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崔薇  杨光 《旅游》2008,(2):24-29
大张旗鼓走来的2008年是农历的鼠年——戊子年。鼠为十二生肖之首,与十二地支相配,称“子鼠”;因为有了奥运,“子鼠年”有被“奥鼠年”替而代之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每年正月初九举办“放赦”活动,人们通过这种方式祈求村舍人口平安,风调雨顺、消灾免难、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因“放赦”活动的历史久远,致使“放赦”这一民间宗教活动的真正含义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加上“放赦”活动属于民间社火的一部分,久而久之人们大都把原来祈求赦免天下苍生的“放赦”,称之为现在的放社火——“放社”。  相似文献   

3.
陕北冤案     
谈金铠 《文史天地》2008,(10):51-53
王实味(1906—1947),本名王诗薇,王实味是他常用的笔名,还用过叔翰、实微、诗味等笔名,河南潢川人。1925年9月考入北大文科预科。他积极参加政治运动,于1926年加入中同共产党。翌年,因与党支部书记同时爱上一位女同学,而受到支书的指责,负气不再参加组织生活,而脱党。  相似文献   

4.
会师陕北     
正一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正在皖西六安、霍山一带休整,鄂东道委书记郑位三同志,派陈锦秀同志化装从鄂东送来了信。信上说:"中央派程子华同志送来了重要指示,已到我处,请你们接信后,火速率领红二十五军到鄂东来。"当时,红二十五军刚和敌人四十七师打了一仗,部队伤亡甚大,供给困难,对下一步行动还没决定,接到此信,我们心中非常高兴。研究了一番,随即组织了一个后方留守处,布置了皖西的工作,当晚,就率队出发了。从出发地到鄂东,要通过  相似文献   

5.
秋行陕北     
陆小娅 《旅游》2002,(11):14-17
心里有个声音对我说:“今年十一长假一定要回陕北,再不回去就晚了!”  相似文献   

6.
陕北打醮     
榆林地区位于陕西的最北端,西北与内蒙接壤,靠近毛乌素沙漠,东临黄河。目前这里仍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居住在山大沟深的黄土高原之中。  相似文献   

7.
社与社祭是汉代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传世文献有零星的记载。上世纪以来西北出土的汉简中保留了一些资料,十分珍贵。本文根据居延、敦煌汉简中的社与社祭资料,对汉代屯戍组织中社的设立、社祭时间、主祭人员、仪式、社祭用品、社事费用的筹集方式,以及此类社的性质等问题,逐一做了考证。  相似文献   

8.
陕北转九曲     
转九曲”民间也称“转灯”,它城城连环、城城相套;复杂多变,规模宏大,盛况空前,属于一种民间风俗性祭奠活动。人们为的是求神灵保佑,在一年内驱逐邪魔,消灾免难,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安宁健康,幸福美好。  相似文献   

9.
陕北·拜神     
陕北是多个民族交融的地区,在漫长的岁月里,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粟特、鲜卑等民族都在这里留下印记,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都在这里广泛传播。每到新年正月,陕北人拜祖宗、祈神灵、转九曲,用各种方式祈求神灵保佑,多民族、多信仰完美地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0.
正1947年3月18日黄昏,在清晰可闻的枪炮声中,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临行前,毛泽东对前来送行的西北野战兵团(以下简称西野)的领导干部们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11.
火烛社     
正在江南蕴秀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有着厚重的民间区域特色,曾经流传于江南一带地区民间的结社,就是其中一例。后唐诗人王驾,满怀深情,以浓郁的生活气息,描述了农民的结社场面:"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由此可见,民间结社有着悠久的历史。大概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江南地区广大农村的穷苦农民,为祈祷火神菩萨保佑一方平安,自发地组织起一种结社,名曰:火烛社。过去江南地区的农民住房很简陋、很矮小,绝大  相似文献   

12.
陕北甘泉县史家湾遗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家湾遗址是在1987年全省文物普查中发现的。遗址北距甘泉县城约15公里,洛河与府村川两河在遗址东北500米处交汇(图一)。遗址区位于洛河西侧的梁峁中腰,高出现河床约15米,在梁峁中腰沿南北向狭长分布,西高东低呈缓坡状,保存面积约2500平方米。因长期水土流失及农田建设,遗址破坏极为严重,遗址中、北部仅存留较薄的龙山  相似文献   

