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关于《禹贡》“九江”之地望 ,汉唐诸儒多以为不出古寻阳之地 ,或以为即湖汉九水入彭蠡泽者。宋儒考“九江”,一反汉唐陈说 ,力主湘、资、沅、澧等九水入洞庭者为“九江”,后世多宗此说。本文以为 ,《禹贡》云 :“岷山导江……东至于澧 ,过九江 ,至于东陵”,此句清楚地表明“九江”当在“澧”与“东陵”之间。故此 ,考探澧与东陵之所在 ,便可察“九江”之地望  相似文献   

2.
~~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桑落洲洲尾还有一个叫“汇口”的地方。这个地名很重要,它指明这里正是九江东汇大江的地方。(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桑落洲是指黄梅县杨家穴以东、宿松汇口以西的桑落洲,而不是长江中的江洲、新洲)。如此三证足可以表明寻阳之九江乃是《禹贡》之九江,其起止范围:西始武穴东,然后呈分汊水系,《禹贡》谓之“九江”。这个“九江”不一定就是九条江,所谓“九”者,极数也,言其甚多,不必限于“九”这个界限,这也符合“九江孔殷”之意。这些纵横交错的分汊水系到了桑落洲就全部汇集于大江。传说中的禹疏九江,就是对这些…  相似文献   

3.
说《禹贡》碣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禹贡》碣石吕绍纲《禹贡》碣石在何处,自古以来说者纷然,未得一是。原因在于人们忽略了对《禹贡》本文的研究,从而把碣石与碣石山混为一谈,把后世帝王们登临的碣石与《禹贡》碣石等同起来.造成一片混乱。寻求《禹贡》碣石,须先仔细推敲《禹贡》文意。《禹贡》两...  相似文献   

4.
<正> 《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平氏县下载:“《禹贡》桐桕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东南至淮浦入海,过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里。”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卷一四,钱坫、徐松《新校注地理志集释》卷五和洪颐煊《汉志水道疏证》卷二俱认为淮水当过南阳、江夏、汝南、庐江、九江、  相似文献   

5.
旅港南海九江商会1962年出版的《朱九江先生集》,是迄今以来朱次琦最全的作品集,在朱次琦研究中居重要地位[1]。《朱九江先生集》的作者朱次琦(1807—1882),字效虔,又字子襄,号稚圭,广东南海九江人,人称“九江先生”。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咸丰二年(1852)任山西襄陵知县190天,晋人称之“后朱子”。咸丰八年(1858),朱次琦开馆广东南海九江礼山凡24年,广东最后一名状元梁耀枢和简朝亮、康有为等出自门下。有关朱次琦的生平事迹,有光绪二十三年(1897)简朝亮编纂的《朱九江先生年谱》,  相似文献   

6.
九江作为地理概念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其"荆州"篇中有"九江孔殷"、"九江纳锡大龟",意思是指九江水道众多,是出产大龟,奉命敬献大龟的地方.下文"导山"、"导水"中还有"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过九江,至于东陵,在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海".则进一步指明了九江地理位置所在.  相似文献   

7.
三国时期,九江叫柴桑,周瑜在这里设水军都督府(现今九江城内的督府巷即周瑜都督府所在地),联合刘备击退了曹操八十万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大势。《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柴桑口卧龙吊孝”等经典故事,曾在此演绎得荡气回肠。  相似文献   

