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志先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4)
凌稚隆是明代万历时贡生,嗜好<史记>,他汇集万历四年以前历代研究<史记>的优秀成果,撰成<史记评林>.此书并非明代的一些摘抄、评点本可比,它不仅收录了历代研究<史记>的精华,且其间亦渗透着凌氏的真知灼见.此书为后世研究<史记>在内容、体例和版本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因此,不能因其名为<评林>,就否定凌稚隆研究<史记>的成就以及<史记评林>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3.
4.
5.
谢秉洪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3)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影响至巨,但经过漫长的流传与辗转抄刻,难免错讹.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史记>一书的校勘研究一直非常重视,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建国后《史记》研究书目内容方面的主要成果,指出《史记》具有系统的史学理论和述史方法,它所蕴藏的能量和价值很大一部分没有释放出来,需要深入挖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张玉春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3):1-7
本依据历代《史志》及官、私所修《书目》所载《史记》的录情况,在手检目验国内外现存《史记》诸本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献的记载,详尽考察了《史记》诸本的承继和流传轨迹,为《史记》版本系统的确立提供了根据。 相似文献
8.
《史记》位列二十四史之首,是司马迁的倾心巨作。司马迁创建的纪传体写作模式更为后世的史家所采纳,成为传统官修史书的写作体例。纵观《史记》全书,贯穿着司马迁的许多写作理念,如,批判地继承了先秦诸家思想、注重"人"的色彩、在写作人物时保持客观性、力求真实地反映历史原貌。分析《史记》的写作思想,对我们现在的历史写作亦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庸"作为儒家最高道德标准,为司马迁继承并将其应用于《史记》,使这部史学巨著散发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及人文精神之魅力。本文试从思想内涵、人物评定、史学思想等方面入手,辨析《史记》中所蕴含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0.
南宋学者洪迈纂有《史记法语》一书,专辑《史记》中的嘉言美句成编,而其所著《容斋随笔》中有数十则关于《史记》的评论,涉及对《史记》所述史事的评论和对于《史记》本身的批评,其中亦多关于文字表述者。而《容斋随笔》的有关评论正是有《史记法语》作为基础。洪迈在研究《史记》文字表述上,所论深刻,并具有鲜明的审美色彩,对后世《史记》研究领域的拓展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著成伟大的史学名著《史记》,不仅得益于西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强盛的社会条件,承袭了先秦以来史学发展积累的成就,而且还从西汉大赋的精神气度、文章结构、创作手法获得启示与借鉴。大赋在西汉十分兴盛,备受统治者青睐,司马迁也极其推重大赋。《史记》的创作学习了大赋“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和“包括宇宙,总览人物”的恢宏气势,借鉴了大赋有系统地归类式描述结构,也受到大赋夸饰、渲染写作文风的影响。这些都是史学界尚未探讨而应当引为注意的。 相似文献
12.
《史记》早期版本源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自问世以来 ,经两千余年的流传 ,产生了众多的写本、刻本 ,构成了庞大的《史记》版本体系。研究《史记》各本的文本形态及各本之间文字的异同 ,是为《史记》版本学。本文客观地疏理了历代《史记》版本研究的状况 ,评述了前人研究的成就及不足 ,揭示了《史记》版本的传承系统。 相似文献
13.
国外旅游网络口碑研究进展述评:2004~201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拉斯韦尔“五W”模式,对近年国外学术期刊和论文集中发表的旅游网络口碑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这一领域已成为国外学界关注的热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网络口碑信息发布者的特征及其动机、口碑传播内容偏好、口碑受众的特征及其接受动机、口碑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等方面。研究方法上强调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注重案例研究和网络实讧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李煜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2):31-32
本文认为<山海经·南山经>中旋龟"可以为底"之底不应读为"疧"训病或读为"胝"训足茧,而应读为砥训磨刀石.而柢山之鱼"鯥",其音如留牛,不当训"留牛"为犁牛,"留牛"当是"鯥"之缓读,此鱼其鸣自呼."竹箭"一词在<山海经>中出现9次,袁珂先生除一处连读外,其馀均读断.其实"竹箭"就是"箭竹",虽可单称"箭",但8例"竹箭"不应读断. 相似文献
15.
在晚清对日研究的著作中《日本国志》可谓是集大成者,全书内容丰富,其中有关日本婚丧习俗的内容十分详尽,本文从《日本国志》中所记载的日本婚丧习俗入手,探询当时日本婚丧习俗中的传统因素,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民风民俗与社会其它方面发展的不同轨迹。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清代国家档案馆——皇史宬的建筑环境、管理机构和内部结构的变化情况;对于清代皇史宬收藏对象的重要性也做了比较,认为皇史宬虽然贮藏多种皇家文献和文物,但最主要的尊藏对象便是《清实录》;并从版本比较和历史事实的角度,证明皇史宬尊藏的《清实录》是所有版本中最重要、最具有保藏性的正本。本文试图说明皇史宬与《清实录》相互彰显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王华宝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3):84-88
中华书局校点本《史记》是人们学习和开展《史记》研究工作最常用的本,但也不无可商之处。本就校点本底本之讹衍脱倒、漏校及误校、标点不当等疑误之处,在前人和旧作的基础上再检出30余条,进行辨正,供读参考。 相似文献
18.
后晓荣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27(4):77-80
成书于公元54~92年间的《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设县数目总数是1587个。但《汉志》正文所列县名总数只有1578个,尚有九县脱漏。本文利用秦汉玺印、封泥、简牍等出土文物,结合文献,补考《汉志》所缺九县。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班固史学思想的差异是多方面的,究其根由,除了他们的个人经历、识见不尽相同外,关键还在于两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而由此促成的两人游侠思想的差异即是很好的例证。随着汉政府对游侠打击的力度不断加大,两汉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经历着从崇侠到抑侠的心理转变,马、班承此影响,在《史记》、《汉书》中虽然同为游侠立传,但目的迥异,他们对游侠的好恶及对游侠范围的界定亦存有差异,以至形成了两人不同的游侠观。 相似文献
20.
马孟龙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27(1):152-153,155
洛阳大学文物馆所藏一件西汉铜鼎见有"宣春"刻铭,有学者认为"宣春"与《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宜春县有关,《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宜春"当据铜鼎改正为"宣春"。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及出土文字资料,指出《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宜春"并非讹误,铜鼎刻铭"宣春"之涵义当另作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