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海堂寻踪     
清道光四年(1824),两广总督阮元在广州越秀山麓创建学海堂书院。学海堂创办了80年,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因清廷实行教育新制而废,改为阮太傅祠。此后又逾百年,事过境迁,从实地已难觅学海堂旧址遗构。今人指认学海堂旧址在市二中校址者众。  相似文献   

2.
学海堂考略     
学海堂是阮元任两广总督时在广州创立的书院,它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清代乾嘉学派学风的发扬和总结,而且与此前阮元在杭州创立的诂经精舍一样别开生面,影响深远,是清代书院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和里程碑。近年有关学海堂的记述和研究著述不少,但在学海堂创办时间及其教育制度的记述上或勾勒不清,或与史实有出入,或以讹传讹。试举较有代表性的一例:  相似文献   

3.
阮元(1764—1849 ,字伯元。1817—1826间任两广总督)督粤时在广州建立的学海堂 ,是晚清一个重要的地方学术中心。学海堂设立八大学长负责日常管理 ,曾在学海堂担任学长的几乎都是当时广东最有名的学者 ,同时他们也是热心地方事务的著名士绅 ,从鸦片战争、洪兵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到筹组晚清资议机构 ,都不难发现学海堂学长活跃其中的身影 ,①俨然是“广东高级官员的智囊团”。 ②鸦片战争前 ,鸦片严禁、弛禁问题是引起学海堂学长积极参与讨论的问题之一 ,重建相关史实 ,不但可以补充鸦片战争史的若干细节 ,还从一个侧面反…  相似文献   

4.
罗焕好  徐泳 《广东史志》2003,(2):59-63,76
我国古代以科举取仕,其弊端显著,却造就了许多身居要职而博学淹通的官员。阮元是其中一位突出的代表人物。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或作云台),江苏仪征人。赐溢文达。阮元从乾隆五十四年成进士,到道光十八年以老病致仕,经历了整整50年的为官生涯。他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达官,在督粤前曾历任编修、詹事、山东学政、浙江学政、礼部、兵部、  相似文献   

5.
6.
在清代文学史上,柳州的王拯占有一席之地。散文为清代后期桐城派古文中的“岭西五家”之一;诗作评为兼有“苏(轼)、黄(庭坚)二家之长”;词作为清代词坛“后十家”之一。本文简介王拯生平,并对其文、诗、词的成就作评述。  相似文献   

7.
刘祁出身于金代号称"丛桂蟾窟"的文学世家,以能文名冠当时,在史学和哲学方面也多有建树.刘从益和刘祁、刘郁父子三人为后人留下了必传之作,与汉代著名学者刘向、刘歆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在文学界的地位则与宋代三苏相类,为保存古代文献,弘扬道学,振兴金元文风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8.
梁廷枏(1796-1861),字章冉,号藤花亭主人,广东顺德人,历任广州越华书院和粤秀书院监院、学海堂堂长,潮州澄海县训导,曾积极协助林则徐禁烟、组织广州反英人入城。他平生勤于治学,博学多才,留下研究领域极广的各类著作多达三十八种[1],  相似文献   

9.
清代后期的岭南书坛,碑学逐渐兴起,大有推波助澜之势,帖派书法日渐式微,帖派代表书法家有:罗天池、陈澧、陈良玉、孟鸿光、居廉、汪琼、陈璞等人,陈璞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位。陈璞与陈澧、陈良玉同为学海堂学长,他们的书法以“古典雅正”为尚,书风相互影响,同时影响到学海堂的一批学子,形成了岭南帖学的流派。从而,影响了近代的岭南书坛。  相似文献   

10.
吴光 《古今谈》2006,(1):10-13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他是我国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又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和自然科学理论家。他在清代前期与孙奇逢、李颙齐名,并称“国初三大儒”,自清末以来,则与顾炎武、王夫之齐名,并称“明清之际三大家”,可见他在清代学术思想史上地位之重要。  相似文献   

11.
汪辉祖,字焕曾,号龙庄,晚号归庐,浙江萧山人。生于清雍正八年十二月十日(1731年1月21日),卒于嘉庆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1807年4月1日),终年78岁。他是清乾嘉时期一位名人,既是饮誉全国的绍兴师爷、幕学与法律专家,又是廉洁奉公、声名远扬的清官良吏,同时在学术上颇有  相似文献   

