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谚语──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人类主要交际工具的语言,它的产生、使用、发展、演变,都紧紧地依附于某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因此,对于语言的深入观察与研究,不但可以了解语言本身,还能够洞察到语言所从属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智慧与经验的结晶以及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这样的语言研究,理所当然地会成为整个人文研究的有力武器。通过对汉民族谚语的观察与思考,上述结论将得到更加有力的证明。高尔基曾经说过:“谚语和民歌都是简短的,可是它们包含的智慧的感情,却够写出整本的书来”。谚语有“智慧的花朵”之称,它被人民群众创造出来,又和成语、歇后…  相似文献   

2.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俗语。它简练通俗,含义深刻。谚语的最大特点是“言简意深”,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引用它既可以节约语言,用比喻的谚语能使语言生动活泼,有趣易懂。 从谚语中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智慧、处世哲学、审美观和其他特点,也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社会制度、风  相似文献   

3.
一则产生于中世纪波斯地区的称赞中国人灵巧能干的谚语在西亚、中亚地区流传了几百年,尔后又传入欧洲。在这则谚语流传的过程中,谚语的表述和含义都在逐渐改变,及至被近代早期欧洲人视为一则来自中国并代表了中国人傲慢自大习气的谚语,这种观念又通过欧美文学而影响了现代中国人对自己的认知。本文试图通过追踪这则谚语的由来和流变过程以及其对各类人的“中国观”的影响,展现这个尚未被人深思的典型文化误读事例,借此讨论文化误读和文化对话的意义以及彼此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谚语的珠海中,存在一种论说谚语的谚语。这类谚语,从诸方面论说;合起来,就是一篇“谚语研究”。谚语是什么?谚语是世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知识和经验的判断性的简短结论。这种话,概括性强,注重哲理,意在讽诫。“最崇高的思想寓于最简短的语言之中。”便是谚语定义的好注脚。谚语乃人类经验的储藏室,人民智慧的结晶。所以,蒙古族言:“水滴积多盛满盆,谚语积多成学问。”彝族讲:“前代人不说‘尔比,(谚语、警句),后代人难聪明智慧。”不少谚语论说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哈萨克族说:“最干净的水是泉水,最精炼的话是谚语。”别的民族则说:“谚语——语言中的盐。”生动地说明谚语精粹、隽永,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5.
郭晓 《神州》2012,(2):14+16-14,16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受海洋影响其“鱼文化”独树一帜。独特的“鱼文化”也给文化载体的日语带来了丰富的营养和深刻的影响。本文从日本的文字、词汇、谚语成语、隐语、诗歌文学作品等几个方面入手,探讨“鱼文化”对日语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锡伯语谚语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其语言特征结构整齐、押韵和谐。通过分析锡伯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及语言特征,可以了解锡伯族历史、习俗信仰等文化信息,对学习锡伯语也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每一个民族,在文字发明或传入之前,大都已有口头传说产生。非洲的口头传说极为丰富,包括神话、传说、祷词、民谣、故事以及谚语等。它们从各个侧面反映非洲人民的风俗文化和社会生活。加纳谚语说:“悠远的往事存留在人们的耳朵里”。说的便是口头传说的功能。历历往事,只因人们口传心记,不随岁月流逝而消失。鉴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多数部落和民  相似文献   

8.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现成而固定的语句,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认识作用的民间传言,是民间文学中最短小精悍的特殊的体裁。被誉为语言艺术中晶莹的宝石。三言两语的文学性的论说文。也有人把谚语比作语言中的盐,“不用谚语,言之无味”,善于运用谚语,可以使说话、写文章言简意赅、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给人以哲  相似文献   

9.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的谚语,它们是在不同的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中产生的。从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智慧、处世哲学和共同心理,也可以看到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经济水平等发展变化的历史痕迹。谚语语言凝练,用很简单的话语即可表达深刻的内涵和寓意,极具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对韩国谚语的影响洪董植(HongDongsik)古今中外因社会间的相互接触而促进谚语的互相吸收为不罕见。如.西方的谚语多在西方国家之间传播,拉丁语系的谚语渗入日耳曼语系的语言之中,法语的谚语大量地存储在英语的谚语宝库之中。如果细加推究,可发现...  相似文献   