8.
从《禹贡》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4年初,顾颉刚、谭其骧诸先生在北平发起成立“禹贡学会”,随即出版《禹贡》半月刊。第一期出版于1934年3月1日,除了不署名的《发刊词》和颐颉刚先生的《编后》外,刊有杨向奎、王树民、高去寻等作者的十一篇论文。刊物之所以名为《禹贡》,《发刊词》上说:“《禹贡》是中国地理沿革史的第一篇,用来表现我们工作的意义,最简单而清楚,所以就借了这个题目来称呼我们的学会和这个刊物。”顾先生在《编后》中也指出:“为了简单而明了,这个刊物采用了‘禹贡’二字,因为《禹贡》是研究中国地理沿革史的学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方志源于地志和水道。古名著有《禹贡》、《山海经》、《水经》等等。读完《红旗渠志》(三联书店1 995年出版 ,王宏民主编 ,下简称《红》志 ) ,自然想起了《禹贡》。《禹贡》歌颂大禹披九山 ,通九泽 ,决九河 ,定九州的大功大德 ;《红》志歌颂林县人民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英雄业绩 ;《禹贡》记述了当时的政治制度、行政区划、山川分布、交通物产、水土治理、贡赋等级等情况 ;《红》志记述了工程建设、英雄模范、经营管理、经济效益等 ;《禹贡》分三大段 ,逐次记叙治理九州、治山治水、统一中国三件大事 ;《红》志的内容也有三大部分 :…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四年三月,顾颉刚、谭其骧诸先生创办了历史地理专业刊物《禹贡》半月刊。《禹贡》的出版和禹贡学会的成立,是我国历史地理这门学科初具雏形的标志,《禹贡》半月刊反映出来的爱国史学思想是突出的,我们应当加以总结。《禹贡》半月刊的爱国史学思想,是经世致用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历史地理发展到清季已经成了一门很发达的学问。清人治舆地学大致可分为两个方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湿地景观特征与农业产业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之一,湿地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开发历史悠久,生产化水平较高,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商品基地。由于过去长期受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本文根据洞庭湖湿地景观特征,对洞庭湖湿地农业资源和湿地农业开发现状进行了评价和分析,指出了湿地农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洞庭湖湿地农业产业化开发利用模式,以实现洞庭湖湿地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变迁的历史过程再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关于洞庭湖的历史变迁过程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取得共识。本文认为,今洞庭湖地区在先秦两汉时期尚处于河网沼泽平原阶段,没有形成大型湖泊;进入魏晋南朝隋唐时期,今洞庭湖地区的湖泊水体得到快速扩展;唐后期至清前期,今洞庭湖地区的湖泊水体面积处于全盛阶段;自清中期以来,随着长江来沙量的日益增加,湖泊进入明显的萎缩阶段。历史时期洞庭湖的形成与变迁主要取决于洞庭湖区的沉降速度和长江干流的来沙量。  相似文献   

13.
周宏伟 《历史研究》2012,(2):4-26,190
自唐以来,学者虽然对先秦楚地云梦的位置、范围颇有争议,但一直都以"云梦"作为湖泊水体专名或游猎区专名。由于先秦迄汉晋时代在江汉—洞庭平原长江南北、峡江地区、黄淮平原淮河以北分布有七处以上的云梦,而汉代的"云梦官"不止一处,楚国(地)人也有"薮曰云"、"梦,泽中"、"梦,草中"之类的解释,因此早期"云梦"应不是专名,而是古夏(汉)语楚地方言对具有游赏意义的水体不大但植被繁茂之区的通称,其本来含义即为草泽或泽草。云梦分布的广泛性和云梦含义的揭破,不但可以较好解决学界关于云梦与云梦泽问题的长期争论,也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历史早期江汉—洞庭平原、华北平原、峡江等地的自然环境面貌。  相似文献   

