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1950年中国出兵朝鲜的原因,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由于美军越过三八线对中国的安全造成威胁,中国才决定出兵援朝。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确信和美国的较量不可避免,从而对出兵始终持着积极态度。最近新公开的档案表明,朝鲜战争爆发前后毛泽东本来持消极态度,但美国迅速介入朝鲜战争并宣布派遣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引起中国国内政治和思想上的动摇,使得毛泽东试图出兵援朝迅速结束战争,金日成也希望中国尽早出兵提供援助,但由于斯大林的消极态度,未能实现。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以后,中国对出兵朝鲜的态度日渐消极,当斯大林与金日成要求中国出兵时,毛泽东甚至告知中国不准备出兵。在出兵问题上毛泽东考虑的根本因素并非美军是否突破三八线,而是是否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以及具备战胜的条件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1950年6月25日,朝鲜解放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悍然宣布出兵朝鲜。10月1日,侵略军越过“三八线”,向中朝边境进犯,严重威胁我国安全。在毛泽东的菊香书屋的东厢房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开会研究决定出兵朝鲜。随后,由周恩来在居仁堂主持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讨论出兵朝鲜事宜。出兵大策一定,接着便是怎样出兵、以什么名义出兵的问题了。为了举国一致,同仇敌忾,周恩来同民主人士作了大量的宣传、协商工作,调动了广大民主人士的爱国热情,他们纷纷向共产党出谋献策。最初,毛泽东与周恩来研究,想用“支援军”的名义出兵。初步定…  相似文献   

3.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了,出不出兵以及如何出兵的问题,摆在了新中国领导人面前。在颐年堂会议的那些日子,毛泽东逐个与政治局委员们谈心,逐个地做工作。他说:“我们不能见死不救,尽管有些同志对出兵有些意见,讲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别人处在国家危亡时刻,作为邻国和社会主义伙伴,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是难过的。”毛泽东语重心长的谈话,终于说服了所有的与会者,最终形成了一致的意见:出兵朝鲜。  相似文献   

4.
中苏联盟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对中国和俄国文献资料的比较研究沈志华1950年2月14日毛泽东与斯大林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6月25日朝鲜半岛爆发了战争,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派出志愿军赴朝作战。中国出兵朝鲜与中苏结成同盟有什么直接和内在...  相似文献   

5.
吴宏亮  孟涛 《史学月刊》2013,(10):76-85
朝鲜战争结束已60年,国内外研究这一问题的学者,针对毛泽东出兵朝鲜决策的原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档案文献资料的不足,这些问题仍有广阔的研究空间。笔者在查阅了大量英文文献和论著的基础上,从中朝关系、中苏同盟的结成和中美冲突的升级以及毛泽东个人因素的决定作用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影响毛泽东出兵朝鲜决策的因素进行梳理分析,纠正了以往研究中的某些偏颇观点,弥补了研究中的不足,以期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进而得出更加客观和接近历史真相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正>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打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对手是美国这个世界头号强国。这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既考验了新中国的国力和军力,更是考验了新中国的领导者们。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体先后作出的五个重要决策—定下出兵决心、部署第一次战役、实施第三次战役、进行重大战略调整、实行边打边谈—构成了这场战争的基本脉络,保证了我方的战略主动地位,体现了指挥这场战争的意志力和决断力。定下出兵决心  相似文献   

7.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在出兵朝鲜的问题上,曾经有一个底线,那么,这个底线究竟是什么?朝鲜战争爆发之前,在朝鲜问题上中苏两国又有着怎样的共同立场?战争爆发后,为了促使中国直接派兵支援朝鲜,斯大林曾答应出动苏联空军掩护中国军队,为何却在中国决心出兵朝鲜后出尔反尔,拒绝出动苏联空军公开入朝作战?围绕抗美援朝,中美、中苏、美苏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外交博弈?今年是抗美援朝60周年,本刊特选编了这组文章,以飨读者。——编者  相似文献   

