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纪念满族的好儿女、中国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指挥员关向应同志逝世四十周年,本刊特辟《纪念关向应,学习关向应》专栏。刊登了辽宁省民族研究所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一文,文章着重说明了纪念、学习关向应同志的重要意义,在于向广大群众和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白辰文、王驹合写的《高尚的品德,光辉的业绩—纪念关向应同志逝世四十周年》,全面评介了关向应同志光辉的、战斗的一生。应本刊编辑部之约,关向应的堂弟关恤民撰写了《关向应的青少年时代》,关向应的侄女关翠玉、侄儿关世功合写的《怀念伯父关向应》。这两篇回忆录介绍了关向应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学习和参加革命的动人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关向应刻苦读书、艰苦朴素的高贵品质和以身许国、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也表达了亲人们对关向应的敬爱和怀念。《关向应的青少年时代》是关恤民根据父亲(关向应的堂叔)关成玉生前口述写成的;《怀念伯父关向应》中所记的关向应事迹,是关翠玉、关世功小时候由爷爷(关向应的父亲)讲述给他(她)们的。应本刊编辑部之约,瀛云萍、陈培祥查访并撰写了《关向应同志的家乡—大连市金县向应乡近况》,介绍了关向应家乡的自然情况和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同时也介绍了关向应故居和纪念馆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忠心耿耿为党为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向应同志江南“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这是毛泽东同志为关向应同志逝世所题挽词,对关向应同志光辉的、战斗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关向应,原名关致祥,满族人,满姓瓜尔佳氏。1902年农历8月9日出生于...  相似文献   

3.
“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 这是毛泽东同志为关向应同志逝世所题的挽词。 中国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关向应同志,献身革命于民主革命时期。他先后担任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副政治委员和总政治委员、八路军一二○师政治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连续当选为中央委员。 关向应同志献身中国革命的二十余年中,转战南北,艰苦创业,出生入死,不知疲倦,终于积劳成疾,于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十一日在延安逝世。毛泽东同志的挽词,高度评价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党和中国革命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鞠躬尽瘁,死而后  相似文献   

4.
关向应是无数优秀满族同胞的代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所表现出来的对党忠诚、对群众关爱、对革命事业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令我们敬佩。关向应同志将短暂的一生献给了党和国家,他的卓越战绩定格在抗日战争中,他的伟大精神将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5.
省委宣传部里的同志爱叫汪小川同志为汪老者,这是爱称。所谓老,有两方面的含意:一、他是1929年就参加红军的老革命,长征时就担任师宣传科长,为了统战工作的需要,1937年党派他到白区盛世才统治下的新疆日报担任总编辑,是宣传战线上的老前辈;二、他比我们年长,其实他调到贵州工作时只有43岁,正是年富力强,而我们才20多岁,因而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我校外国问题研究工作,去年5月,我校已聘陈抗同志任日本研究所教授(兼职)。今年2月,我校又聘肖向前、扬守正二同志分别任日本研究所和苏联研究所的教授(兼职)。三位同志已应聘,并已接受了由黄启昌校长签署的聘书。  相似文献   

7.
赵之谦(1829—1884)是我国近代的一位很有成就的艺术家。他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县)的一个破落的商人地主家庭。在他的青少年时代,曾先后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鸦片战争;一件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自从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①他家里原先很富有,藏书很多,后来逐渐破落了。赵之谦从他的青少年时代起,就刻苦地  相似文献   

8.
任弼时、贺龙、肖克、王震、关向应、甘泗淇同志,是我党著名的领袖人物和革命家。他们是湘赣苏区与黔东苏区两大根据地的创建者,同时又是红六军团和红三军的创始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曾在他们直接领导下工作战斗。1937年9月间,由于历史造成的变故,我在山西抗日前线与他  相似文献   

9.
李达同志是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拓者之一。在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和发展而进行的斗争中,他曾做出卓越的贡献。他是继李大钊同志之后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代表;他是二、三  相似文献   

10.
关向应的故居和戎马铜像孟宪刚从金州坐汽车沿着公路北行40里,就是向应乡大关家屯村,关向应就在这里出生。下了汽车,沿着青松翠柏掩映的雨路北行150米,就到了关向应的故居。这是一座辽南最常见的农家小四合院,石头砌成的院墙,草顶的小门楼,门媚上悬挂着的“关...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辛亥革命和“三&;#183;二九”黄花岗起义90周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之前。就有一批福建青年和闽籍爱国华侨,向应孙中山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号召,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11月9日,福建省福州的革命党人在当地同盟会组织领导下,武装起义一举成功。13日成立了福建都督府,推举孙道仁为都督,主持省内军政事务。  相似文献   

12.
穆欣 《炎黄春秋》2002,(9):9-14
今年9月10日,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人民军队的杰出将领关向应同志诞辰100周年。  相似文献   

