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试论明代的田赋折银和折粮银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代货币政策从禁银到用银转变的契机是田赋折银。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大陆陆陆续续出土了一些明代的各类田赋折银的银锭。尽管数量不多,但清晰地展现了明代田赋折银的历史演进和折粮银锭称谓的变化。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折粮银锭的分析和考证,求证明代的白银在田赋制度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说明白银货币是明代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最为重要的媒介。  相似文献   

2.
目前对"金花银"银锭的专门研究比较缺乏,本研究利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对上海博物馆所藏表面具有"金花银"三字戳记的6枚银锭和6枚普通银锭进行了无损元素组成分析,以此充实"金花银"银锭的研究。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金花银"银锭中的银含量较高,各表面都测得铁、铅、铜、金元素,其金的含量也较非"金花银"银锭明显偏高,表面可能有粉末形态的腐蚀产物,部分"金花银"银锭表面有结合紧密的汞元素;而非"金花银"银锭中的银含量具有个体差异,并且含金量均比"金花银"银锭的含金量低;此外,"金花银"银锭在形制上与同期的其他非"金花银"银锭有一定相似之处。分析结果为了解明代"金花银"银锭成分组成和制作方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首都博物馆收藏的明代银锭中有八枚银锭值得关注。这八枚银锭均是1957年在北京右安门外明代墓葬内出土,墓主为成化年间贵戚万贵及其妻王氏。考古发掘报告记载:该墓棺内随葬有金、银、玉、瓷等器物,在棺内一端放置着银壶、银洗盘、银脸盆及银锭八枚。  相似文献   

4.
文汉宇 《中国钱币》2010,(3):30-30,33
清代各省银锭中,以四川银锭铭文最为丰富多彩,版式繁复。银锭作为清代政府赋税收入、财政开支和商业流通的主要货币,川锭的铭文展现的历史人文信息脱离不了商号、银号(匠)、帝号、年号、地名、税种(用途)、征税机构等范畴,即便有如“国宝源流”、“裕国通商”等特殊意义的铭文,也与商贸交易、财货流通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用银作货币的历史由来已久,将白银按一定形状和重量铸造成的块状物,通常称之为银锭。清代是中国银锭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赋税均征收白银,政府支出及民问各地相互问的交易,也以银为主要货币,因此对银两的需用量很大。清代银锭是在清政府大力提倡“用银为本、用钱为末”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清代银锭按其大小,可分为大锭(五十两)、中锭(十两)、小锭(五两以下)及碎银4种。清代银锭流通广泛,各省自行铸造,商民也可委托各地银炉自由铸造。由于地域不同,铸造工艺流程不同,各地银锭的器形各异,形式多样,名称繁多。如山东、山西、安徽等地多为船形(形似倒扣的马蹄),江西、甘肃、贵州等地多为方形,四川多为椭圆形,广东、广西主要铸行砝码形银锭,河南和宁夏等多铸行腰形银锭,牌坊锭(马鞍形)则是云南公估银的标准器形。由于清代银锭的广泛流通和分散铸造,致使清代银锭各种造型并存。但清代的五十两大锭,器形一般只有船形和方形两种。人们通常见到的多是两头翘起的船形元宝,习惯上即将其称作银元宝。笔者现介绍一枚清代安徽太湖县铸造的五十两银锭,与同好共赏。  相似文献   

6.
元代税课银锭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五十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出土了一些 元代税课银锭,这些税锭的形制都是五十两 的束腰型大锭,锭面铭文有凿刻和戳记两 种,涉及的税课有科差、盐课、矿课、商 税、差发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元代 用白银纳税的实际情况。但是,由于出土资 料的分散、流失等多方面的原因,国内文物 考古和钱币界对其认识尚停留在初识阶段, 缺乏全面系统地剖析。本文旨在通过对元代 赋税的背景和税课种类的研究以及对出土的 税锭实物的详细分析,来认识元代白银的货 币职能和白银纳税的方式等问题。 一、元代税课银锭的存世情况及铭文 特征 元代银锭发…  相似文献   

