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中体西用”思想的蕴涵及其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的学术观点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被认为是洋务运动精神的集中表述,而实际上它并不只是洋务运动的产物,也不仅仅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从“中体西用”的历史演变来看,它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涵蕴。  相似文献   

2.
彭思 《神州》2014,(18):119-120
"整理"和"收拾"在语义上有相通之处,都表示使杂乱的事物变得整洁、有秩序。但两者在形式、语义上又有所区别,这些原因是造成其在词语组配和运用上不同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3.
洋务运动的失败,不是由于它引进新生产力不够,而是在于旧生产关系阻碍甚至扼杀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在于洋务派既是新生产力的引进者又是旧生产关系的维护者,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同样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寻求自强的运动,其结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边城》结尾的"等待"有着深刻的内涵,它与屈原作品中的"等待"是一脉相承的,造成两者相关性的本质原因在于他们共同的湘楚地理环境和极为相似的"放逐"经历。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期,"士"是"文武兼修"的一个团体。"文武分治"后,逐步形成了文人清谈政治、武官领兵不带兵,军政大权操于皇帝一手的局面。及至近代,经历了与外战争的惨痛失败,仁人志士开始变法图强以求救国。然而戊戌变法却未能像明治维新之于日本一样带给中国近代化的成功。其原因为何,众说纷纭。但假如历史上"文武"没有"分治","士"这个团体不曾消亡,那么戊戌变法会不会有另外一种结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洋务运动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推进,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如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与地位等,学术界仍存在较大分歧。原因之一,与已有的研究较多地着眼于宏观考察,缺乏深入细致的微观研究不无关系。如果我们对一些重要的洋务企业和领域,分门别类地进行具体分析,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探讨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采煤工业的兴起这两者间的关系,或可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一个实例。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发现和利用煤的一个国家。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发现和利用。时至清代,煤的挖掘更加普遍。十八世纪,大小煤窑散布在全国各地。  相似文献   

7.
西乡隆盛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政治家。敬天爱人是他思想的集中体现,而征韩论则是导致他下野继而与政府对立的首要原因,同时也被认为是其思想局限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是中国戊戌变法120周年,也是日本明治维新150周年。后于明治维新30年的戊戌变法,是康有为、梁启超等意欲借言孔子托古改制,使光绪亲政推行的改革。无奈终因保守势力阻遏,"祖宗之法"难变,仅进行了百日而以流血告终。"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曾慷慨地说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确实,被"戊戌变法"的推进者奉为楷模的明治维新,作为引起日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与一衣带水的日本都兴起了一场维新运动。近代史学家把中国的这次改革运动叫做“洋务运动”,把日本的这次改革运动叫做“明治维新”。它们都是一场以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欲使国家走向世界,实现工业近代化,以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10.
读史抚卷总长叹,多少腥风与狼烟。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失败最渗、影响最深的一场国运之战。直至今天,甲午年依旧是对中国人具有特殊含义的年份。一纸《马关条约》,不但让中国屈辱地割地赔款,更使清政府经营30多年,以图通过洋务运动强国的设想化为泡影。对比关系两国国运的改革,清廷的洋务运动终因肌体的腐朽败给日本的明治维新。  相似文献   

11.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当今,有的论者认为,两者都“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有的论者则“不认为有理由按照‘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的线索来论述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关于戊戌变法的进步性,现在不承认者希罕了。争论的焦点在洋务运动上。后者基于认为“洋务运动  相似文献   

12.
戴建安 《黑龙江史志》2010,(17):34-35,4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依据的历史背景虽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但它所揭示的执政规律及体现的执政价值无疑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如以"三个代表"为评价洋务派领导水平、执政能力的价值标准,则可发现洋务运动虽然在当时引进并发展了一些近代先进的生产力,但洋务派既不足以代表近代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也不足以代表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其失败是一个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以"自强"、求富"为中心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自我实现近代化的开端.正确理解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近代的具体历史环境来认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历史影响,比较深入地理解洋务运动的合理内核及其基本特点。洋务运动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体制下迈向近代化道路最切实可行的选择,其在近代化中国道路上的一些有益探索,在某种程度上叩开了中国革新传统体制的大门。  相似文献   

14.
一 史学界一般以“洋务运动”—“变法运动”—“革命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三个段落。然而,这三个段落又是前后交错,彼此渗透的。例如,“变法”观的提出与实施,就不仅专属变法运动,洋务运动也早已高张“变法”旗帜。 “更法”、“变法”本是先秦即有的古老命题,又每为后世改革者  相似文献   

15.
洋务运动与清廷传统军政矿厂政策王开玺我国史学工作者对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性质、作用等问题,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但洋务运动与清廷传统军政、矿厂政策有无关系,有何关系,似尚无人论及。笔者就此试作抛砖之论,以...  相似文献   

16.
敦煌文献中记载的摩睺罗与宋元七夕节时流行的摩睺罗除名称相同外,形象上也有共同的特征,两者应为同一名物。敦煌摩睺罗与化生都是佛教寺院盂兰盆会时需用的供养具,形象又极为相似,因而两者名称虽异,但所指的也应是同一种名物。而盂兰盆会中供奉摩睺罗,应是为祈愿亡魂早日得以度脱苦难,往生佛国净土世界。  相似文献   

17.
《文史天地》2015,(2):93
"东"与"西"本是方位词,但两者组合在一起,便词义大增,妙趣横生。"东西"代表物品的说法还有其来历。据说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有一天出去游玩,路遇提着篮子的好友盛温如,便问道:"干啥去?"盛温如回答:"去买东西。"朱又问:"难道不能买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哲学看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学”与“旧学”之争余秉颐洋务运动时期思想界议论的中心。是“新学”与“旧学”。前者指从西方传来的学术、文化。义称“西学”;后者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又称“中学”。这一时期介入“新学”与“旧学”之争的。不仅有洋务派与顽固派...  相似文献   

19.
<正>日前,日本首相安倍在"靖国神社"高调"拜鬼","靖国神社"为何阴魂不散?"靖国神社"位于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坂,供奉着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军国主义战死的军人及军属,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中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中阵亡的日军官兵及殖民地募集兵。它建于1869年,原称"东京招魂社",1879年改名为"靖国神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靖国神社"曾经作为神风特攻队的出发仪式举办地。"靖国神社"中的浮雕,不折不扣地美化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20.
1881年5月至8月,清朝驻日使领与奉命考察日本的朝鲜"朝士视察团",围绕国际大势、中朝两国的困境与出路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全方位地评判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赞赏日本改革在器物层面所取得的成就,批评日本在政治体制、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全盘西化,断定日本改革已呈骑虎难下之势,明治维新决不可能使日本走上富强之路。它带有明显的中国印记,折射出中朝两国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