12.
鳌峰书院是在清初特定历史背景下,突破当时政策常规,得到清廷格外"恩遇"而创办的一所讲学书院。它担负着复兴朱子理学、安顿东南地区知识社会的使命。经过历任地方长官和山长(院长)的努力,该书院持续了百余年的辉煌,并形成一以贯之以实践理性为核心的学术路线,培养出大批学有专长的人才。早年求学于该书院的林则徐,深受这种学术传统的浸染并影响其终生。因此,深入研究鳌峰书院的学术传统和办学风格,是解读林则徐人格、才能和思想的文化底蕴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吴承仕,字检斋,号展成,又号济安,安徽歙县人,生于1884年3月20日,卒于1939年9月21日。他与黄季刚同是章太炎的得意门生,三十年代曾以“南黄北吴”并称于世。黄季刚继承了章太炎的“小学”,竭尽整理提高之功,为旧的字训诂学走上现代科学的道路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吴承仕超越章、黄之处,是他在晚年能够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观点重新研究经学和中国古代历史,成为我国第一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作指导从事经学研究的学。因之,探讨、研究吴承仕的学术成就,揭示其由旧经学到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发展过程,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敦煌学辑刊》2009,(2):50-50
应敦煌学基地郑炳林所长邀请,2009年4月10日下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秘书长、中华书局柴剑虹编审与敦煌学基地师生进行了学术座谈,冯培红教授、魏迎春讲师和博、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二十余人,以及兰州理工大学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所李重申、李金梅教授及硕士生一同参加了座谈会。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顾实在学术研究的方法上注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并将其运用到读书治学中,取得了令人敬佩的学术成就。在具体的学术方法上运用上又强调文献学的基础功底。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2013,(20):5-6
<正>段文杰先生1917年8月23日生于四川绵阳。194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从杭州迁往重庆的国立艺专五年制国画科,师从林风眠、吕凤子、潘天寿、陈之佛、李可染、黎雄才等先生学习中国画。由于学习勤奋努力,在绘画基本功和文史知识方面都打下了坚实基础。1944年,在重庆观看了张大千先生临摹的敦煌壁画展览,被敦煌艺术所吸引,同时也了解到地处边远荒漠的敦煌石窟艺术遗产需要有识之士去保护和研究,就下决心要担当一名  相似文献   

17.
刘霞 《中国地方志》2020,(1):88-101,M0006,M0007
明清时期重庆书院记是记录、书写和见证书院历史的文献,其数量、分布、撰写时代和作者群对重庆书院文化有生动的展示。从学术意义而言,它是重庆书院微观发展史的"档案",是地方士人文化活动的见证,揭示了巴渝地区的山川地理和人文精神;从当代价值看,深入研究书院记,还可以对校园文化建设、书院文化遗存重建和旅游等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文简要介绍了周南京从印尼归侨到北京大学教授的成长经历,概述了其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并归纳了其主要学术观点:华侨华人称谓是科学的提法;华侨华人历史四阶段分期说;海外华人双重国籍主张错误说;提倡海外华侨华人与所在国主流文化和民族融合;经济矛盾是国外排华问题的根源说;不赞成"华人经济"与"大中华经济圈"的提法等,周南京教授孜孜不倦、潜心治学的事业精神,科学严谨、独立思索的治学态度,为华侨华人研究提供了一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杨生茂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在世界通史、美国通史的研究和撰写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更在美国史学史和美国外交政策史的研究方面具有独特建树,是公认的我国世界史学和美国史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曾兼任南开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委员会世界史组成员、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和顾问等。  相似文献   

20.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解读儒家经典及其思想的经学便成为汉代最显赫的学问。经过古今学人的潜心探索,汉代经学研究蔚为大观,多有硕果问世。近年来,随着新史学的崛起,人们对区域社会和文化的关注不断升温,日趋活跃的区域研究为汉代经学课题的拓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在这种研究潮流的推动下,雷依群教授新著《西汉长安经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问世,开启了两汉经学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