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率广西狼兵抗倭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岑沫 《文史春秋》2010,(7):28-50
<正>瓦氏夫人是明朝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壮族女英雄,也是中华民族一位罕见的女英雄。她扶持丈夫至曾孙四代主政田州,力挽狂澜、抵御外侮、安境保民,建立了不凡的业绩;尤其是她率领广西狼兵跋山涉水远征抗倭的英雄壮举,一直广为百姓所景仰和传颂。  相似文献   

2.
迢迢旧州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靖西有个旧州街,我早就听说了,却从来也没有去过。先从靖西说起吧,它地处祖国南方边陲,与越南接壤,一方面边境上还有地雷,上山下田你得悬着一份心,现在正在艰难的排雷;另一方面,越南姑娘老往这里跑,两国通婚,合法与不合法的年青夫妇,据说就有数千对,你阻也阻不住。这里又是民族聚居区,几乎百分之百是壮族,解放前完全是化外之地,古时叫羁縻州。然而,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人物,如瓦氏夫人、侬智高,都是当地人,至今还流传着他们许多动人的传说。广西许多比较开放的地方,壮族的服饰几乎与汉族无异,也穿高跟鞋、蝙蝠衫、牛仔裤了,这里你倒可以看见长…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民族历史地理学日益兴起。就某一具体民族而言,系统、深入研究其环境适应问题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刘祥学新著《壮族地区人地关系过程中的环境适应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版)以其对壮族这一典型个案的夯实研究为民族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增添生色。是书除了导言外,共分为七章,民族学调查资料与地方史志资料相结合,依次讨论了壮族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宋代以来壮族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壮族对水、林资源的利用;壮族在农耕与畜牧上对环境的适应;壮族民族形象变迁的地理过程以及分区域的壮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关系等诸多问题,最后总结归纳了壮族文明进程中环境适应的基本规律、主要特征以及相关机制。综而观之,是著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李家发 《广西地方志》2001,(1):48-51,63
文章从多种关系上证论:瓦氏为田州土官岑猛之媳而非妻或妾。只是有资料称瓦氏生于弘治十一年,只比岑猛小两岁,尚待考证。文章指出史料记载归顺州知州岑璋有女嫁岑猛家,但不能肯定此女即瓦氏;还指出说瓦氏封二品夫人、赐淑人称号不合情理;认为瓦氏“题授女官参将总兵赴南畿”中的“总兵”一词非官职,瓦氏领率的狼兵只是田州的4100人,“合帅”田州及其他四州狼兵的是白法和邹继芳。  相似文献   

5.
壮族是广西主要的世居民族之一,在中国民族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自1991年广西壮学学会成立起,才十几年的时间,壮学研究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语言文字、信仰、思想文化、经济、制度等领域,成果颇丰。然而,这些研究多着眼于整个壮族群体,而鲜有从地域划分的角度来分析壮族文化。实际上,根据语言、地域等的区别,广西的壮族可分成南壮、北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壮族民间文学中的英雄崇拜意识为考察对象,对壮族民间文学中的英雄崇拜所隐含的壮民族文化内涵及其对壮民族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俍兵在明朝曾经极盛一时。瓦氏夫人(以下简称瓦氏)统领下的田州俍兵在经过多次抗击安南尤其是东南沿海抗倭的斗争中,彪悍勇猛,名气扬及海外。本文拟就俍兵的起源、瓦氏率领田州俍兵的历史及其功过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壮歌作为壮族的民族文学,是一种正处于消亡边缘的民族文化。它对壮族人民来说有着极大的意义。是一种值得世代传承的体现民族特色和凝聚力的文化。要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从转变认识、政府重视与引导、办好歌圩、培养歌手、加强教育渗透和鼓励等途径去实现。  相似文献   