7.
我们有幸收藏一件明代万历年间伍拾两解银大银锭。该银锭中间束腰,两头弧状,最长处127mm,最窄处61mm,厚25~35mm,重1855克(插四下右)。银锭底部密布蜂窝状孔眼,正面有数排手工錾刻的文字。由于该锭表面腐蚀氧化严重,至使锭面錾刻的文字有相当部分已模糊不清。经仔细辨认,尚可读出如下内容:“…县征解万历拾叁年……足银伍拾两……银匠…”。明代银锭,按用途分主要有解银、税银、镇库银及民间流通使用的碎银四种。税银是政府机构从民间征收田赋、丁役、盐税、土贡等费用,并将其折成银两上缴国库,但并不一定要全额送到京师,因各州县的财政库房…  相似文献   

8.
1956年发掘清理的湖北蕲春荆端王次妃刘氏墓出土一批银器,有银壶、盂、盏、盒、葫芦瓶及银钱、银锭、银法子等,其中银壶、银盏及银锭、银法子等皆有铭刻。荆端王次妃刘氏墓银器现藏湖北省博物馆,属目前湖北出土最重要的明代银器。本文对这批银器进行了较全面的整理,以期为研究明代蕲春荆王府历史及相关制度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正翻阅周卫荣、杨君、黄维撰写的《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一书(科学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一个突出的感觉是此书内容别开生面,在充分了解传统方法的同时,注重了对银锭的科学、技术内容的考察,并在考察中大量地使用了科技方法。这是前人很少做或很难做到的。银锭的著述通常的写法一般是:罗列银锭的时代、形态、文字等,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梳理考证,此书则在充分了解古代白银货币出土、前人所做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古代银锭的制作工艺、成色、科学保护、鉴定辨伪,以及白银货币在明代成为完全货币的原因等方面做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金瓶梅词话》中有关于在棺材内四角放置银锭的描写,这种现象在一些明代墓葬的考古资料中也有所体现,出土资料与文学作品的相互印证有助于我们对这种现象的理解。《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三回"亲朋祭奠开筵宴西门庆观戏感李瓶"中提及李瓶儿病逝后,西门庆悲痛欲绝,大殓抬李瓶儿尸体入棺后作者有这么一段描写—西门庆交吴月娘,又寻出他四套上色衣服来装在棺内,四角安放了四锭小银子儿。依着花子由说:"姐夫倒不消安他在里面。金银日久,定要出世,倒非久远之居。"西门庆不肯,安放如故。放下一七星板,阁上紫盖,仵作四面用长命丁一齐钉起来。……[1]这种在棺材内四角放置银锭(偶尔也有金锭和铁锭)的现象在明代墓葬之中也有所发现,但一方面由于有经济实力放置银锭的墓葬一般规模较大,等级较高,目标明显,易被盗掘破坏;另一方面因为部分出土有银锭的明代墓葬考古发掘报告往往只对文物本  相似文献   

11.
有明代上海地区的棉花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除了适宜的自然条件之外,技术改造、专业分工、政策鼓励和赋税压力等也是其重要原因。这些特定原因导致明代这一地区棉纺织业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朝代和地区的历史特点,棉纺织业的发展一方面推动贩运贸易的兴盛、汇票和行庄等衍生行业的兴起,另一方面农民阶层为此付出巨大代价,承担日益严苛的赋税盘剥。尽管棉纺业的发展迅猛,但在当时中国的封建性占主导的形势下,资本主义萌芽却并未产生。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马志超 《中国地方志》2022,(6):84-90+127-128
洪武户帖作为明代户口统计的原始档案,是研究明初户籍制度及财政制度的重要史料。然而,业已发现的户帖原文仅20余件,远不足于厘清户帖制度的全貌。甚至学界对户帖是否具有征发赋税的功能尚存在争议。新见《洪武五年潭州府湘潭县李祥户帖》为我们探讨明代户帖的运行实态提供了新的史料。结合该户帖与相关文献资料可知,一是户帖在全国的推行存在一个较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二是明初不少地区施行单一的赋税科则,统计有田地的总数即可完成赋税的征发,户帖的赋税功能毋庸置疑。三是黄册颁行之前,明王朝并未在全国施行划一的赋税制度。  相似文献   

