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战前粮食的自给程度与市场流通广东地处季风著称的亚洲东南缘 ,因其纬度低 ,深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 ,形成了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加之遍及境内的冲积平原、三角洲和山谷低地 ,“尤其是河流冲积的地区 ,位于江河海滨 ,水利既充足 ,土壤又肥沃 ,自更属理想的稻米种植区”。①早在宋时 ,广州米已远销今浙江、福建等地。 ②然而明中叶后 ,广东缺粮的迹象日趋显露 ,至清初 ,“东粤 (广东 )固多谷地也 ,然不能不仰资于西粤 (广西 )” ,这与当时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和非生产性城镇人口的增加不无关系。③及后 ,缺粮的态势非但未有…  相似文献   

2.
清代广东"不落家"史料一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永华 《民俗研究》2000,(2):191-192
关于福建惠安与广东顺德、南海和香山等地近代乡村中存在的“自梳女”和“不落家”习俗,自早期的林惠祥教授至七十年代的托普莱(Marjorie Topley)及近年的苏耀昌(So Alvin)、斯多卡(Janice  相似文献   

3.
我国著名的草席有:用蒲草编织的“高要金渡花席”(广东);用龙须草编织的“临武龙须席”(湖南);用灯心草编织的“台席”(台湾)、“宁席”(浙江)、“关席”(江苏);用短叶茫芏编织的“莞席”(广东)。盖上之草席,以“高要金渡花席”为最,不仅其草细长、肉厚、柔韧而早有“名赛龙须”之美赞,还因其编织技艺精湛特异而驰名中外,  相似文献   

4.
20 0 3年 5月中旬 ,笔者在江苏靖江市靖城城区西郊一废品收购站约 5公斤重的铜元中 ,发现一枚广东造光绪元宝当十错版铜元 (如图 )。该币紫铜质 ,径 2 80毫米 ,厚 2毫米 ;重7 6 5克。背面下缘铸英文纪值文字“TNCASH” (十文 )。此币所铸中、英文字清晰。根据《清末铜元制度述评》 (黄成 ,《中国钱币》1 991年第 3期 ) ,就该币的式样分析 ,该币应是光绪三十年 ( 1 90 4 )将当值英、中文标识由“ONECENT” (即“广东一仙”)改为“TENCASE” (即“每元当制钱十文”)时的广东当十铜元。此币背面下缘英文纪值文字“TEN”中的“E”误…  相似文献   

5.
“粤统”源头,是指广东统计史上最早的政府统计机构。寻找并查明“粤统”源头,是编纂《广东省志·统计志》的重要工作之一。由于过去无人论述此事,目前考证工作仍带有初探性质。本文认为:清代光绪三十四年(1908)设立的广东调查局,是广东统计史上第一个政府统计机构。 一、广东调查局的建立与发展 (一)机构的创立 广东调查局筹建于光绪二十四年 (1908)。是年4月14日(夏历,下同),粤督张人骏委派督办和总办,筹备有关设局事宜。同年6月25日,该局正式开办,是继直隶、四川、湖北、陕西、  相似文献   

6.
刘永福传略     
这段流传于两广地区的民谣,活灵活现地刻画了上一世纪抗法民族英雄——刘永福的真实形象。 刘永福,原名建业,号渊亭,别名义(刘永福在家中排行第二,称刘二,长大成人后,按“二”的粤音,改“二”为“义”。)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九月十一日生于广东钦州古森洞小峰乡(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相似文献   

7.
屈大均学博识广,撰述严谨。他写《广东新语》,“考方舆,披志乘,验之以身经,徵之以目睹”,(《广东新语》潘耒序)使该书的内容具有既“博核精详,又善于摭实”(同上)的特点,由是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材料。其中对有些事物的描述屈大均使用了“最”字(或用了含有“最”意思的笔调)来定格形容,这样的描述特别能反映出屈大均学术眼光的高远和犀利,值得我们重视。 一、说红棉树最多是在端州、三水、四会等地的河岸地带 人们习惯把红棉作为广州的象征,这是因为广州生长有很多红棉树的缘故。  相似文献   

8.
拜读了田炳珍先生《对当前方志理论存在问题的思考》(原载《广东史志》1995年4期)一文(以下简称《思考》),获益匪浅。《思考》事实上颇具慧眼地看出了许多新编方志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政治化”或“宣传色彩”,《思考》对时下志评的“八股”模式和应酬、吹捧风提出了中肯的批评,这显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广东通志馆与民国《广东通志》之编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嘉庆、道光年间,两广总督阮元仿《广西通志》例,纂修《广东通志》(以下简称“阮志”)三百三十四卷,于道光五年(1825)成书。90年以后,即民国5年(1916)广东省省长朱庆澜与梁鼎芬等主持修通志(以下简称“朱志”),但因时局动荡而中辍。民国21年(1932),邹鲁担任广州中山大学校长兼广东通志馆馆长,  相似文献   

10.
日寇为打通由平汉路经湘、桂两省至越南的陆路交通线,于1944年8月攻陷湖南衡阳后,由湖南、广东分兵向广西进犯。1944年八九月间,蒋介石严令第四战区(广西属第四战区作战地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广东人)在广西的桂林、柳州等地进行防御抗敌。这次对日寇防御作战,史称“桂柳会战”。1944年9月11日,日寇攻陷了桂北全县(今全州县)的黄沙河,桂柳会战由此揭幕。  相似文献   

