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潇潇 《黑龙江史志》2013,(17):142-14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改变法国劳动力资源奇缺的局面,约有14万中国劳工远渡欧洲支援前线,为协约国的胜利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十余万中国劳工他们很难快速融入法国社会。李石曾等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旅法华工进行教育、保护,提高了华工自身能力和社会地位,架起了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正>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曾被西方称为“文明之战”,战争结束已逾一百年,仍有不少人觉得欧洲战场与中国相距甚远,与中国无多大关系。实际上,一战与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息息相关。英国、法国、俄国等协约国成员分别从中国招募了近30万劳工远赴欧洲战场,实际上获得了北洋政府的保障与支持。为了收复被德国和日本侵占的青岛,北洋政府通过“以工代兵”的方式参与到国际体系中。虽然华工参与了一战,但是他们的故事却鲜为人知。近些年,随着学界对中国劳工远赴欧洲战场的相关历史资料以及留存实物展开深入研究,华工对一战的贡献才为世人所知并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3.
华工联合会原名中华旅俄联合会,1917年由在俄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发起成立。成立以后,华工联合会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进入俄国的华工提供了大量帮助。1918年底,华工联合会转变为“无产主义者组织”,它积极对在俄华工进行革命宣传,建立起与中国境内革命组织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此外,华工联合会还促成中国政府与苏维埃俄国之间进行对话,在俄中两国的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据大量史料,追溯了旅俄华工联合会在救援、革命和外交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对华工联合会这一以往较少引人注意的华侨组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梁珊 《沧桑》2012,(4):37-39,60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伤亡带来的劳动力匮乏,约14万华工被廉价雇往法国,参与生产甚至作战。华工在驻法期间,基督教青年会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娱乐与教育等方面的便利,很大程度上安抚了他们在文化差异、艰苦环境下所受的)中击,以及与当地社会难以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约有9.5万名英招华工在法国为英军工作。英招华工从中国前往法国的运输分为东西两条路线,有大约8.5万名英招华工是从东线前往法国的。东线运输从中国威海和青岛出发,东渡太平洋到达加拿大的西海岸,再通过铁路运输穿越北美大陆,然后再从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东渡大西洋,到达英国的利物浦,之后换乘火车到达英国的福克斯通。从福克斯通华工再乘船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的港口布伦。全程大约2.2万至2.4万公里,历时近1年半。为了得到急需的劳动力,英国政府对于华工运输十分重视,不仅为华工旅途中的住宿与饮食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而且还派遣军官与军医负责华工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从而大大减少了华工在运输途中的死亡和逃逸。  相似文献   

6.
1917年10月,俄国发生了震憾世界的革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群众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列宁指出,这次革命“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联系的革命”。研究战争对俄国—特别是二月革命后的俄国—各种政治力量的消长、阶级关系的重新组合以及整个局势的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十月革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的华工出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华工出国的历史意义 华工是华侨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在国外靠体力劳动谋生受人剥削而不剥削他人的中国劳动人民都属于华工的范围。有自愿出洋的自由华工,而更多的是被强迫拐卖的契约华工。前者包括  相似文献   

8.
华工的贡献令人景仰,华工的悲惨遭遇令人同情。而华工的出现,则是国弱的体现。从1914年8月开始至1918年11月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战场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战争。战争初期属于协约国的英、法、俄频频失利,人员伤亡严重,前线和后方有生力量告急,他们遂向中国请求支援。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应这些国家的要求,以  相似文献   

9.
新发现的有关日本虐待被强掳华工情况的资料刘宝辰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为解决劳力严重匮乏问题,1942年11月27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中国战俘及平民强行押运到日本充当“劳工。”从1943年开始,日本先后从中国强掳去约4万人,分配到35家企业的135个事业所...  相似文献   

