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朝陶瓷可分为瓷器和铅釉器两大类。瓷器主要指高温青瓷,铅釉器则以低温烧成,施以铅釉。两者关系密切,互相影响,也时常难分彼此,因此更需要明确它们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在讨论白瓷起源这一问题的时候,高温釉瓷器和低温铅釉器的区别为一大关键。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过去被认为是北齐"白瓷"的范粹墓(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出土随葬器物,实际上是铅釉器。诸如此类,在北朝陶瓷研究领域中依然存在着不少如定名、区分等需要重新检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聚焦北朝陶瓷中自成一重要体系的"铅釉器",联系新近的考古发现和相关研究成果,来讨论北齐铅釉器物的定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2005年6月14日,在陕西省甘泉县下寺湾阎家沟发现一座商代晚期墓葬,随葬有57件青铜器,包括礼器、兵器、杂器等,器物类型丰富,年代关系较为明确,是迄今为止陕北地区一个墓葬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的一次①.特别是其中出现的四鼎五簋的器物组合,表现出相当明显的重食倾向,这在商代晚期墓葬器物组合中十分罕见,值得加以关注,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以出土文物中几种器名、功用不详的器物作为讨论对象。这类器物,常被学者指为弄器。首先,作者对自名弄器的器物试做讨论,指出铜器研究,除常说的礼乐器,还有许多器物,可能是用于玩赏,其中有些比较小。其次,作者在这类比较小的铜器中选择某几类做重点讨论,分析归纳有关的出土材料,探讨其性别归属,以及器物中的盛放物,结合文献记载,提出自己的判断,认为它们是古代妇女的用品,属于当时的首饰盒、化妆盒和香盒,其中放玉的铜方盒应即古书中的匵。  相似文献   

4.
孙妙华 《文博》2011,(2):22-23
齐伯里父匜从器物的形制、纹饰及铭文三个方面来综合考量,它的时代应在春秋早期,器主人的身份可能是方国的高级贵族。根据铭文,这件匜是媵器,并对铭文中提到的"周姜"的丈夫作了推断。青铜媵器匜,既代表礼制又是日常生活中极其常用的器物,这是春秋时期盛行以匜作为媵器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古代器物的器形特征可以体现制作者的工艺水平和美学倾向。区分与研究古代器物的种类和型式成为考古学分期断代的主要标准之一,还因为其中蕴含着其制作时代的诸多文化信息。人们可以通过器物器形的变化发现古代文化的某些特征,以补充对当时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状况的认识。 一、表现出时代特色的秦汉筒形器 秦汉时期常见器物中有一种引人注目的器形,即平底直体的圆筒形,依部分器物铭文自称,可定名为筒形器。 秦汉时期的筒形器在陶器、铜器、漆器中都较为普遍。据考证,甚至当时用植物枝条编织的筲也制成筒状。这种筒形器在各地汉代画像中时有出现,在各类汉墓中也常  相似文献   

6.
试论青铜甗(鬲)形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铜器中,有一种带短流和把手(基本为卷曲的角形把手),而且流与把手之间大致呈90度夹角的器物,其器体多为觑形,也有个别的为鬲形。对于这种青铜器,目前学们尚未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多是就其有流有把手的特征称之为盂,并且依其器  相似文献   

7.
中国青铜器艺术与宗教(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面详细的讨论了器物的形式和装饰艺术,虽然这个问题已讨论了近一个世纪,但我们必须还要继续讨论下去。在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类似于方彝和猫头鹰尊的青铜器应世安阳制做的器物,它们可能出自于某个王室的墓中或从其它地方采集而来。无论如何,结论是,那些被盗王室墓中的遗物是不会消失的。在安阳的后期,生产了大量的不同器型,至安阳的第三或第四期的器物风格仿佛发生了戏剧性的演变。从安阳大司空村(33)的利号墓.53号墓出土的器物表的最后部分的图表已表现出了器物的变化。就我们把握这些有特色的墓葬来着也许这些器物的演变刚开始时…  相似文献   

8.
正一切经济系统包含三个组成部分:生产,分配及消费。考古学家通常认为他们将复原的古代器物总结成表就是对消费的恰当讨论。生产和分配已经得到了较为明确的研究。尽管大多数考古学家认识到有必要将两者联系起来~(1),但是通常从"交换"来讨论的分配在文献中讨论似乎得到更多的系统关注。在某些情况下,生产主要是作为了解交换模式的一种方式来研究的。  相似文献   

9.
铜鐎斗的器形演变及用途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鐎斗是汉至唐代墓葬中常见的器物。通过对铜鐎斗的综合研究,根据柄部的不同,可将这种器物分为四类,其器形变化清晰,地域分布明确,具有一定规律性。铜鐎斗兴起于汉代,盛行于六朝,至唐代趋于消亡。根据器形和分布范围的变化,以及出土器物的组合,并结合中国饮茶习俗的发展历程,推断铜鐎斗应为煮茶的器具。  相似文献   

