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静波 《文物春秋》2006,(1):55-56,58
唐张嘉贞等的《赵州大石桥铭》在我国桥梁建筑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作者认为现藏于赵县文保所的赵州大石桥铭碑,其文录自《唐文粹》,立于北宋约976年之后。  相似文献   

2.
正尺寸:长一二○厘米、宽二七厘米、高一九五厘米年代:唐贞观二十年(六四六年)撰写者、书丹者:李世民书体:行书简介:此碑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唐贞观二十年(六四六年)李世民东征高丽返回途中,路过晋阳,追忆三十年前于此起兵,建立大唐,遂书此碑文。文中歌颂唐叔虞的政治成就,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以期巩固李唐政权。碑刊于贞观二十一年(六四七年),碑额刻"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飞白书九字。碑文采用行书,首开行书入碑先河,全文一二○三字,分为二八行,每行四四至五〇字不等。太原市晋祠博物馆收藏。  相似文献   

3.
宋文强  秦书原 《沧桑》2010,(5):137-139
明嘉靖初年在上党地区发生了一次震惊朝野的农民起义,史称"陈卿起义"。起义平息后,明王朝在起义的核心地带割潞城十六里、壶关十里、黎城五里新建"平顺县",同时新设长治县,升潞州为潞安府。一次山西历史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农民起义,留下的只有《虹梯关铭》碑和《玉峡关铭》碑作为物的佐证。此两通碑分别于1986年、2007年公布为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文谨就两个关铭进行考辨析疑,试图厘清两个关铭的确切建年及其书丹、撰铭者所存之讹误。  相似文献   

4.
伏虎寺铭碑     
在贵州省贵定县的平伐镇与窑上乡之间,有个名叫“老熊冲”的地方,谷深路窄,山峦起伏,是当年北上南下的交通要道。那里竖有一块《伏虎寺铭碑》,碑的前身系一座“伏虎寺”,由于年长日久,世事沧桑,而今已荡然无存,杳无踪迹。铭碑为青黑色,光滑一如大理石。碑高110.5公分,宽68公分,厚13.2公分;碑顶盖石伸出碑面22.5公分,碑脚高74.5公分。从路面至碑脚处有1.2米高。 《伏虎寺铭碑》竖于老熊冲溪边小路右侧石砌坎上,巍然屹立,风雨无损。碑文竖写16行,每行30字;正文429字,加碑名、日期、落款共4…  相似文献   

5.
1984年,我们在吴县通安乡青峰村,发现石刻一方.青石质,高143.5、宽68厘米,额趺已失,碑体完整,个别字迹已漫漶,碑文阴刻竖行楷书17行,满行55字,碑右首行镌“龙柏亭记”,碑左下侧落款:“王稚登撰长洲杜大绶书郡人陆士仁篆额镌刻于明万历乙巳年(1605)”.该碑虽是一方始建阳山龙柏亭的记事碑刻,但碑文却涉及到王稚登的籍贯、出身等历史问题,具有史料价值.同时,该碑是当时声著吴中的王、杜、陆三人合壁而成,又是一方书法艺术珍品.原石现已镶嵌在吴县文管会无梁殿碑廊,供人观览.  相似文献   

6.
景宏波 《文物世界》2009,(1):47-48,65
《中条山靖院道堂铭》碑,建立于唐贞元十四年(798年),王颜撰文,袁滋书碑。原石在山西省芮城县大王镇后坪村,今藏芮城县博物馆碑廊内。青石质,螭首,龟趺,碑文篆书,19行,满行36字,共650字,碑文叙述道民王颜家世及道教在当地盛行情况。其碑文如下:  相似文献   

7.
浠水县博物馆藏有墓铭碑一方,碑铭内容涉及抗日战争时期的若干史实。现介绍如下:墓铭碑白石质,整体呈条形,碑首八字形,通高43、宽76、厚11厘米。碑面右侧题有营长史君万年墓铭,左为碑文正文,楷书,计8列,每列20字,共160字,其中部分文字己漶漫,不能辨认。现将碑文记录如下:  相似文献   

8.
2006年曲阳县文物保管所进行文物调查时,在曲阳县文德乡慈顺村发现元代《宣授善和大师塔铭》碑一通,碑中记录了慈济寺善和大师的生平事迹及元世祖忽必烈的有关信息,这为研究金末元初的历史提供了可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9.
《文物春秋》2009年第6期刊发的《元代〈宣授善和大师塔铭〉碑浅析》一文,仅对碑阳的文字进行了刊布和讨论。2013年,在将该碑移至曲阳清凉庵时,发现碑阴亦有文字,兹予以刊布,以成全璧。  相似文献   

