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档案文献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档案文献观刍议覃兆刿对胡适的研究,在“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一治学方法论的评论上颇多歧议。其中,谓之主观唯心主义性质者,多执胡适不重前提为由,认为其只重于主观假设之大胆,全然不顾材料与工具的可靠。这种思想定性,不仅是由于缺乏对胡适的知识底蕴和...  相似文献   

2.
杜光 《炎黄春秋》2005,(7):41-43
在四十多年前的学习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的运动中,理论界曾把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作为杜威实验主义的中国标本,大申讨伐。存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有两点最为突出: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中国式的实验主义和实用主义,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二,胡适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中提出这个口号,是为了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国学大师胡适先生的一句名言,也是学者在研究课题时经常采用的治学方法之一。然而,读《宋代官窑瓷器》后让人感到,李辉柄先生对“汝窑即汴京官窑”的假设,大胆方面过了头离了谱,而求证方面则显得十分草率。因此,对宋代官窑瓷器所作的结论,让人觉得费解。请看其文章最末部分的结语:  相似文献   

4.
正胡适(1891~1962),安徽宣城市绩溪县人,字适之,中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领域都有精深的研究。写就了中国第一部具有现代学术风格的文学史专著《白话文学史》。代表作有《说儒》《胡适论学近著》《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终身大事》等。胡适对中国近三百年来的学术研究作了总结,他把整理国故或国学研究纳入他的"中国文艺复兴"的范畴之内。胡适在思想史上的开创性及其深远影响,使中国传统哲学真正步入现代化进程。影响了梁启超、郭沫若、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金岳霖和冯契等一批学人。  相似文献   

5.
胡适是中国现代学术界最重视学术方法论的史家,一生致力于科学方法论的建设和传播,提出了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为核心的学术方法论。他的学术方法论既是以实用主义为指导形成的,同时对中国传统的宋学和清学中的方法作了继承发展。他认为科学方法无古今中外之分,中国学术史就是科学方法的演进史,程朱理学的科学方法开启中国近代学术之先河,清代朴学的治学更具科学精神。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应当继承宋代和清代学者治学的科学精神和方法。胡适对宋学和清学方法的批判性继承极大推动了中国现代学术的科学化进程;然而,又是唯科学主义的,只讲工具理性,不讲价值理性,未能揭示中国传统学术人文道德理性的精神,其学术得失对当代中国学术方法论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蒋国保 《安徽史学》2004,1(4):85-89
胡适与方东美生前虽未订交但俩人相识.俩人相识却未进一步发展友谊,显然是因为学术立场相左,一个(胡)坚持自由主义的立场,一个(方)坚持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但方东美对胡适的批评,不谈方法问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不谈主义问题(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而是集中在两个问题,一是中国文化的价值问题,二是中国哲学的性质问题.他在这两个问题上批评胡适,除了体现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对自由主义者的抗议外,是否合情合理合乎实际?这就是本文所要分析的.  相似文献   

7.
胡适在谈及自己生平为人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不降志,不辱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王元化先生说他最欣赏胡适这句话。一个知识分子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一步,也就无愧于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了。胡适是"五四"一代人物中,唯一在思想上始终保持一致,一以贯之,而没有太大改变的人。他晚年在纽约向唐德刚口述自传,谈到"白话文运动"时,所持观点和三十年前几乎一字不差。直到逝世前,他谈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时,仍旧是他在"五四"后不久提出的那十五个字:"拿出证据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胡适终其一生没说过太违心的话、没做过太违心的事,这在那个狂飙突进的年代是很不容易的。  相似文献   

8.
桂系军阀白崇禧足智多谋,人称“小诸葛”,戎马一生,地位显赫,晚年遁台,却落得个晚景凄凉,连死因也成谜。本文从诸多史料中抽丝剥茧,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力图真实还原白崇禧猝死真相之谜。  相似文献   

9.
胡适的考据成就在于,他对小说的重视和引进西方的实验主义这一方法论。在治学过程中,胡适形成了存疑—假设—材料—求证这一思路。通过考据,胡适发现了传统考据学的局限在于考据的材料上,这一发现正是对传统考据学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庄志民 《旅游科学》2009,23(1):44-52
区域旅游意象文化设计是个值得深度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浙江的绍兴为例,尝试运用“思想实验室”的技术路线,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旨在启动西欧北关市场而为绍兴度身打造的旅游意象定位的英语表述方式“Vintage Shaoxing”以汉语的“风流绍兴”对译之,并从人文地理视角进行内在底蕴和外显载体两个方面的具体分析论证。笔者希冀如此立足创新的“这一个”区域旅游意象定位之文化设计探索具有举一反三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对封建古史观念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和批判,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顾颉刚的"疑古辨伪"思想,深受胡适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崔述《读风偶识》是清代重要的诗经学著作,它坚持实事求是、细读文本、持平汉宋的解诗方法。以大胆疑古、小心求证的科学态度,解决了关于《诗序》的诸种问题,推翻了前人的一些错误观点,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诗经》的本旨。当然,《读风偶识》也存在疑古过勇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黎轩、大秦问题是早期中西关系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百余年来 ,中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投入了巨大精力 ,提出了不少见解 ,但就整体而言 ,黎轩、大秦问题仍是聚讼纷纭 ,莫衷一是。原因大略有二 :一是中国古籍中记载黎轩、大秦的原始材料太少 ,而且不乏晦暗不明乃至相互抵牾之处 ;相关辅证材料也不多 ,难以获得补证。二是中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存在差异 :中国学者多固守原材料“小心求证” ,谨慎有余 ,创新不足 ;西方学者敢于“大胆假设” ,但难免穿凿附会 ,臆断误解。大致说来 ,近百余年来对于黎轩、大秦问题的研究 ,外国学者的成绩还是超…  相似文献   

