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养洁 《人文地理》2006,21(4):123-126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及资源战略价值,南海周边国家围绕南海诸岛的领土、领海主权争端愈演愈烈,形成了今天"六国七方"的复杂局面。本文从政治经济地理的角度探讨了南海的地缘战略及资源战略价值,阐述了南海主权争端的由来及现状以及中国对南海主权的法律地位,在此基础上对南海主权争端的实质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随着2010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项目的全面启动,中国与南海沿岸各国的经济合作、政治互信和共同利益越来越多,这将有助于减少外部大国遏制中国的借口,南海问题将会由直接有关的各方共同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南海问题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涉及七方六国,是指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中国台湾等国家及地区关于南沙群岛主权归属和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划分产生的争端,主要包括领土归属和管辖两方面的内容。美国是对南海问题具有影响力的区外国家。自冷战以来,美国不断调整其对南海的政策,以实现自身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美国不断插手南海事务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原因,还有其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因素。本文试图分析美国自冷战以来,根据世界政治格局与自身的国家利益不断调整南海政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法国图谋控制南海海权,遂挑起"南海九小岛事件",引发了中法、中日之间的南沙交涉,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交涉。国民政府虽证据确凿,但由于国力衰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交涉中的被动局面,致使该问题久拖不决,最终酿成中越南沙争端之源。日本的南沙谋利行为与法国发生了碰撞,两国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调整相互关系,形成了"共存"南沙的局面,然而它们在南海存在的时间都不长,未构成领土归属的历史或法理根据。此时的南海局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列强在东南亚、南海地区的力量格局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最近几年,我国来自海上的主权争端明显增加,除了中日钓鱼岛争端,南海有中菲黄岩岛争端、中越多个岛礁争端,黄海有中韩专属经济区争端。这些争端,让我们强烈感受到"海洋世纪"的来临。中国军队如何捍卫海洋主权?  相似文献   

5.
从睦邻政策看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所奉行的睦邻政策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的。在睦邻政策的指导下 ,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立场和主张可以概括为 :南海主权归我 ,不容置疑 ;各国主权平等 ,和平共处 ;寻求合作支点 ,求同存异 ;搁置争议 ,和平解决地区争端。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所奉行睦邻政策的战略意义是 :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促进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 ;立足亚太 ,打破大国围堵计划 ,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正南海问题本质上属于中国与东南亚各声索国之间的双边问题,并不直接涉及中美关系。但是,伴随着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近年来美国开始深度介入南海问题,并与越南和菲律宾等国频频挑起事端,形成内外呼应之势,致使该地区局势急剧恶化。美国南海政策的调整反映了其总体战略需要的变化,其最根本的着眼点在于维持战略平衡和区域稳定。奥巴马政府高调  相似文献   

7.
正南海争端问题,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演变,已呈复杂化、多边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关于南海争端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大多是从国际关系、国际法、政治学的角度切入,从历史学角度进行的考察多是论证南海诸岛的归属问题,对南海争端演进历史的考察并不多见,并且现有的研究更多是对南海争端过程的叙述,而对导致争端的原因缺乏深入的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东盟南海宣言》、《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签署到《南海各方行为准则》的磋商,东盟逐步形成了参与和协调南海问题的一系列机制,折射出东盟对南海问题态度的不断微调。中方倡导的处理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既充分体现了中方对南海问题本质的思考,也照顾了东盟对南海问题的不断关切,这对于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于洋 《纵横》2010,(11):14-17
近来,南海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焦点与热点。2009年2月17日,菲律宾通过法案将南沙群岛和黄岩岛划为菲属,挑起了新一轮南海岛礁归属争端,引起了我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关注。面对我国南海的主权之争,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立场,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辩驳的主权。  相似文献   

