥急速行军……1936年12月,经过艰难转战的红军到达陕北,与红十五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历史上最伟大最英勇的长征。  相似文献   

9.
1935年10月,中央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陕北,结束了创造人间奇迹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一页。为了肃清张国焘错误路线在红四方面军造成的不良影响,毛泽东决定在红军队伍中开展一场"肃反运动"。随后,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肃清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决定》,延安部队、机关和学校纷纷召开声讨张国焘会议,史称"延安肃反"运动。在"肃反运动"中,毛泽东仍对企图分裂党、分裂红军的张国焘、陈昌浩等  相似文献   

10.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中共领导机关迁移到延安之后,当时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电报末尾常署“洛恩博泽”四字,不熟历史的人可能不知,这是四大常委名字的简写:即洛甫、周恩来、博古、毛泽东。其中的“洛甫”、“博古”都用的是化名。  相似文献   

11.
1934年至1935年冬,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由瑞金出发,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途战略转移,到达刘志丹创建的陕北革命根据地,胜利地与陕北红军会师。两军的会合,标志着长征这一伟大历程的胜利和敌  相似文献   

12.
正提到长征,人们往往着重讲红军的"三大主力"即一、二、四方面军的万里征程。其实,除此之外,徐海东、程子华、吴焕先等人率领的红二十五军还进行了一次数千里的"小长征",从鄂豫皖根据地先期到达陕北。毛泽东后来一再称赞红二十五军的军长徐海东,说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红二十五军的长征,采取了沿途建立根据地的"跳跃式"前进,长征结束时的人数比出发时不少反增。为何能取得这一成绩呢?鲁迅帮助成仿吾去中央苏区  相似文献   

13.
论长征胜利的历史经验及时代意义张志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是一部壮丽的英雄史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一曲胜利凯歌,是中国革命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灿烂篇章。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60周年。我们在纪念长征...  相似文献   

14.
今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60年前,在浩浩荡荡的红军长征队伍里,活跃着一批红军女战士。她们怀着对共产主义事业坚定的信念,以顽强的毅力,迈着坚实的步伐,冲破无数雄关险境,越过雪山草地,战胜饥饿与死亡的威胁,胜利到达陕北。  相似文献   

15.
《百年潮》2012,(4):81
正20世纪30年代初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陕西和甘肃交界地区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陕甘边根据地与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西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提供了长征落脚点。党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后,这里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  相似文献   

16.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写就的。当时他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将满腔的战斗豪情化为壮丽的诗篇,充分显示了这位伟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尽管当时红军处境极其恶劣,依然面临强敌"围剿",如何在陕北落脚尚无眉目,日寇的铁蹄已经践踏了我国东北,但是毛主席坚信红军长征必胜,抗日救亡必胜,中国革命必胜!  相似文献   

17.
石仲泉 《百年潮》2005,(11):74-77
承蒙<百年潮>杂志社同仁的关爱,从2003年第6期始,开辟"走走党史"专栏,陆续刊发我走红军长征路写的纪行达三分之二.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70周年,我走的长征路也主要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由于文章的原本即将出书面世,刊发至此为止.这里,将读者询问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个说明.  相似文献   

18.
六十多年前,当中国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悄悄地传到国民党统治区的时候,驻北平的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在上海行医的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博士,结伴而行,冲破国民党的严密封锁,到陕北寻找红军。他们在陕北苏区访问后,斯诺返回北平,而乔治·海德姆留下来参加了红军。临分别时,乔治再三叮嘱斯诺为他保守秘密。后来斯诺在《西行漫记》和报道文章中,只字未写乔治·海德姆。直到l960年,斯诺访问新中国,乔治·海德姆陪同他会见毛泽东主席,才公开亮相。“穷人需要的不仅是药片,更需要的是医治社会的病症”乔治·海德姆是一…  相似文献   

19.
长征精神永存文/李国强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到达陕北,胜利会师后,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来在接见红军战士时说:"红军军都是英雄好汉!在这次震惊中外的长征中,许多同志献出了生命.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世世代代记住他们!同志们,中国革命的道路是漫长的...  相似文献   

20.
高华在《炎黄春秋》2006年第10期发表的《红军长征的历史叙述是怎样形成的》一文中说:“红军到达陕北后,1935年12月,毛泽东在报告中首先用‘长征’一词,他说:‘长征是宣传队,是宣言书,是播种机……’从此‘长征’一词进入史册。”毛泽东的《长征》诗(1935年10月)和他论长征伟大意义的报告,无疑对“长征”一词的传播和影响是广大和深远的。但是,并不能因此认为“长征”一词是毛泽东首先使用或首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