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年潮》2016,(11)
正《百年潮》编辑部:非常感谢贵刊发表拙作《从接触"红档"到研究红旗史》!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有一处史实错误,即《百年潮》今年第8期第16页右栏第15行"毛泽东给哈工大的题名和题词"是错的,正确的表述应为"毛泽东给哈工大的约稿信"。之所以发生这个错误,是因为我在撰写本文时,查阅了我保存的《红旗》文书档案目录,看到  相似文献   

2.
雷德侯贺词     
##正##1986年10月,我第一次应邀在ORIENTATIONS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书法的文章,在拙作付梓前编者们对细节的精雕细琢和高质量的研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那时起我便在ORIENTATIONS上多次发表文章,如与施洛姆斯联合发表的《全球视野下的东亚艺术史》(2009年11~12月合期)、《谈高罗佩烟盒》(2012年5月期)以及讨论唐代以前佛教造像记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拙作《’93老骥万里走单骑》在旅游杂志今年第五期发表后,作者收到本文中主人公之一、万里骑行者、内蒙古离休老干部钟朴先生写来的信,信中称:“此文在各地骑游爱好者中反响较大,许多  相似文献   

4.
王珺 《炎黄春秋》2000,(4):77-80
拙作《中共特别工作开创者李克农》一文发表后,看到熊向晖对此文的“质疑”,答复如下:  相似文献   

5.
我就是我,我就是樊子奇 带子奇从幼儿园回家,路上问他:“子奇,你将来长大了想做什么呀?”子奇回答道:“我将来长大就种种菜,种种米(经妈妈纠正后改为种种水稻),养养花,给花浇浇水,弹弹琴.就好了.”妈妈说:“哇、你这是想当小陶渊明呀!”子奇回答:“我不要当陶渊明,就要当樊子奇.”妈妈的话:子奇一周岁时说长大了要当画家.两周岁时说自己长大后要当诗人.三周岁时说自己长大后要做大事.四周岁说自己长大后要做自己.而期间的生活姿态从入世到出世.从三周岁开始思考:“我是谁?”到四周岁时忽然发现:“我就是我.我就要做我自己.”妈妈的话:小子奇真厉害!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季为章的意见季为章同志在本刊七月号发表了“读诸葛亮论”一文,对于拙作“诸葛亮论”(新史学通讯一九五六年八月号)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做为学术上的讨论,笔者自然是极为欢迎的,不过季同志对于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与史料的掌握似乎都有些问题,现在提出笔者自己的意见来向季同志请教: 拙作于论述了诸葛亮的治蜀、对少数族的政策与其所从事的北伐战争以后,在最后的结语中指出:“诸葛亮对于少数族“不采取残暴镇压的政策,汉族与少数族一般还能和平相处,这在封建时代是少见的”;他在国内施行限制豪强的法治政  相似文献   

7.
钱江 《世纪》2020,(3):27-27
拙作《燕京人中“超级谜团”金无怠》一文刊登于《世纪》杂志2019年第1期,其中关于陈麟章的身份出现错误。我临时来美国之前见到蔡公期老前辈,他特意说明,文章发表后,接到成都刘敦兼教授打来电话,指出她的丈夫陈麟章并没有加人中共,当然也没有担任饶漱石秘书。如果说有这层关系的话,应该说陈麟章的哥哥陈麒章很早加人中共,他们和金都认识,可能出现误记。  相似文献   

8.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对其少年时期生活有一段美好的回忆:父亲成舍我“每天晚饭后都要抽出半小时对我讲他的经历,并要我记录下来,整理成文,第二天再给他审改……”1913年,年仅15岁的成舍我便踏入报界,与新闻结下了终身之缘。他先在沈阳的《健报》当校对,后升为记者。19  相似文献   

9.
拙作《“屈原——爱国诗人”之我见》一文发表后,吴代芳同志在《贵州文史丛刊》一九八五年第一期上,发表了《关于屈原的爱国思想及其他》一文,肯定屈原具有爱国政治道德观念,要求与我商榷。我认为学术界所以一致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首先,这是大家以现代爱国政治道德观念的标准去衡量屈原的社会行为的结果。其次,是由于我们大家都认为,凡是为“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文明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的人,都是爱  相似文献   

10.
也谈抗日战争的阶段划分——就教于马仲廉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也谈抗日战争的阶段划分——就教于马仲廉先生李继华1995年《抗日战争研究》第3期发表了拙作《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层次与阶段划分》(以下简称“拙作”)。1996年,该刊第3期又发表了马仲廉先生的《再谈抗日战争的阶段划分》一文(以下简作“马文”)。马文对拙...  相似文献   

11.
梅绍武 《百年潮》2003,(3):63-65
《天女散花》中梅兰芳饰天女英国汉学家施高德教授(A.C.Scott)1956年曾由香港来京考察中国戏剧并访问我的父亲梅兰芳。父亲在北京国际俱乐部接待了他,跟他交谈了两个多小时。施高德当时是研究中日两国戏剧的专家,已发表《中国古典戏剧》和《日本歌舞伎》两部著作。他返回香港后,在1959年又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英文专著《梨园魁首梅兰芳》,这大概是西方人士所写的第一部梅兰芳传,全书132页,内容尚属详实。最近我从书架上取下他当年赠送的这本书,重读一遍,发现其中记载了父亲当年访美演出时的不少情况,对我很有启发。其中有些事我未曾在拙作《我的父亲梅兰芳》(1984)第  相似文献   

