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成毅 《民国档案》2002,24(1):48-53
国民党执政初期,中国农村社会仍然是封建的生产关系占据着主导地位,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延续的社会矛盾继续普遍地存在,同时,这一时期由于连年遭受自然灾害侵袭,农民的生存环境更趋恶化,中共加强了在农村的政治动员,农民暴动时有发生,国民党为了稳固其统治基础,缓解农村社会矛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本仅以浙江省为例,简要地探讨国民党为缓解农村社会矛盾所作的努力及所达到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刘应杰工人和农民的关系、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关系,如何协调和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涉及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战略选择。本文试图运用社会学的结构功能分析方法来研究建国以来城乡关系的演变过程,并...  相似文献   

3.
英国的农村城镇体系在中世纪早期开始萌芽,至中世纪晚期,农村城镇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在近代早期,市场城镇在地方经济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专业市场城镇、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休闲城镇和滨海城镇成为农村城镇发展的新形式。同时,英国农村城镇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现代城市特征,传统农业性质逐渐减弱,城镇居民的职业趋于多样化,专业市场与城镇盛衰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原工业城镇促进新型城乡关系的成长,居住人口增加、专业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使农村小城镇成为宜居和宜业的乡村社会生活中心。  相似文献   

4.
城乡空间互动-整合演进中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体系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城乡空间互动-整合演进的理念为依托,横向思考城市与乡村在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理想生活诉求层面的异同,着力探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原理及规划体系的核心内容,指出经济空间互动、生活空间延展、社会文化空间更新、城乡交通空间链接及田园生态景观空间表征是城乡空间互动-整合演进不同阶段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基本原理,故农业生产空间规划、农村社区居住空间规划、农村社区公共空间规划、农村社区交通空间规划、农田与绿地空间规划构成了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体系。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体系的确立必将对城乡空间的合理规划与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户籍制度改革所迈出的实质性步伐,标志着困扰人们多年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屏障开始瓦解。这一改革的继续推进,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多个方面将产生无可置疑的深刻影响。尤其是户籍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农村城镇化将会产生什么变化?小城镇建设能否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业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本文从城镇化运行机制的转换、“二次转化”人口的拓展及小城镇遭遇发展难题等三个方面,探讨户籍制度改革对农村城镇化所产生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6.
户籍制度改革对农村城镇化的深层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户籍制度改革所迈出的实质性步伐,标志着困扰人们多年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屏障开始瓦解。这一改革的继续推进,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多个方面将产生无可置疑的深刻影响。尤其是户籍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农村城镇化将会产生什么变化?小城镇建设能否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业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本文从城镇化运行机制的转换、“二次转化”人口的拓展及小城镇遭遇发展难题等三个方面,探讨户籍制度改革对农村城镇化所产生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7.
郭爱民 《世界历史》2008,(4):115-121
19世纪的英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阶段。然而,由于圈地运动的影响、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完善、乡村工业尤其是纺织业的逐渐衰败,导致工人严重失业,农村地区生活水平下降,骚乱频仍。为缓解社会矛盾,重塑自己在乡村社会中的形象,贵族地主提出了份田运动的倡议,份田制度逐渐得以建立。份田以精耕细作为特征,属劳动密集型农业。它的推广,补充了济贫法的不足,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农村的社会矛盾,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率,为英国世界工场地位的最终确立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石文忠 《环球人物》2013,(29):41-43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改革首先在农村突破,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30年后,决策者的目光再次聚焦"三农",谋划未来的农村改革与发展。这一年的10月9日,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从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公共事业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在会议公报中,有这样一段话:"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  相似文献   

9.
王廷学 《神州》2011,(3):109-110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进城务工农民,目前大约1亿人。这些“新生代农民工”正在渐渐成长为新一代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在为城市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所引发的犯罪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减少和预防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河北农村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著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践入手,分析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内在统一。由此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社会建设展开论述,并形成全面的农村社会生态和谐,分析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矛盾和阻力;论述如何从城乡统筹的视角进行生态环境的社会建设,形成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并使其成为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点,实现普遍的农村社会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二元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龙 《攀登》2004,23(3):62-64
由于体制性障碍和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传统农牧业与现代工商业之间、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反过来又使农业处于低水平状态,形成了二元结构与农业发展之间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二元结构,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2.
1949-1957年,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城乡之间的迁徙比较自由,但劳动力仍主要集中在农村,城市化水平比较低。1958-1978年,农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缓慢,在城乡资金流动中,农村为城市的投资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的农业合作化与农村工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建立后以农业合作化对个体小农经济的改造,与农村工业化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农村工业化包括农村工业企业的发展和农业工业化,关于农业合作化对农村工业化的作用,可以从发展农村的工业企业和促进农业工业化两个方面来考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合作化应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农村工业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辽宁省民族地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业的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农民增收的难度日益加大,农村的面貌需要进一步改善,阻碍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按照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结合辽宁民族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建设辽宁民族地区新农村的基本思路和对策,为各级党政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杨小贞 《沧桑》2012,(3):122-124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提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是农村社会内在发展的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外在要求和河南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但是,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还存在概念认识不清、现行农耕方式制约和农村工业发展等众多问题。要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步伐,必须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完善土地制度,建立农村新经济模式以及利用产业推动,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1988~2002年(甚至下限至更后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自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发展,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经济管理等诸方面领域。它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引起人们从物质生产到社会生活的一系列变革,是本阶段各种改革的最重大变革。所以,有没有写好经济体制改革篇章,是判断一部续志编纂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当前,许多地方续编志书时,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仅仅通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这两部分来反映,这未免有些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17.
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吉林省就业和收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宁  丁四保 《人文地理》2004,19(2):79-83,55
当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车轮向21世纪胜利推进的时候,失业和再就业这个跨世纪难题已凸现在我们面前。在当前的形势下,国有企业本身消化失业的能力已十分有限,靠国有企业解决失业的思路难以成为现实。比较可行的选择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此消除国有企业冗员劳动力向民营经济转移的所有制障碍,增强吸纳国有企业存量劳动力和社会新增劳动力的能力。吉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庞大;同时,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所带来的下岗失业问题更为严峻。启动民营经济对缓解目前吉林省城乡就业压力、增加人民收入,进而带动消费和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艳红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3,(4):48-63+157-158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的重大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经历了应用起步、组织建构、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速四个阶段,并取得重大历史成就: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农村通信网络和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农业生产由机械化自动化迈向数字化智慧化新阶段、电子商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村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网络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实践历程不仅反映了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之所以能克服小农生产方式和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制约,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中取得历史性成就,主要有三方面的经验启示: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奠定了必要认知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强大制度保障;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与结构优势提供了有利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9.
土地和劳动力是财富创造的两大基本要素,中国农村现状地少人多与弃耕抛荒情况并存,使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十分巨大的压力。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是我国农村经济制度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农村劳动力转移则是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从统筹城乡区域就业体制、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业等方面,推动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和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20.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方向。在当前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深入探究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准确地探索乡村振兴路径。本文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思想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结合山西乡村振兴实践面临的困境,对乡村振兴微观路径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地域系统人地关系协调可持续的重要驱动因素。从人才、文化、组织、产业、生态等方面探索制度和各类要素的城乡融合发展具体路径,调整乡域系统人地关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可以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