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勇 《攀登》2014,(1):78-83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概念,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上,在民主政治领域开始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六个主要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文化基础;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发挥群众路线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引领作用;加强政协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要平台作用;创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拓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协商领域.  相似文献   

2.
于影 《黑龙江史志》2008,(12):55-55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政治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政治文化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先进政治文化是与社会历史前进方向相适应的政治文化,是建立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基础之上的政治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3.
罗得岛问题是产生于罗得岛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制宪运动中的一个有关人民变更政府的权利的问题。围绕该问题的争论既是革命时期政治辩论的延续,也是革命时期构建民主政治的继续和发展。罗得岛的改革派和反对派分别诉诸革命时期激进派和建国精英们的话语,对人民主权的含义、多数统治的限度,以及人民的革命权等美国代表制民主的若干根本问题做出了自己的阐释,而罗得岛问题的结果也表明,从革命时代到后革命时代,美国民主的制度内涵和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嬗变。  相似文献   

4.
陈利军 《丝绸之路》2013,(18):74-76
党内民主建设始终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当前党内民主建设必须总结过去90多年的基本经验,积极开展党内民主生活教育,努力培养党内民主文化;创新党内民主制度,切实提高党内民主制度化水平;并坚持多途并举,建立党内民主各方面相互衔接、良性互动的共进机制,努力开创党内民主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里根总统时期美国大力向拉美输出所谓"民主",从国际背景分析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顺应世界和拉美兴起的民主浪潮,力图在拉美形势变化下仍保持重要的影响,维护美国的根本利益;二是把输出"民主"作为反共产主义的手段,里根政府认为反共就是民主的,用促进"民主"来实现国家利益;三是80年代中期美苏争霸的降温,使得美国可以更有精力在拉美进行争夺。  相似文献   

6.
汪玉霞 《攀登》2005,24(12):36-38
本文从发展民主政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上,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分析了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一学问题,有针时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汪玉霞 《攀登》2005,24(Z1):36-38
本文从发展民主政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上,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分析了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针时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协商民主:重要的民主形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君如 《世界》2006,(9):4-5
既然我国的民主政治起步历史还比较短,我们更有责任来推进它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选举和协商两种重要形式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是我们明确的目标,这点应该是没有异议的。问题是中国这样的国情,包括在这样的历史文化传统条件下,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民主形式,这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大问题。不  相似文献   

9.
民族认同首先属于文化的范畴,它同时也属于政治的范畴。民族认同的政治表达有多种形式,主权国家、国籍、国语等只是民族认同之政治表达的外壳,具有普世性价值观的民主才是其核心。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实现民主的形式也具有多样性,这就是民主的民族性,只有民族性的民主才是民族认同可接受性的政治表达。独联体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是美国藉“民主化改造”之名用美国的种族政治手段推行的一种“新帝国范式”。  相似文献   

10.
黄兴忠  张威明 《沧桑》2013,(2):106-108
民主政治与责任政府紧密相连,责任政府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构建责任政府是民主政治的体现。在新的形势下,唯有构建责任政府,才能真正推动政治民主,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1.
李剑鸣 《历史研究》2007,(1):130-157
美国革命时期,关于“民主”的界定和评价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既反映了古典政体理论和殖民地时期民主概念的影响,又呈现出新的演变方向。当时人对民主的理解很不一致,对民主的价值评判也存在尖锐的分歧。这种基于不同的民主定义而产生的意见交锋,推动了对新型政体的探索,促成了“代表制民主”概念的出现。“代表制民主”的概念既是美国人对革命时期政体实验的观察和总结,也是民主政治“精英化”和精英政治“民主化”这一双向过程的产物。它对古代民主的原则和机制均做了改造,吸收了许多贵族制和君主制的因素。但这与其说意味着“反民主派”的得势,毋宁说是“民主派”的胜利。  相似文献   

12.
高度重视基层民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龙 《攀登》2006,25(2):51-54
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基层民主建设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但是,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依然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执法不严、渠道不畅、民主意识淡漠等问题。以人为本,广开门路,建立健全民主制度,更为注重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解决好基层民主建设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3.
张孟媛 《世界历史》2007,40(6):69-80
本文利用新英格兰殖民地的一些原始档案,通过考察新英格兰清教政体创立和运作的宗教理念以及立法、实践诸情况,论证新英格兰清教蕴含现代美国民主的某些理念和形式,具体体现为限权政府思想和地方教会自治原则,并且清教徒在现实生活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享受某些“民主”权利。不过,这些“民主”倾向尚未完全跳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藩篱,在新英格兰殖民地创立初期尤为如此,因此,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不可与现代美国民主观念相互混谈,更不可等同。虽然如此,随着时代的推移和新英格兰殖民地现实生活的演进,清教不可避免地日益世俗化,最终成为现代美国民主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4.
马腾  王逸涛  李耀学 《神州》2013,(1):142-142
民主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行为。在民主体制下,人民拥有着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权。美国作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其民主体制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15.
浅议抗战时期民主进程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朗 《史学月刊》2004,6(1):72-79
抗日战争是中国民主发展史上一个极为独特又极为重要的时期。在战争的硝烟中,互相对立的集权和民主趋势都各自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国民党的集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民主运动的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最终,固守一党专政体制的国民党逐渐失去了社会的支持。具有在野党与区域执政党双重身份的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了民主的旗帜,既竭力向国民党要求西式民主,又在自己的统治区域探索试行新的民主制度,并发展出新的民主政治理论——新民主主义论。对战争后期的民主运动发生影响的国际因素也不可忽视,美国对国民政府经历了一个从期望到失望的过程,而中国人民对美国也同样经历了一个从期望到失望的过程。从长远来看,抗战时期国共双方在民主问题上的一失一得,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中国的走向。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时期经历的德国政治社会的剧变,让哈贝马斯在反思德意志理性主义文化的同时,也产生了浓厚的民主情结,充满对真正民主的向往;在批判资产阶级民主传统的基础上,哈贝马斯提出了基于交往行动理论的第三种民主模式——话语民主。  相似文献   

17.
协商民主是对民主制度做出的一项新设计。党内发展协商民主是推动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党内发展协商民主,拥有自身的理论、政策、制度、及实践经验等优势环境,同时具有外部的文化基础、技术支持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借鉴价值等外部环境。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有助于协商民主在党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孟茸 《神州》2012,(33):161+163-161,163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所以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对巩固政权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党内民主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所以为了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必须找到发展党内民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王芳 《黑龙江史志》2013,(14):74-76
正确认识和处理基层民主与党内民主的关系,是当前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基层民主与党内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两个基本方面,两个民主建设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可分离的有机体。完善基层民主是将民主政治从外围向中心推进的过程,把民主从地方向中央推进的进程;而发展党内民主则是由核心向外围辐射的过程,从中央向基层扩散的进程。以无锡基层民主与党内民主的实践为例,进行个案研究,为推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进程提供宝贵经验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是一个经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特立独行的人,他对自由民主问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五四时期他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主张对自由、民主要进行改过后的承受,表明他对西方自由民主的内涵及其本质具有一定的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时期,他认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路和俄国共产党发明的路都是不通的路,而中国唯一的出路就是乡村建设之路,表明他对西方自由民主的批评与排斥。在抗战时期及抗战胜利后奔走国共和谈的过程中,他又热情向往自由民主,并试图为民主建国提供理论基础。从其对中国自由民主之路的艰难探索可以看出,他既向往西方的自由民主,并希望加以创新,又由于其中国文化优越论的立场,使其对于自由民主的普适价值又有所保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