10.
梁彦民 《文博》2008,(2):37-39
殷周青铜器中有一类形制奇特的器物,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古代用来调颜料的器物,称为调色器.如图1是1966年12月在岐山县贺家村西周墓葬中出土的调色器,通高15厘米[1].这是件方体的器物,空腔,中部有一圆孔上下贯通,四角各连一圆筒形器,圆筒下部为乳状实心足.器前连接一昂首兽头.器身左右各有一个半环状的耳,上部装饰着兽头.  相似文献   

11.
陈皓敏 《文博》2018,(3):48-56
文章收集了37件两周时期装饰人物形象的青铜容器,依据人物形象特点将其分为两大类,刖人形象类和人物器足类,并简要分析其特征。在借鉴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前提下,试窥探两周时期人物形象装饰之渊源。从人物器足类器物的出土数量、分布地区、器物形制、传播途径等方面,得出人物器足类装饰风格在西周晚期于山东地区较为盛行,此类装饰风格通过婚嫁、交流等方式传播于山东以外地区。  相似文献   

12.
文章收集了37件两周时期装饰人物形象的青铜容器,依据人物形象特点将其分为两大类,刖人形象类和人物器足类,并简要分析其特征。在借鉴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前提下,试窥探两周时期人物形象装饰之渊源。从人物器足类器物的出土数量、分布地区、器物形制、传播途径等方面,得出人物器足类装饰风格在西周晚期于山东地区较为盛行,此类装饰风格通过婚嫁、交流等方式传播于山东以外地区。  相似文献   

13.
海原石砚子墓地清理了10座汉墓,虽大多经历盗扰,但仍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随葬器物。出土器物以陶罐、壶、灶、铜镜、带钩、车马器、五铢钱等器物为主。在随葬器物和体质人类学上都表明石砚子墓地的居民是深受汉文化和游牧文化融合影响的一群混合人群,对研究宁夏地区汉代的墓葬习俗以及民族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说铫     
铫作为温器,出现于汉代,其器形分两种:一种为敛口、口沿内向,弧腹,圜底;另一种为平折沿,弧腹,圜底。前者器形罕见,根据铭文推测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熨斗;后者器形与考古所出铜釜相同,用途应接近。六朝唐宋时期,铫演变为一种长柄、带流的器物,其用途据文献可知有煮茶、熬药、温酒和炊具等。在宋代后期,新出现一种无柄,但有提梁、带凹槽流的铫。明清时期,长柄铫仍然存在,但提梁铫的流演变为管状,其类似今日的开水壶,故其用途也仅用于烧水。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皖南出土的锥形器、王字矛以及屯溪土墩墓出土青铜剑等个案进行了讨论,这对推动相关器物的深入研究、了解皖南青铜文化面貌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勾云形玉器是红山文化玉器中较为常见、特征明显的一类器物,以其质朴而带有神秘气息的造型,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一、勾云形玉器①的发现和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考古人员在红山文化遗址中采集到了中央及四角带有卷勾的扁平长方形玉器,此类器物于1973年正式发掘出土,并被命名  相似文献   

17.
考古调查中发现的巩义市芝田宋三彩器窑址,是继巩义市唐三彩瓷窑遗址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在中原地区,单独烧造三彩器并有一定规模的窑址,尚不多见。通过初步研究,我们认为这处窑址出土的宋三彩器有以下几个特点:器物的种类与造型:可分为生活用品、工艺品、明器和祭器四大类。生活用品以罐、盘、碗、枕、盆等器物为主。器形厚大,胎质坚硬。  相似文献   

18.
安徽铜陵谢垅窖藏出土青铜器因其出土单元明确、器物组合完整、器形风格新颖,是皖南青铜器研究的重要资料。根据器物组合、形制和纹饰的比较分析,可拟定其年代为春秋早期,其形制特征则可说明江淮群舒族群和文化的向南迁播。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截止到21世纪初的考古发掘中,相继在新疆的切木尔切克墓地、鄯善县洋海墓地、且末县扎滚鲁克一号墓地和托克逊县鱼儿沟墓地等地出土了一种很相似的随葬器物"双联器"。根据双联器的出土情况及其所属墓葬的年代,结合文献和中原出土的类似器物,对新疆各地墓葬中出土的双联器的使用流传年代和发展源流进行了分析,另外对其主要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北京拣选一组二十八件商代带铭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年8月上旬,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在北京铜厂领导和工人同志们的大力支持下,从三十多吨废杂铜中拣出一组商代青铜器。这组器物虽多有残损,但仍可清楚地看出类别和器型,十分难得的是大部分器物铸有铭文""(举(?))二字,表明出于同一个作器者,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线索。这组器物经过北京市美术公司师傅们精心修复,共有二十七件已经复原;另有部分残片未能恢复器形,但也保留铭文。现分别叙述如下。 (一) 铜方鼎两件。一件通高17、口宽11、口长13厘米。另一件通高17.4厘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