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为迎接1986年“金属早期生产及应用”国际会议在郑州召开,郑州市博物馆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筹建了一座面积达七百多平方米的保护房以及接待室,1986年10月17日正式开放,省会各界代表三百多人参加了开放典礼,市政府副秘书长张立兴主持开幕式,副省长秦科才、副市长寞思忠前往参加并为之剪彩。古荥汉代冶铁遗址位于郑州古荥镇西南,面积十二万平方米,1965年和1976年曾进行过  相似文献   

3.
四川乐山崖墓(俗名"蛮洞")分布在城郊的萧壩、麻浩、柿子湾、蕴真洞和车子乡一带,沿岷江上至青神、彭山两县,下至犍为县,都有这种墓洞,但以城郊地区为最集中。墓都是沿山依天然红沙崖石鑿成,墓的深浅广狭繁简也不一样,位置也高低参  相似文献   

4.
《文物》1958,(10)
一墓的发现与发掘经过1956年4月南阳县城北七里园村群众在村南半里地势较高的地方打井时,在距地面约2米处发现古墓一座。南阳县人民委员会闻信后即电话通知该乡立即停止在该处打井,同时派文化馆干部前往了解情况,并责成乡人民委员会负责保护。同年十月河南省文化局协助南阳专署集训全专各县文物干部时,用了十天时间,将该墓残存部分加以清理。  相似文献   

5.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郑州市博物馆配合“农业学大寨”运动,对市郊古荥镇一处汉代冶铁遗址进行了初步发掘。古荥镇位于郑州西北二十余公里处,是汉代的荥阳城。冶铁遗址在该城西门外,面积达十二万平方米(图一)。一九七六年上半年发掘一千七百平方米,发现了冶铁炉基和矿石推、炼渣区等,出土了大量完整的铸  相似文献   

6.
郑州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物》1978,(2)
1975年,我馆配合市郊古荥镇农业学大寨运动,对该处的汉代冶铁遗址进行了发掘。古荥镇位于郑州西北二十多公里的汉代荥阳城旧址上,北依邙山,山北临黄河。冶铁遗址在汉荥阳城西墙外(图一)。经初步钻探,遗址南北长四百米,东西宽三百米,面积十二万平方米。1965年和1966年曾对遗址作过调查和试掘。这次主要在遗址的东北部(Ⅰ区)发掘,共开探方、探沟二十一个,  相似文献   

7.
铁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已置于国家的管理之下。从《汉书·地理志》来看,各地铁官所在地46处分布在各郡国。但是,有关的冶铁遗址怎样和铁官相对应,是判断汉代冶铁特征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些冶铁遗址和铁器出土地,出土有冠以郡名、县名简称的铭文陶范、铁制铸范及铁器等(图一)。铁范上带有铭文的例子在战国就已有之,河北省兴隆县寿王坟出土的铁器就是燕国官营作坊的产品。现在把以西汉为中心的冶铁遗址、铭文遗物类和铁官相关联的资料汇集(如表1)。下面,试按各郡国顺序加以研究。京兆尹汉代京兆尹在郑县设置铁官,  相似文献   

8.
南阳北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壹.前言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其地物产丰富,历史悠久。远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有人们在这生息繁衍。在南阳市北十里庙遗址中,曾发现商代铸造铜器的陶范以及熔炉残  相似文献   

9.
1930年山东省滕县出土了一批汉画家石刻,现藏山东省博物馆,其中有一幅冶铁图(参见本刊1959年1期页2图版)是研究我国冶铁史的重要资料.图中左边有一椭圆形物,大多认为是冶橐,也就是排囊,这是很正确的.惟与冶橐有关的一种部件——?,我们过去一直弄不顶清楚,有加以考察的必要.?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让我们先从文字记载上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的徒刑制度,是刑罚史上一个重要问题,但文献很少详细系统的记载。褒斜道石门石刻汉鄐君开通碑,对研究汉代徒刑制度有重要价值。《文物》1961年第4、5合期陈明达《褒斜道石门及其石刻》一文,曾对该碑作了不少论述。他认为,开通碑中所说的"徒","是以服役方式征调来  相似文献   