11.
广东人嗜食狗肉,已经遐尔闻名。但一些不懂内情的外地人却常嘲笑广东人“死猫烂狗”都可入席。早在1936年,有人在《北平晨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漫话吃狗肉》,里面就谈到:“只有两广人才懂得狗肉的异香美味。”确实,焖好的狗肉,香飘万里,故广东人美其名为“香肉”、“三六肉”(广州方音的“狗”与“九”同音,三加六为九。)来显示狗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正>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以下简称“甲工”)是广东首座培养工业人才的学校。五四运动爆发后,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早期,“甲工”学生在刘尔崧(1899—1927)、阮啸仙(1897—1935)、周其鉴(1897—1928)[1]、张善铭(1900—1928)[2]等学生领袖的率领下,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业救国思想,主张男女平等及八小时工作制,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甲工”由此享有“红色甲工”的美誉。  相似文献   

13.
广东通志,其荦荦大者,有明代的“戴志”、“黄志”、“郭志”(两种);清代有“金志”、“郝志”、“阮志”以及民国有“朱志”和“广东通志馆志”等,为数共九种。《粤大记》是明万历南海人郭棐所撰通志之一。郭棐是我国著名方志  相似文献   

14.
广东博罗先秦硬陶的XRF和INAA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广东博罗梅花墩、银岗、横岭山三地古陶器的产源、烧造工艺、技术传播和化交流等方面情况,用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WDXRF)、仪器中子活化分析(INAA)同时测量了广东博罗梅花墩、银岗、横岭山等三地点所出38片西周至春秋、战国硬陶中Al、Ba等元素的含量。并用主成分分析分别处理了测量数据。两套数据的分析结果均表明,梅花墩、银岗和横岭山的硬陶原料互不相同,各地点硬陶可能主要是“自烧自用”。数据分析还表明在南方各省区中,广东硬陶具有Al2O3含量偏高这一明显的地区特征。  相似文献   

15.
广州面临南海,背倚珠江三角洲北缘,海陆交通方便,对外贸易较早。公元前4、5世纪,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开始出现。秦朝,南征的将领赵佗在南方建立南越国,范围包括今广东、广西、海南和越南北部等地,首都设在番禺(今广州)。  相似文献   

16.
宜章县位于湖南省南部,南境与广东乐昌、连县相邻。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后梁萧铄称帝,占据郴州,置义章县。唐长寿元年(672)分义章县地置高平县。开元二十三年(735)废高平县入义章县。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初,改为宜章县。现属郴州市。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宜章县委带领县级“一班人”和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广大干部群众,  相似文献   

17.
张小杰 《中国钱币》2006,(1):I0003-I0003
1914年5月31日,北洋政府财政部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整理广东纸币办法及拨用盐款合同》,规定由善后借款中整顿盐务费内拨出一百万英镑为准备金,由中国银行发行伍元特别券,用于收回广东辛亥革命时军政府发行加盖军政府戳记的原广东官钱局钞票和此后的粤省军政府军用钞票。中国银行广东伍元特别券在许多著作和资料中都说是大洋券,暂没见有实物(只见有民国二年版中国银行伍元券加盖“广东”样票),柏文则认为是“发行五元毫洋特别券”,并对民国二年版广东省银行伍元加盖“中国”和“毫洋”字样券是否为特别券持有疑义(插三上图1…  相似文献   

18.
梁培基(1875-1947)是民国时期广东著名的民族工商家、制药家和广州名医.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的湖广和云贵地区出现了可怕的疟疾,当时特效的奎宁丸还未普遍使用,边远地区的百姓多用乞求仙婆施法驱邪,或请巫医服符水来治病,因此死亡率甚高. 为解除百姓的病痛,梁培基以他医家和制药家的特有眼光,大胆地推出一种自制的治疟疾药物,命名为“梁培基发冷丸”(广东民间称疟疾为“发冷”).该药采用中成药丸的剂型,以治疟疾有特效的“硫酸奎宁”为主要原料,再配以中药甘草粉等制成,疗效显著.可是如何让老百姓尽快了解并接受这一新生事物,梁培基动了不少脑筋.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志·军事志》 (以下简称《军事志》)是广东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翔实的军事专志。它既是广东军事的发展史、成就史 ,也是广东军事的权威工具书、“百科全书” ,是人民群众爱国爱乡教育、全民国防教育的一部优秀教材 ,读后感觉很有特点。  相似文献   

20.
陈昌齐研究     
清代嘉庆年间,阮元来粤任两广总督,重修《广东通志》(以下简称“阮志”),首选广东海康籍人士陈昌齐担任总纂。王增权曾撰《陈昌齐与〈广东通志〉》一文述及:“……《中国名人大辞典》及《中国地方志词典》有其小传。”既是阮元荐选的广东通志总纂,陈昌齐的经历、学问肯定非同一般,而其生平事迹仅得一二篇小传明显不足。于是从陈氏所著《赐书堂集》及有关文献,初步考察研究陈昌齐——这位在京、浙等地任职,后曾身居《广东通志》总纂要职的粤籍著名学者之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