12.
前些时,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香港著名历史小说家高阳的文章,里面居然提到久已销声匿迹的武汉诗人周弃子。文中对周推崇备至,说他和高阳是“求之当世,何可多得”的“一代才人”。阅后不禁勾起了我对周弃子当年在汉口写作《紫阳桥曲》一诗而风靡一时的往事回忆。 30年代初,周弃子在武汉市已是颇有名气的诗人。我虽未曾与他谋面,但常在报刊上读到他的作品,久已心仪其人。他所作的旧体诗清新俊逸,读之韵味隽永,给人一种美的享受。1934年间,他的一首长歌行《紫阳桥曲》在报端发表,愈加引起了读者的注意,众口传诵,在江…  相似文献   

13.
自从拙作《试论宋元通宝“铁母”与“铁范铜”》在《安徽钱币》1994年第一期争鸣论坛栏目发表后,引起不同反映,这也符合笔的初衰,希望泉界朋友共同探讨这个尚未达成共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吴天任与《水经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在拙作《港台水经注研究概况评述》一文中曾经指出:“寓港郦学家中著述最多的是吴天任,他潜心郦学研究,数十年于兹,所以成绩卓著。”吴天任(1916——),字荔庄,广东南海人。他是一位学识渊博,著述丰富的学者,他之所以潜心于郦学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最近读《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上刊载的罗尔纲先生所撰《我对综合体史书体裁的探索》一文,深受教益。罗先生是治太平天国史的名家,著述丰厚。近三四十年来,他努力探索着运用一种恰当的体栽来撰述《太平天国史》。这种在学术工作上永不止步的攀登精神,实在令人钦佩! 拜读罗先生的这篇大作,使我深深受到教益的,还在于我从中看到了这位学术前辈的学者雅量和长者风范。罗先生在文中对我发表在《安徽史学》1984年第4期上的拙作《古  相似文献   

16.
拙作《试析卢梭的教育思想》发表以后,我总觉得该文在阐述卢梭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时,没有能讲到他那种可以称为综合技术教育的思想,是一个不足。在我国开创“四化”建设新局面的今天,研究一下卢梭的这种思想,对我们加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的卢梭教育思想研究者,对卢梭是不是有综合技术教育思想,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卢梭完全不可能有这种思想,因为在卢梭的时代还不存在产生这种思想的物质基础。也有人认为并非如此,卢梭意识到了综合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就存在有这种因素。我同意后一种说法,所以根据我再一次学习《爱弥儿》的一点粗浅体会,对这个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敬爱的精神的导师,同志——鲁迅先生: 我希望得到你的帮助,能将这篇祭文发表在九月十六日的《作家》上,并望在发表时周围圈上粗线条。因为《作家》读的人多,想来内地也有着许多读者,我这祭文是想不仅给上海住着的某些人看见,而且要想给贵州的一些人看见的。我想用我的愤怒来回答官僚们的无视,来暖暖内地许多弟兄们的盼望。——因为我们断了音讯好久了。旭如,他真姓是“李”,工作时的名字叫“林青”,也有时写作“林箐”。在贵州,弟兄们有些却叫他做“茅哥”,他用过笔名“茅戈”,又曾改姓。被敌人枪杀时的“罪状”上,就认定他的真姓名是“熊茅戈”的。而他被捕的口供,自己说是“刘应生”。旭如实际是贵州毕节人,死的时候,年纪很青,才二十五岁(今年二十六岁),但直到他  相似文献   

18.
读者来信     
收到今年第一期《江苏地方志》,看到拙作《人志资料要追根寻源》发表了,甚为欣慰。你们还为我配了一幅“江阴要塞古炮台”照片,使文章更生气一些。加上位置比较显著,十分醒目,或许更多地会引起读者注意,作为文章作者,自然感到十分满足。在此,谨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19.
何祚庥为何批中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祚庥,中科院院士,粒子物理、理论物理学家。前些年他说过这样一句引起争议的话:“中国传统文化有90%是槽粕,看看中医就知道了。”而今,又有学者在网上发表“取消中医”的言论,这再次引起了他对中医的关注。见到记者,何柞庥劈头就问:“你准备发多少字,我就给你谈多少问题。”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一九五八年向党交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东林 《百年潮》2003,(11):23-31
引言有些细心的读者,在看完拙作《梁漱溟问答录》之后给我写信,指出我有意隐去了某些重要史实,希望能在今后披露于众。几年来,我一直在陆陆续续做这件事。本文所涉及的主体内容发生在我国实行所谓“大跃进”的1958年。第一,原材料是我在80年代撰写《梁漱溟问答录》时梁先生本人提供给我的;第二,该材料的内容梁先生在我担任学习组秘书的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