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家书即写给家人的书信。书信又称书札、手札、尺牍,自古就是收藏家们的雅玩之物。出自大家名人之手的书信,其书写随意,更见修养与功力,内容上也常常真情流露,当时的时事政治,学问探讨,文宴酬唱,人情世俗等等无所不涉。书信既有书法,文学等方面的欣赏价值,又有丰富的史料价值。收集整理、欣赏诵读这些书信手迹,是颇有情趣,很值得玩味的。《刘诸城家书真迹》系谭延闿珍藏整  相似文献   

2.
韩全永 《百年潮》2009,(8):75-77
近期帮助阎明复同志整理文档,看到了卢广绩先生1988年写给阎明复同志的一封书信.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法藏敦煌文献P.3750书信中相关人物的考证及书信本身文本书法特征的比较研究,认为它是晚唐大中十二年(858)七月二十日,由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写给其侄子张淮深的书信,在当时这一类书信被当时人称为"委曲"体书信。P.3750应该定名为《张议潮付侄张淮深委曲》,它是与唐大中十二年夏秋之际归义军出兵攻打凉州的军事行动密切相关的一件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4.
正毛杨情书: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大多数恋人间的长信谈论的无非是三方面内容:我怎么样、你怎么样、我们怎么样。亲手写过情书、或者收到过情书的人会有这样的体会,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情书亦是如此。毛泽东公开的书信有不少,他喜好诗词,年轻时曾经写给杨开慧一首《虞美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写给兄长李瀚章的亲笔书信,通常每月有数封,信中将近期经手公务、交往人员、所闻朝野臣僚动态,或应对各事策略,以及子弟教育、家族事务等,无不坦诚直言,反映了他各个时期真实的思想动态和内心世界。可惜这类家书存世甚少。新披露的两封,正可见李鸿章在同光时期处理政务和家事的种种考量,尤其是在子弟教育方面的思想基调,对今天评判李鸿章教育思想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纤笔一枚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这是毛泽东写给丁玲的名句,盛赞了作家手中的那支纤纤细笔。然而,另一位女性.她手中的笔也能胜过一队精兵强将.她就是我党女特工沈安娜  相似文献   

7.
李心月 《环球人物》2013,(21):79-81
她一次次往返于内蒙和台湾,把愿望都写给草原前往香港机场迎接台湾诗人席慕蓉的路上,一位同行的她的女书迷告诉记者,她从16岁开始,就在憧憬与席慕蓉相见的画面,这次,她要和朋友们一起朗诵《一棵开花的树》迎接席慕蓉。记者感慨:"那一定很浪漫吧,用诗人自己的诗歌迎接她。"  相似文献   

8.
1983年,广汉县志编委会派人到县档案馆搜集、整理有关撰写广汉县志的资料,从一大堆档案中,发现李鸿章于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写给黎庶昌的十多封书信。这十多封书信用十六开白字纸书写,字迹工整,全部用楷书写成。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家书信札见诸《阳明全书》数量不少,而未收入者,散落民间,时有发现。我馆原藏王阳明家书手稿一篇,是王阳明在京时写给居家绍兴父亲王华的信札。新近,我馆又征集到王阳明家书信札四篇。其中三篇是寄给其弟辈的手迹,一篇是给友人的答谢书。这五件书信手札,均为竹纸草书,除“此间家事尚未停当”札未署年月日外,其余四篇仅署月日。各篇保存完好,无字迹缺漏。上述信札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也是研究王阳明家庭、生活、政治、思想及明代书法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0.
王伟红 《纵横》2013,(4):9-10
毛泽东和周世钊交往了63年。尤其难得的是,周世钊并不是共产党人,作为党和同家领导人的毛泽东完全是以普通人的身份同他保持了63年的友谊。其间,他们意气相投,友情甚笃,长期保持书信往来。毛泽东写给周世钊的书信,仅新中国成立后的部分就有二十余封,且内容多为诗词相和。这里节选其中一封信。  相似文献   

11.
张蔚星 《收藏家》2010,(2):51-57
之七:安志敏来函曾院长:承问及拙稿所引用洛阳烧沟墓1058A面的藻井图案问题,因为记得不甚清楚,曾立即去信问洛阳的河南文物工作队第二队,因为原始记录存在那里,但到现在一直没有回信。据我的记忆,大约是网形,如果以后有回信的话,必立即奉上不误。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市江宁区胡村南朝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9月,在南京市区北部的郭家山西麓发掘了三座东晋时期砖室墓。根据 M12发现的温式之墓志,可以确认此处为东晋名臣温峤的家族墓地。温氏家族墓的发现,对研究东晋早期大型穹隆顶砖室墓的形制、墓葬等级、墓主身份及丧葬制度等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寻找东晋帝陵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13.
2008年4月20日,旅顺博物馆推出“馆藏晚清名人信札展”。这是旅顺博物馆充分利用馆藏文物资源、加大对馆藏文物的整理与研究力度、以学术研究推动陈列展览而举办的一个专题文物展。  相似文献   

14.
王新宇 《收藏家》2010,(10):39-44
今年是我国新文化运动早期活动家、律宗大师弘一(李叔同)诞辰130周年。其前半生以李叔同名号而盛誉于艺术教育界,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介绍音乐和话剧及西洋绘画的先行者。后半生潜研佛学,编著佛学典籍,人称"律宗大师"。  相似文献   

15.
施远 《收藏家》2008,(1):29-34
笔筒一词,最早见于三国时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之“螟蛉有子”篇,按其文意,知为竹木之属。成书于明代的《致虚杂俎》云:“(王)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不知渊源何自,聊备一说。从目前考古所得来看,秦汉时期的笔筒均为细竹管制成,其长过笔,纳笔其中,以便于保存和携带毛笔,可称为管形笔筒或笔套。  相似文献   

16.
清嘉庆以来广东及东莞地方志中有关于东莞南汉经幢的多种录文,近来又有旧拓公布。通过比对现有资料并对该经幢石刻第一面铭文重新录文,对与该经幢相关的两个重要问题获得了新的认识:其一,这一石刻并不是塔,而是经幢,当时除建有这一经幢外,另建有五层砖塔(或石塔);其二,此幢建造之目的,是为了超度被杀之象,而非镇象。  相似文献   

17.
2007年,南京市博物馆在中华门外宝塔顶10号院发掘清理了一座战国末期的土坑墓,这是南京主城区战国墓葬的首次发现,为南京城市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较为重要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18.
葛金根 《收藏家》2013,(11):35-43
书信作为交流的主要媒介,在旧时交游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探讨学问、传递信息等最普遍的方式。寐叟哲嗣慈护先生捐赠给嘉兴博物馆的沈曾植遗物中,不少为友朋致沈曾植的信札。沈曾植(1850—1922年),字子培,号乙盦,晚号寐叟,别号甚多,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历官刑部主事、江西按察使、安徽提学使、署布政使、护理巡抚。宣统二年(1910年)乞休归里。辛亥革命后,以遗老隐栖上海。其学问精博,识见雄伟,为世所共仰。  相似文献   

19.
光纤照明是一种安全照明,可避免紫外光和红外光对文物的伤害。本文阐述了光纤点照明方式、线照明方式和面照明方式的应用特征,并列举了光纤照明在南京博物院、丹麦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多个应用实例,论述了光纤照明是照明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故宫所藏俞樾“门下士”.“群经”二札.被定为是俞樾写给曾国藩的.通过考证.笔者认为是写给祁隽藻的。其内容涉及了《群经评议》的刊刻。《群经评议》为俞樾经学的代表作。“门下士”,“群经”二札反映刊刻过程的艰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