13.
今年七日二十一日,是我们的伯父关向应逝世四十周年。我们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缅怀他为全国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光辉一生。 伯父原名关治祥,一九○二年出生于一个满族农民家庭。祖姓瓜尔佳氏,原隶镶红旗,于康熙二十六年搬迁出来到金州(今辽宁金县),改为镶白旗。到爷爷这一辈时,家境贫寒,靠耕种十几亩薄地和织布维持生活。 伯父是爷爷的长子,由于他天资聪明和勤劳、俭朴、好学,自幼便深得祖母和父母的喜爱。所以在伯父离家去上海从事革命斗争后的几十年间,老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他,病瘫卧床的奶奶一提到他就落泪。伯父逝世后,为了不使爷爷伤心,迟迟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  相似文献   

14.
乌蒙山战役     
展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地图,有一支红色的箭头,它以贵州西北部的赫章为中心,划了一个大圆圈,然后急转直下滇东。这就是二、六军团(即红二方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乌蒙山战役粗略的轮廊。一九三六年的初春时节,云贵高原犹自天寒地冻,雪盖冰封。红军第二、六军团全体指战员,肩负着拯救民族危亡和解放劳苦大众的重任,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等同志率领下,从湘西出发,转战数千里,来到了黔西北的赫章、威宁一带和数量上占绝  相似文献   

15.
贺龙在祥云     
一九三六年四月,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等同志率中国红军二、六军团长征路过云南省的广大地区。贺龙在祥云城虽只住过一天一夜,可民间流传着他的许许多多故事。还菜刀一九三六年四月十七那天,红军离开南华向祥云进发,走出三十来里路,一位营长突然飞马赶来,向贺龙报告: “昨晚队伍住下后,跟老乡借了把切菜刀。刚才休息才发现,今早摸黑把菜刀还错  相似文献   

16.
杨秀云 《沧桑》2010,(5):114-115
二战结束之际,日本保留天皇和天皇制的有条件投降阴谋之所以能够得逞:一是蒋介石出于与中国共产党争夺统治权的需要,主张保留日本的天皇制;二是美国为了减少美军伤亡和独占日本而有意为之;三是日本负隅顽抗,顽固坚持天皇和天皇制。  相似文献   

17.
溥仪六岁退位以后,还在紫禁城里当他的关门皇帝,稳稳当当地又当了13年。1924年11月,北京政变一下就把他抛出了紫禁城,逃进了日本驻中国的公使馆。关于北京政变,日本今井清一著的《大正德谟克拉西》中有这样的叙述:在冯(玉祥)的北京政变背后,是有日本军人在暗跃。第二次直奉战争一开始,作为住友的嘱托寺西秀武预备大佐,就策划了冯的倒戈而成为奉派的天下,为了收买冯的一派,便由张(作霖)出一百万日元,通过三井银行奉天分行行长转吉冈显作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再转段祺瑞,由段交给冯玉祥,成功地发动了北京政变。这也是北京的芳泽谦吉公使和林弥三吉武官,支援了宇  相似文献   

18.
正在红军长征中,我的爸爸任弼时等率红六军团于1934年8月撤出湘赣根据地,开始西征,成为长征的序幕之一;随后,他和贺龙、萧克、关向应等领导红二、红六军团及后来的红二方面军长途远征,最终在陕甘地区实现了三支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在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爸爸所在的部队经历大小战斗110余次,先后占领县城39座;爸爸的足迹跨越赣、湘、桂、黔、滇、康、川、青、甘等地,纵横23900  相似文献   

19.
<正> 在李大钊故居纪念馆,陈列着一对珍贵的樟木箱,这是李大钊同志1924年1月去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时买的,后来一直由他使用。大钊同志牺牲后,由李夫人运送回家。 1922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二大”上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对于党的这个决策,大钊同志非常拥护。因为早在“二大”前,他同邓中夏等六人就联名写信提出了一个“为革命的德莫克拉西(民主主义)而奋斗”的提案,旗帜鲜明地宣传了党的统一战线思想。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又召开了讨论关于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20.
在本刊本年度五月号,我曾經發表了“抗法名将馮子材在睦南關前的英勇战績”一交,不久就得到几个同志的函詢和面問,都希望能够知道一些在睦南關大捷前后關于馮子材的生平事迹;所以我就把所知道的僅有的材料,分做下列几小题簡略地介紹一下。一血腥起家馮子材,字幹南,1818年(嘉慶23年)生于廣东省欽縣城内“第一名勝鸿亭點翠之沙尾”(一),所以他的号叫翠亭,以后他统率的部遂,就因之称为萃軍。他的家庭和他的青少年時代的情况,因为缺乏記載,我们还不够完全清楚。不过当他出生以后,清王朝已經走上了沒落的道路,連綿不断的農民起义,普遍在各地各族燃烧着;特別是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战争以后,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怒潮,更是澎湃的發展。尤其是兩廣各地,已成为温地烽火。这時候他已經是三十歲左右的人了,在偉大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動爆發的前夕,他曾經“聚徒于博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