11.
宋元瓷器题字及其文化内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瓷器题字较早的实物见于三国,它既承继了器勒工名的传统,又有袭自镜铭的吉祥语句,甚至用作墓志刻铭。唐代长沙窑瓷器上的题字开始具有引人人胜的意味,其内容有字号广告、诗歌谚语①,使我们可以从中约略窥得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宋(金)元时期,瓷器题字的内容更趋纷繁复杂,其文化内蕴也愈加丰富深刻,可以说是反映当时社会风俗和世态民情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它所产生的社会制度的技术条件以及最深层的从事制作的工匠的思想观念和他们劳动生息的社会对他们所产生的作用”“。较早著录瓷器上题字的是明代的陈继儒(眉公),其…  相似文献   

12.
随着民族发展和社会现代文明的冲击,滋养传统民俗文化的乡土也在不断消失,那些土生土长、饱含民族情感的民间民俗和传统文化形式正在悄悄的淡落下去.本文通过对宁夏满族民间艺人纳幸元先生对满族谚语说唱形式采访实录,透视并赏析宁夏满族谚语中的民俗文化特色,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给研究满族谚语的专家们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洪艺维 《神州》2013,(4):133-13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着世界上千姿百态的文化。词汇反映了特定的社会文化,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造成了词汇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文化的差异赋予同一动物词语不同的内涵。本文从汉泰谚语中动物形象对比入手,以辅助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歌谣逸诗的整理,上古文献中格言谚语的辑录遗漏较多,主要原因在于未能细察古书引用俗语格言的方式和体例,因而有必要做进一步研究.上古文献中引用谚语格言,除了明确标以“谚”、“语”、“言”等,还常常用“闻之”和“故曰”为标志;没有任何标志而引用谚语格言的情形也普遍存在,应当依据语官的对仗、押韵、排比等形式、内容的哲理性和经验总结性以及不同文献或同一文献的不同篇章同时出现这三条主要原则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5.
格言谚语,彝族叫“尔比尔吉”,简称“尔比”。它以极其精炼、深刻、生动的艺术语句,概括了彝族群众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它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同时又是高度提炼了的艺术精品。因此,彝族人民高度重视“尔比”,有句谚语说:“前人不说尔比,后辈没有话说。”  相似文献   

16.
日语谚语是承载日本文化涵的一个重载体,同时也是反映日本文化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本文从消费观、经商观、风险观等方面对日语谚语进行了归纳整理、试译与分析,并从中抽取出了日本传统商业意识与商业规范的特质。采用将语言、文化、经济、商业等多元因素相结合的手法,对日本谚语中所蕴涵和折射出的商业文化特征加以系统性论述。  相似文献   

17.
试论和谐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秦文志 《攀登》2006,25(1):47-49
和谐是一个富于文化内涵的载体。和谐文化是和谐经济和和谐政治的文化审美和文化再造。认识和谐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使我们更加自觉地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科学人才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使我们在提倡“效率优先”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努力营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相互帮助的和谐人文环境;可以使我们更加重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党项族原分布于我国青海东南、四川西北、甘肃南部地区。党项谚语是党项族人民以自己的艺术天才和集体智慧创造出来的最具"党项族性格特征"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反映党项民族生产生活和社会状况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其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风俗习惯。本文试依据出土的西夏文学作品残片中的党项谚语,探讨党项人的哲学思想,以期勾勒出党项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了解和掌握党项人民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和爱憎。  相似文献   

19.
满族谚语是满族民间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满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众所周知,清王朝覆亡后,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满族失去了自己原有的语言文字,而改用汉语汉文,从此,在满族文化艺术领域里,本民族特色日见模糊。例如,就其民间谚语来说,在满族中现在流行的大部分均为汉族谚语。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断定满族没有本民族的谚语,我们恰恰可以断然下结论:满族启古就有自己的谚语;满族的谚语蕴藏在他们所遗留的满文古籍文献之中,它们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既反映生活习俗,又表现政治经济等方面,只是没有挖掘出来而得以流行。近几年来,我们在翻译、整理满文古籍和满族民间文献资料过程中,搜集到数量不少的满族谚语。虽然有的谚语具有较强的书面语特色,但究其渊源,大部分来自民间,就是后人记录时赋予了书面语特色。  相似文献   

20.
"]谚语"辑录入志是志书系统记述地方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志书对谚语的记述要全面反映出一个地方民间文化的整体风格,突出其民俗特色、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同时在记述过程中要注重把握"谚语"文化的科学性;要从"谚语"的内涵和特点入手对其从属归类进行认真分析,使志书结构设计更加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