11.
1973年4月宜宾县城北公子山出土的东汉岩墓石棺上浮雕有鲟鱼画像。 该岩墓共出土画像石棺三具,其中一具大石棺的左棺板上高浮雕一组“观禽捕鱼图”:水中有三禽鸟捕鱼,其中二禽争夺一鱼,另一禽单独爪抓一鱼;岸上有二人观看,一人捧腹欲蹲,另一人举双手作欢呼状。此幅石刻因反复搬迁已损坏,但图的主体部份即鱼尚可看清(图一,墨线)。另一具小石棺的右棺板上高浮雕一组“厨炊宴饮图”:在帷幔高挂的屋内,正壁右角挂有一猪腿、一大鱼、一鸡和一器物;其下一人跪坐,正操刀在俎上剖一大鱼(图二);房中央置一燃着火焰的炉灶;屋后有二人正跪坐对饮。  相似文献   

12.
<正> (三)德政碑 为彰显善政所立之碑。若立于官员任所神祠旁侧,可视为祠庙碑。但若仅立碑记念,是为德政碑。在难以确定神祠或祠庙是否存在的情况下,则暂时将之归类于德政碑。德政碑在内容方面,与后述的摩崖有共同之处。被认为是德政碑的,有以下诸石: (48)延光残碑(103)杨叔恭残碑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2月28日,乐山大佛文物保护管理所接到在市中区大田村发现了崖墓报告,立即组织文物工作者赶赴现场,并在当地公安、业主和施工方协作下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现将崖墓和出土文物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钟坚 《文物》1987,(10)
1953年3月,西南博物院邓少琴、王家祐先生在芦山县沫东乡黎明村汉樊敏碑后约100米处,发掘了一座汉代砖券墓。出土石刻楼房1件,石镇墓俑2件①,现藏我馆。根据出有"熹平三年"铭砖判断,此墓时代当为东汉。石楼系在红砂石上浮雕而成,为一干栏式建筑。楼正面宽58、厚20厘米,侧、背而无雕饰。顶重檐,上覆筒瓦,檐头有瓦当和半瓦当。楼上有三室,中室有双扉  相似文献   

15.
汉代石刻概说(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前言 刻字于石,传诸后世,是古来世界各地都存在的现象。中国自然也不例外。与甲骨、青铜器、简牍、嫌帛等一样,石头自古即成为记录文字的重要材料。[1] 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是殷代刻在石牛和其他石器之上、与占卜有关的几个零散的数字性铭文。[2]迄至战国时代,则有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陵附近发现的、标明墓地位置的19个文字的刻石。[3]此外,还有向为人知的石鼓文。之所以被称作石鼓,是缘于石形如鼓,记载有歌咏征旅渔猎内容的文字。围绕其制作年代争议颇多,早至周成王、晚至西魏时代诸说并存。其中,认为乃战国中期秦、楚争  相似文献   

16.
天上许多星星,我们若把它纪录下来,加以说明,便成星表。若再绘图把星点的位置标出,那就是星图。有了星图以后,人们可以更方便地看星星。我国绘制星图的历史很久,据传后汉时代的张衡(公元78—139年)就曾绘过星图,但可惜该图  相似文献   

17.
《文物》1978,(7)
常熟石刻天文图(图版伍)是继南宋鐫刻的苏州石刻天文图之后的又一幅重要石刻星图,它在我国天文学史上也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1973年7月,常熟县文管会协同江苏省文管会复查虞山周围的省文物保护单位,在学前街文革小学(旧常熟邑学原址)大门左侧清理出这一天文图碑石。第二年,碑石移置县文管会内,由江苏省拨款修建碑房两间  相似文献   

18.
石刻在全球古代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地的石刻除了有自身传统外,相互之间的传播与交流也较为频繁。山东汉代石刻是中国古代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一方面凸显着自身的传统,一方面呈现了外来文化的因素,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画像石上和圆雕的胡人形象、石狮子、建筑上的石构件、与佛教相关的画像、外来乐舞等,它们是汉代山东与丝绸之路关系密切的重要物证。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七八年我区在文物普查时,在距博爱县城南约十五华里的邬庄大队一个社员家里,发现门楼的墙壁上镶嵌着耕织图石刻。发现后普查队的同志们随即进行了捶拓和文字记录工作。耕织图石刻共有20幅画面,分别刻在四块长200、宽30厘米的青石上,均系减地线刻。在画面的间隔部位,用卷云纹和花鸟图案填充。画面内容共分两组。第一组共十幅,是反映稻子从种到收的整个过程;第二组也是十幅,是反映棉花从播种到织成布的全过程。现分别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20.
2019年,在河南省鲁山县望城岗冶铁遗址发掘的汉代遗迹土样中,共浮选出炭化植物种子31粒,其中农作物遗存包括粟和小麦,杂草类种子涉及马齿苋、苋属、藜和蓼属.出土的炭化农作物遗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从事生铁冶铸手工业者的饮食结构,以粟与小麦此类旱地作物为主,构成较为单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