13.
李建增 《旅游》2012,(9):24-29
那些层层叠叠的石头就像一大批铺盖在地面上的浸染过后晾晒的红色布匹,一层层、一卷卷、一盘盘在夕阳的渲染之下,异常的鲜红,又似黄土冒出的一股红水缓慢地向低洼处流淌,充满了视觉享受。  相似文献   

14.
石建刚 《丝绸之路》2011,(23):24-27
在一个凉爽的初夏清晨,我独自一人,背上背包,坐上通往乡村的公车,从瓦窑堡沿着美丽的秀延河一路向西,一座拔地而起、突兀孤立、宛若巨钟倒扣的山峰横亘在眼前,这就是名闻陕北的钟山。钟山是陕北佛教圣地石宫寺的所在地。  相似文献   

15.
刘翠萍 《文博》2005,(1):50-54
陕北,即陕西北部,通常是指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地区, 包括延安和榆林两个市。考古发掘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栖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则遍布各地。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活动在这块土地上。在汉代,陕北作为西北边疆,有大量朝廷派出的戍边将士,也有数次大规模的移民实  相似文献   

16.
明代位于"明清小冰期"的前半部分,气候冷干,各种灾害频繁,干旱尤为严重。陕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与重要的军事地位,干旱更成为本地区的首要灾害,终明一代,277年历史中,陕北地区共发生不同程度干旱125次,平均2.2年一次,其中轻度干旱57次,主要在明前期,中度干旱44次,主要出现在中后期,造成"人吃人"现象的重大灾害20次,主要集中在明后期。明代陕北干旱有以下特点:干旱程度不断加重,干旱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干旱时段战争频发,干旱时不能自给粮饷供应需多省供给。  相似文献   

17.
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这段历史已为人熟知。但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对陕北红军在物资、财政方面的具体援助,知道的人并不多,或不具体。作者依据陕西省档案馆收藏的陕西省国民党政府民国历史档案、陕甘宁边区政府革命历史档案等史料,形成此文。  相似文献   

18.
去年10月中旬,我随陕西文联的同志去陕北延安市的延川县开会,目睹了一次陕北秧歌的壮美与热烈。那天我们会议人员到达延川县,天已黑了,同志们大都饿了,下车后即吃饭休息。第二天,省文联的同志告诉我们,昨天晚上,延川县本是要用秧歌迎接会议人员的,只因为下雨,才改到今天晚上。天未黑,我看见延川县的街道上,有辆卡车的车厢里站着头顶系着羊肚手巾的汉子———陕北的汉子,他们很是剽悍,黝黑的脸盘,一身白色布衣,上身布衫外边套一件羊皮坎肩,有的还腰束红绸。车下,便有扭秧歌的男女云集了。这时,赶来看秧歌的人也非常多,男女老幼,像过年一样涌向县城唯一的中心广场。我的心情便也激动起来,很想尽快一睹陕北秧歌的风采。锣鼓骤响,只见延川县贺家村的秧歌队,紧随一辆卡车走进广场。卡车上的人锣鼓伴奏,贺家村秧歌队的男女分成两列,男的手中均打着花伞,伞是镂空的,彩色的,伞边儿流苏垂垂;女的身着一身绿,腰束红绸,出水芙蓉似的窈窈窕窕,两只手里均拿着红绿绸扇。这两支男女秧歌队,就在广场上扭了起来。令我惊奇的是,他们扭秧歌的脚步跨得特别大,两手肘上下摆动的幅度极宽。男子手中的花伞,在空中随着身体手臂的晃动上下摇晃,好像要戳了天去,又一个下扎,空中便飞起只...  相似文献   

19.
万军利 《神州》2021,(4):64-65
我国石雕艺术的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以石头为原材料,打造劳作用具.山顶洞人制造了最早的石器装饰艺术——串饰(项链).中国人历来对石雕情有独钟,无论身处何方,都能与风韵独特的石雕艺术不期而遇.陕北石雕源远流长,其造型写意、线条流畅,在中国雕塑艺术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陕北的石雕匠人采用了含蓄、象征、寓意深刻的笔触...  相似文献   

20.
张掖社火     
张掖社火尚金恒文化名城张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社火就很有地方特色。它的内容随时代的变迁而更改,但形式却基本保持7下来。直到九十年代,每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这段时间,各村各寨的社火队在张掖城内,以拜年的形式各展自己的风采。张掖社火地方特色很强。其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