8.
A.沃洛霍娃是俄罗斯外交部外交研究院主任研究员。历史学副博士。这篇论文发表于《远东问题》2000年第2期,主要以俄罗斯外交档案为依据。论述了朝鲜停战谈判的过程及谈判中主要分歧和争论,由此可看到目前俄罗斯史学界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某些看法,对于深人研究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当然。论文中有些观点值得推敲,如认为中国出兵朝鲜是在斯大林的压力下才决定的。这就有失于客观公允。事实上,中国高层内部当时虽然在出兵问题上有分歧,但作为主要决策者的毛泽东审时度势,还是主张坚决出兵的,而且不管苏联是否出动空军,中国都决定出兵。诸如此类,读者可加以鉴别和分析。运用多方面材料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更为科学地评价这一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9.
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曾经六次电请毛泽东出兵,牵制日本在远东的兵力,使苏联避免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被动境地;然而毛泽东从中国革命长远利益出发,高瞻远瞩,坚持了正确的援苏原则:八路军只做战略配合,不作战役配合!  相似文献   

10.
卷入朝鲜战争的各方,就社会主义阵营而言,唱主角的最初是四处游说的金日成,随后是积极推动的斯大林,战争爆发(特别是美国参战)后则是毛泽东。在有关朝鲜战争的历史研究中,中国出兵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学术界,其疑点之多,争论之大,在历代战争史上鲜有他例。冷战结束20多年后,随着俄罗斯、中国档案的解密和公布,国际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应该说,中国出兵朝鲜这一历史过程的脉络现在已经大体清楚。在这一基础上,研究者可以进一步讨  相似文献   

11.
1950年10月19日中国出兵朝鲜,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并肩作战,抗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社会主义的东方阵线",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传为佳话。尽管战前毛泽东决定暂不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签订  相似文献   

12.
正1950年,当毛泽东决定出兵朝鲜,与美军正面对抗时,美国军事力量给世人的印象还都是"强大无比""不可战胜"。美国打败了曾被认为异常强大的德国军队,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日本军队。通过二战前后的经济接触和军事合作,中国对美国的普遍认识是:财力富甲天下,科技全球领先,军民物资充沛,更不用说其一度的核垄断地位。但在朝鲜战场上,遭到中国军队首轮打击后,不可战胜光环下的美军—准确说是麦  相似文献   

13.
罗申转呈毛泽东关于中国暂不出兵的意见致斯大林电(1950年10月3日)发自北京1950年10月3日12时15分收到送:斯大林同志(2份),莫洛托夫同志,马林科夫同志,贝利亚同志,米高扬同志,卡冈诺维奇同志,布尔加宁同志致菲利波夫呈上毛泽东对您第458...  相似文献   

14.
关于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苏关系的俄国档案文献(连载二)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历史档案集》课题组斯大林关于中国出兵问题致金日成的信(1950年10月8日)平壤致什特科夫转金日成金日成同志!由于同中国同志协商需数日,复信迟了。10月1日我致电毛泽东,问他能否...  相似文献   

15.
在1921-1927年间,毛泽东就已经注意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这与共产国际对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强调是一致的。在农民问题上毛泽东继承了共产国际和苏联关于农民问题的优秀经验并结合中国农民运动的现实不断摸索着中国特色的农民运动之路。  相似文献   

16.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妄图以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我东北地区受到直接的威胁。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在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因此,党中央、毛主席作出了抗美援朝的英明决策。由于战场在朝鲜,所以抗美援朝战争具有它的特殊性。就其后勤保障,同历次国内战争不同。在  相似文献   

17.
《百年潮》2020,(6)
正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战争是冷战形成过程中东西方阵营爆发的第一场热战,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一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党中央慎重分析局势、权衡利弊得失,经过艰难决策,决定出兵援朝。彭德怀坚定支持毛泽东出兵援朝的主张,临危受命,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他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认真进行政治、军事准备,率兵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敢于担当的优秀  相似文献   

18.
张秀山 《百年潮》2005,(10):20-24
1950年6月25日朝鲜爆发内战.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非法决议,组成联合国军出兵干涉朝鲜战局,同时派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开进我国台湾海峡.6月28日毛泽东主席发表讲话,表明了中国人民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把战火烧向鸭绿江边的严正立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苏两国关系的不断恶化,特别是1968年8月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的影响,使毛泽东进一步明确地把苏联作为中国国家安全的首要威胁,准备完成其从与美国和苏联同时对抗到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外交战略的调整,其间的关键性思路就是缓和与美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抗美援朝战争的军事目标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战争指导也是如此。这种发展变化,显示出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根据战争实际适时改变战争指导、调整战争目标的高超艺术。最高的目标与谨慎的指导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重大决策之一。在出兵之前,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就志愿军入朝参战的军事目标及参战后的战略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