14.
尹玲玲 《史学月刊》2002,(10):102-105
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鱼苗的生产与贩运较为兴盛.江西九江湖口一带是最大的鱼苗生产基地和鱼苗贩运集散地,其他一些江湖水系交汇、饵料丰富的地方的鱼苗生产与贩运往往也具有一定规模。渔民们在长期的鱼苗捕捞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鱼苗捕捞采集生产及贩运销售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鱼苗市场规模盛大,鱼苗贩运渠道较广,销售辐射范围宽,贩运方式多种多样,官方参与并干预了鱼苗生产与贩运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唐宋时期在太湖湖流的作用下,太湖南岸形成一条地势较高的滨湖沉积带,吴越时在太湖湖滨开挖溇港,创建湖堤。入宋以后,在太湖南部碟型洼地的平原地形中,产生了横塘纵溇的水利结构?崽劣胱轀鞠嗯浜现饕?是为成功地向太湖排出平原洪涝水,两宋时对横塘纵溇结构的完善主要体现为溇港的设闸与横塘的加筑扑问逼诘?水利建设奠定了后期太湖南岸地区农田水利开发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6.
太湖流域是一个独立的地文系统,自唐宋以来的经济开发和商业化发展,使这里的民生显得异样繁荣。地方史料中的绝大多数,谈论的都是这里的高额赋税负担和内部经济生活的多样化及地区差异,对于民众生活的环境与卫生问题,直接性的详细记载极少。清代中后期外国人在这一地域内的众多游记和日记,于这方面却有颇为细致的描述,侧重点大多在河流环境、建筑居住、城镇街道景观和饮食卫生等问题,负面性的评述占据了大多数。这一当中固然有太平天国战乱后的影响内容,也有中国人的许多常态生活习惯,更带有外国人的猎奇与鄙薄的眼光,但是在总体上都可反映出中国人长期并不真正重视的环境问题及相对淡漠的卫生观念。而所谓"近代化"的理论推导,大多仅限于1843年开埠后沿江滨海重要城市的一些证据,其实并不符合太湖流域广泛城乡的实际生活。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Homeric passages bearing on the location of the Achaean camp at Troy are re-examined in the light of new scientific data on the time-scale for the alluviation of the Trojan plain. The new data confirm the accuracy of Strabo's account of the plain, and in particular of the shore-line having come close to the Hisarlik site ( Novum Ilium ) in Hellenistic times. In the era of Troy VI/VII, c. 3,250 years BP, the shore-line appears to have run west by south of the site, and a broad marine embayment lay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Sigeum ridge. It is therefore no longer possible to accept the received view (deriving from Schliemann and Leaf) that the Achaean camp was sited on the present shore-line by the Hellespont. A new site is proposed for the camp on the lower slopes of the Sigeum ridge about four miles west of Hisarlik. It is argued that the indications in the Iliad are not inconsistent with such a siting, and in fact suit it better than the received view. This is shown with regard to the course of the Scamander, evidently pictured by Homer as running between camp and city, and also with respect to the general axis of the fighting on the plain, which is indicated to lie in an east-west rather than a north-south direction. The Besika Bay site, first proposed in 1912, is rejected as inconsistent with the Homeric data and unsatisfactory in itself.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滇池南缘的柴河三角洲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小尺度范围内复原明清以来柴河三角洲乡村聚落的发展、分布,并进一步揭示明清以降在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滇池流域的人地互动。研究发现,从明代中后期至清代,柴河三角洲在滇池水利开发、三角洲营田技术的运用以及南岸入滇河流自然沉积的共同作用下得以迅速沉积,最终形成于18世纪。聚落随着三角洲的沉积不断向滇池岸边拓展。受到土地开发过程和土壤肥力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聚落分布的密度则从三角洲上部到底端逐渐递减。  相似文献   

19.
<正> 井陉,地当太行腰冲,左控幽冀、右扼雍并,在八陉之中不仅是兵家必争的天下险塞,且是渤海湾迤西一条十分重要的冀晋孔道,自古即为山左右经济往来、文化交融的要枢之区。井陉古道何时开通?当时情况与具体走向又如何?这个问题在文献中找不出确切的记载。1989年冬,1990年春,河北省进行文物复查,笔者曾率队对井陉境内(含矿区)的文物遗存做了踏勘,所获资料或可对此问题的探讨有所裨益,因述所见,以资参考。 一、周穆王以前的“羊肠山径” 《穆天子传·卷一》:“天子北征,乃绝漳水。庚辰,至于□,觞天子於磐石。载立不舍,至于鈃山之下。癸未,雨雪,天子猎于鈃山之西阿,於是得绝鈃山之坠,北循滹沱之阳”。对此,郭沫若先生解释为:周穆王沿太行山西麓北行,渡过漳水,经山西平定县的磐石,循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