10.
乾隆撰写的《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介绍了平定蒙古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在新疆伊犁发动叛乱的经过,表明了乾隆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也表达了他对蒙古人民的美好祝福和希望。原有的对该文的注释,有一些不妥之处,现一一指出。  相似文献   

11.
《同州圣教序》碑是西安碑林石刻藏品中的重要书法名碑之一。通高414,宽117厘米。上为螭首,下为四方形盝顶台座,台座四个侧面各浮雕三个雄健强壮的大力士。形制特殊,雕工精致。碑文楷书,为唐太宗撰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撰《序记》的全文。碑阴为北宋至民国期间各代的题跋共十二条。碑侧刻蔓草花纹,纹饰线条流畅、刀法娴熟。碑额为隶书。  相似文献   

12.
<正> 1989年10月30日,我在去腰带山遥测地震台搜集资料时,在山顶看到一块破损的石碑。正巧这时在《文物春秋》第三期上登载了张守中同志撰写的《张人骏家书日记发现简介》一文,因而使我认识到这是一块有价值的碑,应当做进一步的考察和研究。得悉消息后,张守中同志来到唐山,1990年7月,我们一同上到海拔648公尺的腰带山顶,同行的还有唐山市文管处孟昭勇、丰润县文保所宋志民,陈绍伟同志。  相似文献   

13.
丹棱县的唐代道教隶书石刻碑—松柏铭碑,近年来经有关专家和书法家的多次考察研究,已确认为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物。 这碑在丹棱县龙鹄山唐代道教摩崖造象石窟群中的摩璧龛窟内,建于唐代天宝九年(750年),保存完整。碑高220厘米,宽154厘米。“松柏之铭”的碑额,为小篆;碑文589字,  相似文献   

14.
剑州白塔     
据《剑阁县续志》和塔南侧《鹤鸣山新建白塔记》碑记载:剑州白塔始建于乾隆庚寅年(1770年)年,因战乱影响,时建时停,终于在乾隆丁酉年(1777年)竣工。历时七年,艰难曲折。 剑州白塔巍峨耸立在剑阁县城东南0.5公里的鹤鸣山上,俯瞰山脚蜿蜒东去的闻溪河,与南侧山腰的著名的唐代摩崖道教造像,李商隐撰《剑州重阳亭铭》碑,颜真卿书  相似文献   

15.
唐高僧塔铭碑《益州正觉寺政大德行感禅师塔铭并序》于2001年11月出土于杜甫草堂唐宋民居遗址区三号水井(编号2001cdfIIJ3)。井口下深至0.58米,发现出土一通石碑,系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益州正觉寺高僧塔铭碑(图一)。碑铭文面向下覆盖于下层井口上,唐碑保存基本完好。唐碑应为编号J3水井最后废弃时所置,是被作为三号水井盖所用。  相似文献   

16.
《太平州芜湖县新学记》碑记载了北宋时期州县置学(政府办学)的具体措施,丰富了科举史研究资料,同时该碑由米芾晚年所书,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乾隆十七年(1752年),为扭转满人日渐荒废清语、骑射等满洲旧制,渐染汉习的局面,乾隆皇帝于紫禁城箭亭树立《训守冠服骑射》碑,向八旗臣仆阐发维护满洲旧制的重要性,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满人清语、骑射等满洲旧制。乾隆对满洲旧制的重视,客观上较为有效地维持了满洲的民族特色,但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满人的独立性,强化满族的统治基础。  相似文献   

18.
《御制平定金川勒铭勒乌围之碑》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御制平定金川勒铭勒乌围之碑是清朝乾隆年间大、小金川之役后的又一史事纪念碑,现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原大金川土司勒乌围官寨旧址上,是乾隆金川之役的又一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史料类比研究的方法,考订出两唐书记载的孟就与《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铭并序》的作者及敦煌本《食疗本草》作者为同一人。又从武周时期的崇佛、孟就之孙孟简的佞佛等方面证明了孟就与佛教的密切关系。通过对《石函铭》作者孟就生平事迹及有关情况的介绍,有利于我们加深对《石函铭》内容的理解,及对武周时期泾川佛教历史状况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王稚登撰<龙柏亭记>碑考录》一文(载《东南文化》1988年第3、4期合刊,下简称《考录》),对吴县阳山《龙柏亭记》碑的发现始末,碑文撰者王稚登的乡贯、出身及碑文所记明代万历乙巳年间吴中旱灾的史实均作了十分详细的考核。编者也认为:《考录》“披露了些许新材料。”(见该期“石刻研究”专栏《编后记》)。 《考录》一文,抑或是作者疏忽,持论多有误,略作辨正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