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部大开发对青海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机遇和挑战 ,作为青海农业主产区的海东地区只有调整生产结构 ,走产业化道路 ,才有出路。本文对海东地区如何发挥区域经济优势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行了分析 ,并就海东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对策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张卉 《攀登》2010,29(2):107-110
加快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现代特色农业是海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海东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区情,突出重点,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培育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3.
陈来生 《攀登》2003,22(4):64-66
本在分析了农户与市场之间的矛盾后,阐述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并针对青海省特色农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提出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促进特色农产品产业化进程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加快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是地方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在经济建设中,各地根据不同的特点和情况研究和探索了不同的思路与对策,北安作为一个工农各半和驻地中省直单位较多  相似文献   

5.
多杰才让 《攀登》2001,20(1):77-80
青海农业在特定气候环境下,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在西部大开发中,发展适宜“冷凉性”气候的青海高原特色农业,形成区域优势和名特优产品,是新时期发展青海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而制定相应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各项工作是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6.
鲁临琴 《攀登》2000,(1):67-69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济体制和农村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是市场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途径与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已有多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不仅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实现两个转变的根本出路,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加速脱贫奔小康的有效途径。本文拟就青海省农业产业化问题谈点看法。青海省农业产业化的现状有关情况表明,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除了自然环境恶劣外,还与缺乏足够的生产要素注入,贫困农户缺乏有效带动,市场观念淡薄有关。同样,青海的农业发展在受高寒缺水、土地贫…  相似文献   

7.
陈颖 《丝绸之路》2009,(18):124-125
乡土历史教学要突出和发挥区域文化优势,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区域文化的构成、功能和特点,明确有效利用区域文化优势的基本要求.切实使应用区域文化优势的具体做法在乡土历史教学中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李勇 《攀登》2012,(5):67-73
当前,青海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快速推进时期,区域发展不协调已成为制约青海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对增强青海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区域历史文化传承与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金培 《攀登》2009,28(6):115-118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不失为一种有效保护传统区域文化的明智选择。然而,我国当前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有从思想观念、运行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才能尽快实现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向区域文化产业优势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必须有赖于政府的财政支持,而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把握支持的基本原则;明确支持的主要方向;选择支持的合理方式;确定支持的应有力度;加强支持资金的管理与监督。  相似文献   

11.
吕盛兰 《神州》2013,(32):31-31
青海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长江黄河的源头,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青海的民族民俗文化在中华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西部文化中。青海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鲜明的民族个性,是丰富的旅游资源。本文主要阐述了通过发挥青海的民俗文化优势,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首先阐述了青海旅游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了青海的民俗旅游资源,最后讲述了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部分“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中指出“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企业,帮助农民进入市场,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  相似文献   

13.
绿色农业视角下青海特色农业发展路径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守琴 《攀登》2011,30(4):90-92
绿色农业是二十一世纪农业发展的理想模式。青海独特的地域环境和资源条件形成了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也为发展绿色农业奠定了基础。文章通过对青海特色农业绿色化发展条件的分析,指出了特色农业的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实施路径及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冬末春初,寒意尚未退去,但放眼大通农村,处处可见生机勃勃的画面:温室里,各种各样的蔬菜青翠欲滴,长势喜人;暖棚圈舍里,牛羊膘肥体壮;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车间里,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近年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15.
有关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是改革与发展的产物。健全和完善不同特色系列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保证,二者相辅相成。本文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在分析现状特点、存在问题、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宜重点发展的四种"匹配模式"。并认为在思想上,要实现"三破三立";在战略上,要调整和优化"三大结构";在举措上,要做到"三个依靠、三个结合。  相似文献   

16.
杨春英 《攀登》2006,25(3):21-23
青海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国内发达地区,省内各经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很不平衡。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事求是地分析各经济区域的优势与劣势,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对策,统筹区域发展,合理布局全省地区生产力,促进青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7.
鲁临琴 《攀登》2000,19(9):48-51
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并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选择。目前,在经济体制、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以及土地、水资源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已成为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因此.实现转变应从体制改革、科技进步、增加投入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使农业由小生产方式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方式,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分析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以及地方政府在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职能。  相似文献   

19.
马正党 《攀登》2001,20(1):70-72
青海省农业经济结构在前期调整中,形成了以数量增长为特征的农业生产结构,农产品质量未得到充分提高,不适应市场需求,今后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农牧区经济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20.
加快小城镇发展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匡建国 《攀登》2000,(3):46-49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而有效的选择。但目前小城镇建设中尚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素质不高、农村土地使用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阻碍小城镇发展的因素。为此,要通过小城镇建设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必须从调整小城镇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减少贫困人口,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家庭土地承包制,建立土地流转制度等方面着手,加以解决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