14.
正胡适是与陈独秀、鲁迅等并称新文化运动主将的著名思想家、学问家,其思想和学说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界、文化界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公众对胡适思想观点的意义缺乏了解。为帮助一般读者了解胡适,我们编选了这个书系。包括:《不受人惑:胡适谈人生问题》、《我们能做什么:胡适说中国》、《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习惯重于方法:胡适谈读书治学》、《孤独与大胆:胡适自述》、《西洋文明的本质:胡适讲西学》。  相似文献   

15.
乔松林 《安徽史学》2015,(3):151-156
胡适对《韩非子》等法家著作的篇章真伪进行了考辨,并用近代的观念阐释法家思想。他将法家思想和西方法学相关联,用进化的观点对法家思想进行了解读,并从逻辑学的角度考察了法家的法治思想。胡适在法家思想研究中所创立的学术研究范式及其表现的学术精神,使其在近代诸子学研究转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正在祖国宝岛台湾省台北市,有一所"胡适公园",每日到此游览的人络绎不绝,2010年9月2日,时任国家文化部部长蔡武抵台访问,第一站立即前往位于台北"中央研究院"的胡适故居参观,并特地到"胡适公园"内的胡适铜像和墓园凭吊;许多安徽绩溪、旌德的游客到台湾旅游,也常会到"胡适公园"等纪念胡适的场馆参观游览,深深缅怀胡适、江冬秀夫妇这对本乡本土的游子。近代名人胡适,1891年  相似文献   

17.
在翻阅民国报刊时,发现胡适一则佚文《中国抗战的前途》,该文是1937年9月26日胡适在美国旧金山作的一篇演讲.9月29日,胡适又作了《中国能赢吗?》的英文演讲.胡适的这两篇演讲对"持久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中国的抗战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的.胡适的"持久战"论是全面抗战以来对"持久战"比较早且比较客观的论述,分析有理有据,见解独到深刻,是对当时国内、国际"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有力批判,对争取爱国华侨、美国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具有重要作用,对胡适研究和中国抗战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世龙 《史学月刊》2006,3(11):13-19
胡适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开山者。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作为中国第一部真正的哲学史著作,建立了哲学史学科的新体系,开创了现代学术史的新纪元。(1)它以科学的方法和可信的史料,创造了全新古典哲学史体系、构想与规范,使哲学史作为一门科学戛然独立,并迈向了中国古代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进程;(2)它用疑古与实证的方法实践,完成了新学科的创立及从“形”到“质”的转变,开启了崭新的治学门径,对具体的学术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3)它从形式到内容整体手段的全方位更新,不仅具有冲击传统惯性的强劲的反封建之风,又有开拓学术研究新风尚之意义。胡适的哲学史研究,新见迭出,影响深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卢毅 《安徽史学》2005,(1):96-100
无论是从胡适等人自述,还是从他们的理论主张与研究方法来看,曾在民国时期风行一时的"整理国故运动"都明显承受了西学的深刻影响.其中,在考据学方面,相较于中国传统学术,西学的影响虽不那么直接明显,但正是通过对西方学理的引进,胡适等人终于具有了一种"平等的眼光",从而将国学研究领域拓展延伸至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并且由此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0.
颜军 《近代史研究》2000,(1):154-174
对清代思想史的研究是贯穿胡适一生的一个学术主题。胡适认为,清代思想的发展是中国艺复兴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体现了科学和理性的倾向。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对清代的反玄学运动、考据学和新理学进行了阐释。在对费经虞、费密、颜元、程廷祚、戴震等人的研究中,胡适形成了他治清代思想史的规模,并对反玄学运动的贡献,考据学的起源、内涵,新理学的传承、意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胡适对清代思想史的研究,是其学术研究的又一个范例,鲜明地体现了他的治学特点,反映了他对中国化发展的认识和希望。虽然未及系统成书,但基本展示了他对中国近世思想史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