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晋 《百年潮》2002,(9):62-68,70
周海婴的<鲁迅与我七十年>(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9月版),叙述平实冷静,不刻意张扬,是一本很不错的回忆录.受到读者广泛关注,是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2.
<玺汇>0303著录一方古玺(图一): 该玺"县"作"?",为典型的战国晋系文字.其中,"?"字<玺汇>阙释.李家浩虽然释为"妾",但在后面加了一个问号,看来李先生对这样的释读是不敢确定的.其实,"妾"字见于古文字资料,作?(<侯马>198;10)、?(<玺汇>5491)等形,<说文>:"妾……从辛,从女."对照其它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玺印"?"字上部明显不从辛,释为"妾"的确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3.
史迪威将军是中国读者所熟悉的美国友人.他的外孙约翰·伊斯特布鲁克在美国<交流>季刊上撰文叙述了史迪威在中国早年的情况.文章的素材来自其家人经年相传的家庭故事、作者祖母未发表的回忆录,以及有关史迪威生平的书面材料和著作.  相似文献   

4.
<陕县志>(1986~2000年)(以下简称<陕县志>)拜读之后,心中真有"眼前直下三千字,心中全无一点尘"的感觉.掩卷而思,<陕县志>对于我们正在编写的黑龙江省市县志(1986~2005年)是个难得的借鉴、学习机会,给予我们极大的启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陕县志>的全体编写人员与时俱进,对地方志编写方法的继承、创新、发展令我们十分感佩.<陕县志>是本泱泱大志,全志128万字,160多幅彩照,加之内文的黑白照片、图、表,真可谓图文并茂,特点纷呈.<陕县志>从拟订篇目到志书正式出版仅用了4年多时间.<陕县志>修志人员在编纂过程中形成的"五种精神"(发扬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克服困难,不辞辛苦的吃苦精神;团结一心,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丹心修志,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既是他们修志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修志者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5.
信实 《百年潮》2005,(11):26-31
20世纪60、70年代,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曾轰动全国,家喻户晓.人们一提起<红灯记>,自然就会想到江青,因为她亲自"抓"了这个戏;也会想到阿甲,因为他是<红灯记>的主要编导、著名戏曲导演、编剧和理论家.从表面上看,两个人是<红灯记>的共事者,实际上却是冤家.围绕<红灯记>,演绎出一段掠夺与自卫的曲折、传奇历史,其中交织着专横与无奈、淫威与羞辱、阴谋与冤屈、猖狂与顽强、残酷与悲壮,动人心魄.本文根据阿甲亲手留下的翔实原始资料,结合调查所得,为读者叙述这一令人震撼的事件,为共和国的文艺史留下忠实、可靠的记录.  相似文献   

6.
匡池 《百年潮》2001,(12):68
<百年潮>2000年第4期刊登蔡志新先生的文章<汉字"钨"的发明人李国钦>,叙述我国近代实业家、美籍华人李国钦早年求学、探矿、创业的奋斗经历,给人启迪至深.唯文章题目和文内多处强调,汉字"钨"的发明人是李国钦,在李之前,汉字中没有"钨"字,是李于1915年创造了这个"崭新"的汉字"钨"等.这些说法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7.
张一骢 《丝绸之路》2012,(24):19-22
史进在《水浒传》里的消失这一叙述现象,在《水浒传》叙述模式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以"史进的消失"作为引子,简要整理和描绘了《水浒传》的叙述特点,通过现象探究了这样一种叙述风格的成因,即中国古代通过民间传说整理而成的章回体小说中的底本问题。最后,对于叙述风格成因——底本问题,以"何为底本"为题,对底本从叙述学原理角度进行了探讨,认为单纯讨论叙述底本问题在概念方面过于空疏,需建立"原型底本"与"写作底本"两个新概念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8.
陆侃如先生<中古文学系年>将崔驷<大将军临洛观赋>系于永元四年四月初,认为崔驷<西征赋>系<北征颂>之误,值得商榷.通过对这两篇作品的探讨,还可对傅毅卒年、崔驷离开窦宪军幕返乡时间作出相对明确的断定.通过考察影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中所收崔驷<四巡颂>中<南巡颂>,可得出崔驷<南巡颂>与班固<南巡颂>的作年相同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又可进一步推定班固丁忧去官的大致时间.  相似文献   

9.
《孔子家语》“层累”形成说考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学术界逐渐摒弃<孔子家语>"伪书"说的同时,仍有学者认为<家语>是由<说苑>等文献经孔安国等人之手"层累"而造成的.通过对比分析<说苑>与<家语>两者互见的材料,将有助于我们对该问题的再认识.同时,此类研究方法混淆了后人主观作伪与客观整理之间的区别,应该启发我们对古籍研究方法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王利民 《文献》2000,(1):129
厉鹗<宋诗记事>卷四十八从<南岳倡酬集>中录下<路出上背仰见上封寺遂登绝顶联句>和<自上封登祝融峰绝顶联句>两诗,系之朱熹名下.其实,这两首诗并非朱熹、张栻、林用中三人的联句.  相似文献   