10.
郭渊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1):27-36,123,124
20世纪90年代,美国和日本开始更加积极地介入南海争端,南海地区再次凸显"边缘地带"特性。在此背景下,东南亚某些国家不断在南海岛礁制造事端,进行主权造势,对中国南海主权进行严重挑衅。为维护南海权益,中国除了继续对南海宣示主权外,同过去相比,更侧重于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尤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通过国家间的协商、谈判以解决南海争端。同时,适应国际形势和南海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对南海政策做出了适时调整,即制定并完善国内法,正式确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加强了海疆国防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初期台湾当局成立"南海小组"并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保七巡航"事件影响"南海小组"功能弱化。从"南海小组"成立到被边缘化来检视20世纪90年代台湾当局的南海政策,可以看出其想参与南海事务的一面,但由于被国际社会排除在外,身份尴尬,同时受"台独"势力干扰,影响到两岸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开发与维权。维护南海主权,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两岸应增强互信,创造共赢。  相似文献   

12.
我国名南海问题专家、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研究员李金明先生撰的《中国南海疆域研究》一书,1999年11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南海疆域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在这部260余页、近20万字的作中,李金明先生集其10余年研究心得,从历史、法律等方面对南海疆域进行了深入、认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以"武力冲突"思考模式来解决南海问题,恐将得不偿失南海主权争议,在美军"无暇号"于南海水域活动并侦察中国海军基地、与5艘中国船只发生对峙事件后,已有升高趋势。另外,因与菲律宾之间的西沙群岛问题,中国政府己派出两艘渔政船,以"护渔"为名,行水域巡弋之实,以此警告菲国政府不  相似文献   

14.
海道之变迁是随着海内外贸易的对象和航海技术水平变化而变化的。清代南海帆船海道历经多次变迁。由于南海岛屿命名时代不同,难免出现同名异处,同处异名等现象,各种书籍记载难免相互抵牾。在对中英文献资料进行比对和初步考释之后,可以看到清代中外航海者先后在南海开辟的帆船海道共有13条。  相似文献   

15.
南海国寻踪     
南海国是汉朝初年的一个异姓诸侯国,其国土原是闽越国的领土,国王原是闽越王的下属。南海国存在仅二十年左右,其事迹记载极少,扑朔迷离。本文试图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中探索南海国兴亡真相,解读历史未解之谜,并揭示南海国的灭亡对闽越国的影响,以及在福建历史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7至9世纪中国处于隋、唐王朝统一、繁荣时期,与南海(今东南亚地区)诸国交往更为密切。本文论述隋唐王朝对在今中南半岛北部设置的交州、安南的治理,并对中南半岛上的林邑(环王)、扶南、真腊等国,骠国以及今马来半岛诸国,室利佛逝国和今马来群岛诸国的地理位置、建国历史、经济、文化状况作了探索,进一步论述它们与隋唐王朝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2011年4月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影响、历史上的海上贸易口岸及海关、南海文物及文化遗产、南海主权及海权意识、南海区域的中外关系及华侨华人等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与交流,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8.
南海问题是我国近现代边疆史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在维护主权方面所要考虑的重要时事问题之一。在国际间竞争激烈、局部动荡的今天,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围绕南海问题的解决对策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为我国更好地解决南海问题提供了借鉴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合作:解决南海问题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争执,已成为困扰地区关系协调发展的一大难题.南海问题集中在岛屿归属和海域划界问题上,反映出东南亚一些国家在能源、安全战略等领域的竞争.关涉南海问题的因素错综复杂,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地区发展趋势看,只有以互信为基础,认真遵守已经达成的协议或有关规定,真诚合作,才能解决南海问题.  相似文献   

20.
《民国档案》2021,(3):98-107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划设六条断续线标明南沙群岛的地理范围,究其原因,主要是为了排除日本擅自命名的"新南群岛"对接收工作的干扰。与此同时,行政院根据内政部的建议,以八条断续线标识南海诸岛地理范围,令广东省政府派员接收。1947年因法国入侵珊瑚岛引起的中法西沙群岛之争,使得南海断续线从八条增至十一条。1947年国民政府否定了林遵以精确的经纬度标识南沙群岛范围的方案,而以主权归属为原则,审定十一条南海断续线的合法性。中国南海断续线划定期间,其性质由"南沙群岛范围线""南海诸岛收复范围线"最终转向"南海诸岛主权范围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