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袁洪亮 《史学月刊》2000,(6):135-141
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即实现人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对于国民性改造的紧迫性、内容、方式等重要问题都做了大量扎实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建性的思想,在近代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国民性改造思潮。在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已经进入了关键时刻,而人的改造再次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的今天,加强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的研究无疑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本拟对建国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的概述,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论陈独秀对人权与反帝反封建关系的认识陈家骥陈独秀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具有中国特点人权理论的思想家。笔者认为其人权理论包含如下内容:一、反对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是近代中国人民实现人权的先决条件陈独秀正确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中国人民的矛盾是近...  相似文献   

3.
马君武是中国近代史上名的革命家、教育家,也是一位具有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的思想家。他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提出改造国民性、创造明国民的思想,并为之而努力,表达了中华民族渴望富强、摆脱困境,置身于世界强大民族之林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对于中国社会改革所提出的历史要求。本试就马君武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健将,陈独秀在思想建设方面颇有建树。不过,今人在探索其思想时,多侧重于政治、文学等方面的内容,而论述其“国民性”主张的文章尚不多见。为弥补研究中的不足,本文对此作一初步探讨。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2卷开始改名为《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随后,他以此为主要阵地,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详论国民性衰败的种种表现,并探索其根源及救治之道。  相似文献   

5.
对国民性的探讨与研究是近代以来中外思想家和外国传教士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民族反省的核心。因此,探索中国国民性的来源对中国国民性的改造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试图通过对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特点的分析与理解,以国民性中常见的一些表现为例来探索中国国民性的乡土来源。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革命家和学者,在陈独秀跌宕起伏的一生中,无论其个人遗文资料,还是作为革命家尤其政党领袖的国家档案,均极为丰富。其个人遗文资料,1949年前即在其老友、学生和亲属们的大力推动下开始整理和出版,但主要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得到全面的整理和出版,主要有《陈独秀文章选编》、《陈独秀年谱》(两种)、《陈独秀著作选》、《陈独秀著作选编》和《陈独秀文集》。近20余年来,有关陈独秀的中外国家历史档案陆续解密、整理和出版,主要是《中共中央文件选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和《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1920—1945)》的正式出版和公开发行,使陈独秀遗文资料的发掘、整理和出版工作有了重大突破,大大推进和深化了对陈独秀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汪菁华 《安徽史学》2005,1(6):93-96
国家主权意识构成了陈独秀前期国家思想的理论起点.由此,陈独秀阐明了有关现代国家理论,对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及其黑暗现实进行批判,并积极探索了在中国实现宪政制度的具体途径,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负责人,也是中共党史上最具争议的领袖人物之一。"陈独秀主义"是陈独秀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时期,所形成的关于中国革命性质任务、主要动力以及与国民党关系等方面的错误观点和见解的总称。因此,共产国际和中共党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其中以蔡和森的批判最为独特、精到。而蔡和森对陈独秀错误的批判主要集中在《论陈独秀主义》[1]一文。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早期在政治上就具有强烈的参予意识,并显露出惊人的才华和独到的见解,他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中国社会和国民性的认识和由此提出的种种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方面。(一)忧国忧民的参予意识——“五四”前对中国社会和国民性的思考毛泽东青年时代就以“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自勉。他的忧国忧民参予意识首先体现在对中国国民性的认识1、“积弊甚深”的国民性  相似文献   

10.
祝彦 《百年潮》2003,(1):48-53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也是中共党史(革命史)上一个非常复杂、争议颇多的人物。在学术界,即使是今天,也存在对他的研究“敬而远之”的状况。陈独秀难道真的是一个“烫手的山芋”?早在20世纪30年代郭湛波、王森然两位著名学者就曾在自己的著作中专门介绍论述了陈独秀及其思想。可见,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来看,陈独秀的影响力和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1.
论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了多方位的比较,而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批评得尽管尖刻,其目的是矫枉过正,而并非要“全盘西化”。陈独秀的文化观,为近代以来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留下了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在1923年4月发表的《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一文指出:“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是陈独秀在分析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和  相似文献   

13.
略论陈独秀对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通过论述陈独秀在长期革命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认识,以求更为完整地勾勒出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史延展过程。章第一部分论述了陈独秀对国民革命前途的建构,体现了他对民主主义内容在实现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工具性作用的重视。第二部分则提出陈独秀在晚年超越了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简单对立,把民主主义的价值合理成份同社会主义的本质结舍在一起。第三部分通过对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相关比较,突出陈独秀的探索盔历史和逻辑上的先导地位和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吴汉全 《安徽史学》2006,2(3):87-96
陈独秀是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五四时期对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与同时期的李大钊一样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创者.陈独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和中国社会自身的变化来分析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认为近代中国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动,政治上成为"半殖民地",进而提出民主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主题,反帝反封建是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陈独秀还以"革命史"观看待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深化了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识.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近百年历程看,陈独秀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为近代史研究"革命史范式"的建立做了基础性的工作,是近代史研究"革命史范式"的重要开创者.  相似文献   

15.
任纪虎 《安徽史学》2008,2(3):91-94
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陈独秀具有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他不仅做出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选择,而且对于中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乃至建设社会主义也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又深刻的探讨.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本文通过归纳和概括认为,其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科学思想的萌芽性;主要思想的预见性;非盲从性;不断的探索性;正确与错误的混合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优秀的品质。但是,由于历史的沉积,中华民族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本世纪初,李大钊在高度赞扬我们的国民精神的同时,对国民性的消极弊端也进行了深深地挖掘和批判,并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对如何改造国民性提出了宝贵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传播者,他在晚年进行反思,在民主理论上有了重大转变。本文对陈独秀晚年思想的内容和转变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徐光寿 《安徽史学》2003,(6):93-96,74
陈独秀与上海社会联系密切。上海是他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窗口。他的革命生涯从上海开始,一生主要时光在上海度过,革命生涯最辉煌的业绩在上海实现。他对上海社会有着比较深刻的研究和十分复杂的感情,总体上说还是一分为二的。近代上海造就了陈独秀的崇高声望,陈独秀也给上海留下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今天的上海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先进、教育发达的中心城市,其作为全国思想文化中心的地位,无疑是从新文化运动的发起开始确立的。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在大革命失败后被逐出中共中央,对托洛茨基的理论深为信服,从此与中国托派有了长达10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抗战后陈独秀不齿于托派置民族危亡大局于不顾的做法而与之分道扬镳。在《陈独秀与中国托派》一文中,通过陈独秀组织"无产者社"与其他3个托派组织的关系,对中国托派的情况及陈独秀本人那一段特殊的历史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并连任五届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对中国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陈独秀研究中,他后代的情况,也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近20年因参加省陈独秀研究会的学术研讨活动,笔者先后与陈独秀的5位第三代见面交谈.通过和他们交谈,再查阅有关资料,现将陈独秀后代情况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