9.
广西壮族习惯法的法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习惯法是广西壮族民间强制性的准法规范.它作为一种巨大深厚的社会存量,被特定的社会群体所选择、收纳、共享,成为壮族共遵共循的行为准则.本文对壮族习惯法的审理、处罚进行了分析论述.认为壮族习惯法突出呈现出植根的乡土性、内容的生活性、管辖的地域性、运作的强制性、法规的不成文性和程序的不完善性等特征.并在壮族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诸多功能:维系功能,理顺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调整功能,排解纠纷,协调关系;制约功能,规范行为,惩诫恶行;传承功能,传递民族文化,宏扬民族精神;教育功能,寓理于法,培养社会角色.时至今日,它与当代农村的乡规民约相互渗透、结合,和国家制定法一道,共同规范调整着壮族地区的社会关系,成为现实存在的对国家法律的一种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10.
西藏的牛粪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粪在藏语中称之为“久瓦”。 “久瓦”在西藏作为烧茶做饭的燃料已有千年的历史。生活在雪域高原的广大农牧民至今视其为最佳的燃料。“久瓦”除了作燃料外,在藏民族日常生活中还有着特殊的用途与含义,藏民族传统生活与“久瓦”息息相关,甚至有人认为“久瓦”里熔铸了藏民族独特的人文色彩、风俗民情;体现着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等深层内涵。这种说法虽有些夸张,但仔细品味,也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1.
罗生福 《广西地方志》2006,(5):47-52,42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壮族的家庭、婚姻等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壮族的家庭、婚姻及生活习俗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本文试就百色近代和现代的壮族婚姻家庭、生活方式演变进行探讨,并求教于方家。一、家庭结构演变百色传统的壮族家庭结构以男子为中心,一切婚姻程序祖先早有规约,只需遵照办理。为了维护家庭的生存与发展,传统的壮族家庭制定了一整套的管理办法,以协调每个家庭成员的思想和行动步伐。家规把每一个成员都网罗在同一血缘的家族中,族权成为家庭成员不可逾越的高…  相似文献   

12.
壮族是岭南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很多。但是,长期以来,对壮族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成果很少。广西解放以前,壮族是否存在封建领主经济?具体情况如何?这是南方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尚无专文论列。九五八年,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对广西大新、凌乐县的封建领主庄园进行了具体调查,并且发表一些调查报告。本文拟根据这些调查及有关文献,对解放前广西壮族地区的领主庄园及农奴制度进行初步探讨,希望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13.
蓝华 《文史春秋》2013,(6):F0002-F0002
蓝华,男,壮族,工程师,1949年出生广西忻城,毕业于广西大学和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现任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擅长工笔鲤鱼、珍稀野生动物,并涉猎书法、篆刻,师承著名壮族画家罗鼎华先生。  相似文献   

14.
“壮族住水头。”在这个农耕民族中,稻米的吃法各式各样,新颖奇特。每到稻花飘香,壮乡田野一片金黄,壮族人开始收割,将沉甸甸的金黄稻穗运回谷场时,壮族人最高兴了。稻米是他们的主要粮食,他们将米饭做得五彩斑斓,香气扑鼻,特别是壮味宴席上,更少不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彩色食品。壮族人的彩色食品有色、香、味俱全的五色饭、绿粑  相似文献   

15.
陈天枢 《文史春秋》2014,(10):11-13
我1931年出生于一个壮族小山村。1951年,我获广西横县人民政府保送,到广州南方大学民族学院学习,1952年加入广西省民族工作队,从此直至退休,40年来一直从事民族工作,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广西民族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试析壮族原始宗教信仰与民族道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荟 《广西文史》2002,(1):82-87
壮族是古老的土民族,从“柳江人”算起,壮族祖先劳动生息在华南这块土地上至少有5到10万年。壮族的先民——南方古越人、西瓯骆越人和人类的所有祖先一样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艰难条件下,一方面辛勤奋斗,另一方面又为异己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所困惑、恐惧、敬畏。  相似文献   

17.
《山茶》2010,(9):36-38
壮族源于古越人,是世居广西的民族之一.壮族先民自古以来就在广西、云南一带繁衍生息。古代中原王朝在当地实行羁縻制与郡县制,元、明、清时期实行土司制与府县制,其后改土归流。  相似文献   

18.
韦拔群进行革命活动的地区——东兰、凤山等地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山区,除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壮族和少数汉族以外,还有约占人口百分之四的瑶族同胞。壮族大多数居住在平原、田垌及生产条件好、交通便利的弄场;汉族居住在右江沿岸,也有部分居住在山谷和弄场,少数与壮族、瑶族杂居;瑶族居住在缺水和土地贫瘠的大石山区,他们受到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最深重。“东兰民族,分土、客、瑶三种。土人来历,相传系从狄青来,居征服者地位,多住田洞,均操壮话。  相似文献   

19.
壮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繁衍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且具特色的民族习惯法体系,这其中的刑事习惯法在该法律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是我们研究、评价、继承壮族习惯法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朱香 《风景名胜》2021,(8):0139-0140,0143
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文化强国作为一种振新发展战略,把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成为建筑设计新趋势。本文从民族元素的角度出发 , 归纳壮族民族元素的概念 , 论述壮族元素在建筑设计中应用价值与意义 , 通过对广西民族博物馆案例研究 , 总结出基于广西民族元素下建筑设计的设计原则。最后结合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实际设计案例验证了广西民族元素的运用。当代建筑的设计发展与民族元素的结合越来越成为文脉传承的设计方向,运用更多历史文化及其背后包含的文化心理与人类的文化精神来发展建筑设计 , 使得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发扬与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