10.
蔡元培(1868—1940年)是我国近现代一位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爱国主义者,又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他期望中国实业兴旺,科学教育发达,积极倡导学习西方,组织赴法勤工俭学,并且重视与关心出国侨工,曾为维护出国侨工的权益,开展旅法华工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呼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本文就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动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积极推行华工教育及其影响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1.
围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华工招募及其引发的多方博弈,是观察北京政府外交及政治状况的一个重要面向。涉及这一主题,过去研究多从"以工代兵"之策论叙华工输出之事实,似在有意突出北京政府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对北京政府外交部、津海关等机构的档案史料爬梳,发现以下史实:梁士诒在帝制案后退出政坛,北京政府尤其是梁曾任职的税务处对惠民公司的招工开始严格对待;地方政府出于对华工生命安全的担忧和利益考量,对中央政府的决策多所阻挠;外交部出于外交关系、国家利益的权衡,并存在着袁世凯时期招工交涉留下的"包袱"——合同业经批准,整个表现较为"软弱";除外交部外,国务院、内务部、农商部、税务处以及驻法使馆等部门均对侨工权益采取谨慎保护的态度;整个事件过程呈现了法国主导招募、中方公民自由应募、中国政府尽保护公民利益之责的客观情形。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沙俄、英国、法国、美国组成的协约国联盟与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主的同盟国展开激烈交战。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推翻了俄国临时政府登上了俄罗斯权利的顶峰。按照当时布尔什维克政权所处的特殊环境,列宁指出:为了防止革命胜利的果实遭到破坏,巩固政权,此时应当与同盟国停止战争。然而签署停战协议的过程充满曲折与艰辛,甚至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一再向德国人屈服,这样使俄罗斯失去了很多领土与资源,客观上地讲俄国人完全输给了德国人。  相似文献   

13.
1917年2月17日,自上海出发的法国邮船亚多士(Athos)号在地中海附近被德国潜艇击沉.该船载有华工九百余人,遇难者多达五百余人,是一战爆发以来出国华工遭遇最大的一次牺牲,一时轰动中外.随即,中国政府就该事件展开调查,要求中国驻法大使馆、广东省政府、惠民招工公司等相关部门、公司,详查亚多士号沉船始末、华工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14.
徐冠群  安宣东 《纵横》2014,(12):41-46
“海上浮动地狱” 1915年11月11日,法国国防部正式决定实施招募华工的计划,同年12月任命退役少校陶履德率领招工团赴华招募工人。随后,同样面临劳力匮乏危机的英国亦于1916年夏决定在华招工,同年11月英国陆军部招工代表波恩抵华,在威海卫成立招募机构并正式开始招工。  相似文献   

15.
正波普林格市位于比利时王国的西部,与法国毗邻,是个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作为反侵略的一方参战,并派出14万劳工来到硝烟弥漫的欧洲战场从事"最艰苦、最危险"的战地后勤工作。为拯救异国民众的生命,中国山东省的13名华工,告别自己的亲人和故土,于1917年春经过长途跋涉,踏上了硝烟弥漫的比利时国土。他们被安排在比利时与法国交界的伊普尔、  相似文献   

16.
华工大规模出国,是晚清中外交涉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相当多数的契约华工是被人诱骗到国外的,因此对诱骗拐卖华工的不法之徒的惩治一度引人注目,成为清政府侨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法律及实践的角度考察清政府对此的态度及其演变,对了解  相似文献   

17.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国东北、河北及山东等地的破产农民和无业人员开始移居俄国东部地区,并在俄国境风广泛分布,人数较大庞大。就是在这个群体中诞生了中国旅俄联合会和旅俄华工联合会。并在十月革命中部分华工参加了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这部分旅俄华工在俄国布尔什维克的影响和帮助下,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加快推动了马列主义在我国北方的传播,在沟通共产国际和中共建党工作中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文中对旅俄华工接受和宣传马列主义的历史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阐述,更好的体现出旅俄华工对中国革命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一、贸易趋势 自中东铁路修筑以来的30余年里,北满经济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1.中东铁路通车后,俄国人担当着经济开发和领导责任,为其独占和排他势力的时期。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忙于战争,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后,日本掌握了北满进出口贸易的支配权时期。3.“中东路事件”或“满洲事变”(即“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时期。4.“满洲事变”后,“哈尔滨事变”、满洲建国,建设事业陆续开始,特别是昭和十年(1935年)三月接收北铁(中东铁路)以来,日本资本得以强化确立以至现在。  相似文献   

19.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沙皇俄国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态度如何?近年来,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认为沙皇俄国采取了“纵容”、“不干涉”乃至“支持”的政策。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看法,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本文只对甘地与国大党之间的关系以及甘地所要追求的“真理”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未经印度人民同意,将印度拖进了帝国主义战争。英帝国主义者为了缓和印度人民的不满情绪和赢得印度资产阶级的合作和支持,许下了战后给印度以自治的诺言。因此,在战争期间,印度的大批粮食、军用物资等被运往英国,有150万印度青年被送到欧洲、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