13.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的棉麻生产与蚕桑业分布王社教棉、麻与蚕桑是明代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地位仅次于稻、麦等粮食作物,在明代征收的田赋中,除夏税麦和秋粮米豆以外,另一个较大的项目便是棉、麻、蚕丝及其制品。由于它们在国家赋税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又是自给自...  相似文献   

14.
明嘉靖年间王宗沐首修与万历年间陆万垓增修的《江西省大志》,是一部以经济史为主的通志,其重要的史料价值表现在:一是对明代江西赋税与徭役的记载是有关明代江西史料中最全面最详细的,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二是对明代江西制瓷业与造纸业的记载成为研究明代中国造纸业与制陶业的珍贵史料;三是对水利、防卫、藩府等的记载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物》2010,(12)
《野墅平林图》是一幅明代中期用西方透视学原理创作的青绿山水屏风画,本为紫禁城内府藏品,清末流散民间,现为辽宁省博物馆藏品。经考证,画中银锭形木桥应为北京什刹海的银锭桥,而小桥东南岸的楼阁则是银锭桥东南岸海印寺的附属建筑。此画所描绘的景色并非北京郊外野景,而是燕京西涯八景第一美景"银锭观山"。尽管画上有利玛窦题款,但作者并非这位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而是兼通东西方绘画技巧的耶稣会中国籍画师倪雅谷,利玛窦在画上题款后,觐献给万历皇帝,遂使这幅画成为紫禁城内府藏品。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银锭(铤)器形从唐代到清代以至民国一直有所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实际需求的变化与不同,既有不同时代人们对银锭需求的改变,也有不同领域和地域人们对银锭要求的变化.但是,银锭作为计重使用的贵金属称量货币,其根本的要素是成色,人们对成色的期待与把握是最重要的.因此,形制的变化也离不开这一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自唐以降银锭(铤)即进入货币领域,由于其价值大、器型多,几乎代代都有伪作。近年来,由于收藏品市场伪造风气盛行,银锭造假也渐猖獗,且仿真水平越来越高,给古代银锭的研究和收藏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古代银锭之真伪鉴定进行科学探讨。  相似文献   

18.
明代的茶果银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现象,有礼仪、贿赂和赋税三种性质。茶果在人际交往和祭祀神灵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时用银钱代替实际的茶果,于是产生了礼仪性质的茶果银。明朝制度虽然禁止征收茶果银,但贿赂性质的茶果银实际上广泛存在,并造成严重危害。赋税性质的茶果银由礼仪和贿赂性质的茶果银演变而来,到清代成了正规的赋税。  相似文献   

19.
正银锭是中国特有的货币之一,它始现于唐代,广泛流通于明清,于民国间退出流通领域,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中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银锭历代相沿,多由民间自由铸造或熔化,必然产生地区和炉房间的差异,形成独特的工艺技术。其造型各异的器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银锭上的铭文记录了与银锭铸造、发行、检验有关的机构、职官、铸匠等内容,反映了银锭在各历史时期在货币、经济中的地位,使银锭除其本身的金属价  相似文献   

20.
<正>八、清代至民国初年的白银称量货币1.白银货币广泛行用,至乾隆年间渐渐形成了各地流通特色银锭的状态。清代银两使用迅速发展。各种赋税收入多以银两收取和计算,"直省解银,由布政司起解者曰地丁银,由运司起解者为盐课银,由粮道起解者曰漕项银,由关监督起解者曰关税银。皆必倾镕成锭然后起解。"1清政府对自己收支的银两,要求倾镕成大锭方始上解,且对成色也有明确要求,"其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