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清入关前政权时期,汉官群体"正君心"的实践已经开始。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摆在最高统治者面前的首要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面对激剧的满汉文化冲突,尽快明确用何种意识形态来指导政权建设。汉官群体顺应时代潮流,以"正君心"为手段,试图影响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文化选择。清初汉官群体经过三个阶段"正君心"实践演进的进程,对清初政治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同灿 《黑龙江史志》2013,(23):315-316
仓储建设是国家荒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民国时期,战争、灾荒频繁,为维持民食,仓储建设受到一定重视,传统仓储亦得以新的面貌出现,新型农业仓库开始出现并在活跃农村金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论文对民国时期江苏仓储建设概况作一简单介绍,并在参阅前贤、钩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厘清这一时期江苏省仓储建设线索,不足之处,尚祈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3.
清代驻京喇嘛制度的形成与沿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敏 《满族研究》2007,(4):111-121
清代驻京喇嘛制度是清代宗教政策的重要内容,它在清代治理蒙藏地区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本文对清代驻京喇嘛制度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对驻京喇嘛制度形成与演变共分四个阶段。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前对藏传佛教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对于归附的喇嘛采取了优待的政策。入关前对藏传佛教的一系列做法,对入关后驻京喇嘛制度的实行具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可以说入关前驻京喇嘛制度处于萌芽阶段。驻京喇嘛制度形成于顺治朝,在康熙、雍正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乾隆时期达到成熟。  相似文献   

4.
逃人法与剃发、易服、圈地、投充并称为清初五大弊政,其体现了满族统治者在关外及入关后很长一段时期的民族政策。本文系统地介绍了逃人法的源头、发展、顶峰及其废止,同时通过各个统治者对逃人法进行的调整,进一步论述各统治者的统治政策以及清代社会逐渐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从皇太极建立汉军八旗伊始,汉军旗武职官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活跃在清朝的政治舞台之上。他们经历了入关前在军事活动中的重用,清前期在地方治理中受统治者的倚重。到了清中期,在统治者鼓励旗人以军功显达,为了旗人生计不断扩充汉军旗编制的背景下,汉军旗武职官员却呈现出逐渐衰退的迹象,越来越多的汉军旗人选择竞争日益激烈的文职出仕而非武职,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汉军旗人的汉人特点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少数民族中满族人口最多,因此.满族化在我省化建设中举足轻重.新宾满族自治县是满族发祥地,努尔哈赤在此建立后金政权,在这里留下了清入关前大量物古迹。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新宾满族自治县政府加强对清入关前重要物古迹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成为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内容。为此,近几年着重开发建设了永陵、赫图阿拉两个清前遗迹和满族风情园、猴石森林公园,作为发展旅游业的重点项目。  相似文献   

7.
纵观中国历代服饰沿革,清代冠服制度繁复而最具民族特色。满族统治者在未入关前的天命、天聪和崇德年间就开始厘定其冠服制度,及至清乾隆年,已经形成一个庞大完整的冠服制度体系。勿庸置疑,清代对冠服颜色、形式、质地、纹样、工艺以及受者身份等的诸多规定是清以前任何一个朝代的冠服制度都无法比拟的。按《钦定大清会典》,皇帝冠服分为礼、吉、常、行、雨五  相似文献   

8.
张晋藩、郭成康著《清入关前国家法律制度史》由辽宁人民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发行后,引起清史界极大关注。近年来,我国清入关前史研究成果较多,先后有《清朝开国史研究》等多部专著问世。但尚无制度史方面的专著问世。而《清入关前国家法律制度史》的出版,则填补了清史研究的这一项空白。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经过长期潜心钻研,对前人  相似文献   

9.
《内阁藏本满文老档》(以下简称《老档》)是清入关前用满文写成的编年体档册,是明末清初满族入关前在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各种活动的官方记录。始于明万历三十五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论述努尔哈赤至康熙时期,即从万历十五年(1587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间东北城镇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一、清入关前东北的城镇  相似文献   

11.
历时5年时间整理编译,由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辽宁民族出版社、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作完成的《内阁本满文老档》出版了。《满文老档》是清入关前用满文写成的编年体档册,记载了清入关前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民族、文化、习俗、天文、地理以及与周边邻近国家、部族的交往关系等方面事宜。用无圈点的老满文写成。  相似文献   

12.
清入关后统治者便施行恩养旗人的政策。旗人作为八旗制度的主体,在经济和政治上都享有特殊的地位。清代恩养旗人的政策分为常规措施和临时性补救措施,恩养政策对旗人的生计问题和整个清代的经济状况都有严重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清入关前满族宫廷音乐概说佟悦自后金建立至清朝入关前,是明末女真各部结成新的民族共同体后,在新的基础上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初期阶段。在继承女真族音乐并融合其他民族文化中形成的满族音乐,也是从这一时期起步。由于后金(清)是以满族为主体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故此...  相似文献   

14.
研究清入关前历史,《满文老档》及其原稿《旧满洲档》,无疑是最宝贵的资料,但对《盛京原档》等满文原始档案,也应给予重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盛京原档》,包括清入关前,吏、户、礼、兵、刑等五部保存的部分满文原始档案,以及其它方面一些杂档,共计  相似文献   

15.
正东北地区作为满族发源地和清朝入关前的大本营,在清朝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盛京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和后金迁都的都城,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继续扮演着陪都的角色。清朝统治者统一全国后,依然惦念着祖宗的基业,康熙、乾隆、嘉庆和道光四位皇帝共进行了10次东巡。历代清帝对东巡的重视,也赋予了东巡谒陵更多的意义。由于东巡活动的历史背景、国内环境和国家权力条件不同,  相似文献   

16.
清入关前,由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对佛教采取了尊崇的政策,佛教在满洲民族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佛教文化也逐步融入到满族文化之中,并对满族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佛教成为维系和凝聚汉、满、蒙、藏等各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纽带,客观上增强了各族人民对清朝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也证明了清入关前宗教政策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仓储制度历来就是国家防灾事业的重要一环,明代时期国家的粮食仓储制度,更是备荒、救荒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丰年时期大量存贮谷物等粮食资本,待到饥荒来临时,对于稳定市场粮价、赈济受灾百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文以明代荒政史的研究为基础,总结出该时期仓储制度的不同类型,阐明仓储制度的积极作用,以历史为蓝本,对于今天新...  相似文献   

18.
陈辽 《文献》2002,(2):141-158
治明史者,一般都根据《明实录》、清政府官修的《明史》、清入关前的史料以及某些野史笔记.  相似文献   

19.
清末奉天八旗女工传习所兴办始末及其评价张虹一奉天八旗女工传习所创设背景满族崛起并建立清政权,得益于兵农合一的八旗制度的独创。随着八旗兵入关后的节节胜利,满族贵族最终取得了统治全中国的权力,旗人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清朝统治者们制定了各种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故宫博物院院刊》一九八六年第三期刊载了傅公钺同志《清代的太庙》一文,对清朝入关后北京太庙的建筑及有关制度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有清一代除京师(北京)外,在其入关前的都城也即入关后的陪都——盛京(今沈阳市)还有另一座太庙。它的现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