11.
陈家宁 《中原文物》2008,(3):105-108
<中原文物>2007年第5期刊载<有关(三年大将吏弩机考)的灋丘问题>一文,对吴镇烽、师小群先生<三年大将吏弩机考>文中所持"灋丘"即"废丘"的观点提出了异议,并认为法丘是人名,可能是齐人法章的后裔.我们从音韵学、文献学、先秦工官制度等几个角度分析,认为其提出的理由是不充分的,不足以推翻吴、师两位先生的推测.  相似文献   

12.
李慧 《神州》2014,(14):36-36
从宗教的角度来说,《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拔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的叙述有着与中国本土叙述迥然不同的特点:其叙述逻辑主要是围绕着因果报应的逻辑展开的;其叙述方式又包含了第一人称全知视角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程式化叙述以及譬喻叙述等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13.
<正>有人说:"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之大"。十几个小时的车程,只能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新疆的路蔚为壮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说到美,新疆堪称是自然博物馆。雪山、草原、戈壁、冰川、沙漠、高原、森林、湖泊等应有尽有。在新疆,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和反差让人惊觉天工造物的神奇。你只需翻过一座山,便会深切感受从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的滋味。  相似文献   

14.
<诗渊>著录"宋陈状元"作诗三十首.这些诗写给秦桧、周葵、梁克家等人,可以肯定这个"宋陈状元"应是南宋初人.但因不知"陈状元"为何人,<全宋诗>未收其诗.现在有人考定"陈状元"即南宋初的陈成之,更有人认为即南宋状元陈亮,均误.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知陈成之起家为熙河兰廓路提辖、拣中保宁指挥.绍兴六年为人内东头供奉.  相似文献   

15.
维新派启蒙思想家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等人在国家危亡之际,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构建了一个超越中国传统的小生产平均理想的大同社会.康有为在所著<大同书>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消灭了私有制, 没有剥削、压迫,实现人人平等、独立、自由.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设计了一个中西结合的理想社会.严复在<原强>和<原强修订稿>中也描绘了一个"至治极盛"和"太平"的盛世.维新派理想社会模式有两大特点:都是以爱国救亡为目的, 都分成若干级理想社会层次, 需要若干年才能实现.此外维新派的理想社会模式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严怪愚 《百年潮》2006,(6):58-61
初识老乡范长江 1938年春,台儿庄大捷之后,我到了徐州.同旅社住的一位<武汉日报>的记者告诉我,说:"名记者范长江明天便要到徐州来了!"语意中似挟讽诮.我说:"本是名记者嘛!我们欢迎!"他说:"什么名记者?!""老实说,没有<大公报>这块牌子,凭他的本事,他‘红'得起来吗?"(范长江当时是汉口<大公报>战地特派员)我说:"我佩服的倒是他的本事,而不是<大公报>这块牌子.我认为不是<大公报>这块牌子为范长江生色,而是范长江的<中国西北角>和<塞上行>这两篇文章给<大公报>生色."  相似文献   

17.
<史表>为新修<清史>五大部件之一.若从2004年立项工作启动算起,史表编纂已历时4年之久,现已渐次转入以"初稿"评审、修改、整合为核心的后期编纂阶段,若不出现差池,可望在2010年前后基本告竣.回顾过去,我们深感史表编纂之不易;展望未来,益觉编纂任务之艰巨.鉴于<清史>纂修,时已过半,似有必要总结前期的编纂经验,或可对下一阶段<史表>编纂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在城崎>通过蜜蜂、老鼠、蝾螈三只小动物的死,揭示了"生与死并不是两极,它们之间几乎没有差别"的生命哲学观.这篇小说起草于大正三年,经历三年的酝酿于大正六年四月以<在域崎>为题名发表,显示了志贺直哉观察自然之眼的打开,并奠定了后期志贺文学的基础.本稿试从<在城崎>的准备、酝酿以及生命伦理观的发现三个方面考察志贺直哉的<在城崎>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9.
范强  朱建辉 《华夏地理》2002,(7):121-122
城市道路是城市用地的骨架,是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无可回避的课题,也是城市文化研究中资源最为丰富的空间地带.20世纪60年代有一首人人都会唱的进行曲,叫做<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那个时候,人们的确经常扛着旗帜在大路风风火火地行进.孙振华博士发问道:现在我们要问我们的城市,我们能不能走在大路上?  相似文献   

20.
赵逵夫 《文献》2000,(1):45-55
一、从<鹏鸟赋>看<惜誓>的作者 <楚辞·惜誓>的作者,至汉代已不清楚.<楚辞章句·惜誓序>云: <惜誓>者,不知谁所作也.或曰贾谊,疑不能明也.第一句"<惜誓>者,不知谁所作也",首先说不知谁所作,其态度很明确.下面说:"或曰贾谊,疑不能明也."提出曾经有过的一种说法,但表示了对它的怀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