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生酷爱清竹的郑板板,为此所留下的作品,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精湛的技艺上来说,均彪炳于中国绘画史。郑板桥先生书画风流倜傥,豪迈多姿,而伪迹最多,造假者猖獗,施尽多种手段,致使块乱玉,鱼目混珠。尽管赝品几乎乱真,仍不免要露出破绽来。现藏于美国纽约私人手中的郑板桥《远山烟竹》四条屏,即为其例。一、郑板桥生平及其画艺郑板桥(169—1766),原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多才多艺。他的一生经历了卖字画──为吏──再卖字画的曲折道路,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的财富则是他的“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  相似文献   

2.
郑板桥一生与僧人多有亲近,尤“喜与禅宗尊宿……游”,广结善缘使郑板桥加深了对佛学的理解并直接影响到他的人生态度,研究郑板桥很有必要对其交往的方外友有所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康硕 《神州》2013,(2):1-1
以书画闻名于世的郑板桥同时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文学家。他的身世命运与唐代大诗人杜甫颇为相似。郑板桥也十分推崇杜甫。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杜甫的诗学观,其诗作也自觉地学习杜诗,读其诗者不难发现,无论题材内容还是形式风貌,郑板桥的诗作都深受杜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炎黄春秋》2015,(2):94
郑板桥卒年和"走狗"的说法有误《炎黄春秋》2014年第10期所刊《传统思维中的狗意识》一文,提到郑板桥时写道:"郑板桥(1693年—1760年)……位列‘扬州八怪’之一,但他对明代才子徐渭拜服无极。徐渭号清藤道士,绍兴人,以‘青藤书屋’名其居处,……郑板桥刻图章一枚,上书‘青藤门下走狗’,以为书画作品签章。"此段文中有几处错误。说郑板桥卒于1760年,误,应为1766年。包括《辞源》《辞海》在内的多种辞书或研究文章都  相似文献   

5.
于天池  李书 《文献》1998,(2):42-47
一 说来也怪,现在在众多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中论及郑板桥时,大都谈其诗,谈其文,而对于他的《道情》却不置一词.翻检有关郑板桥的学术论文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6.
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时的公堂案卷批示六十二条,为已故高象九老先生所收藏。1980年8月,高老生前友好王、陈二先生偕同笔者至济南拜访高老。高老和我们有同乡之谊(都是潍坊人),念及郑板桥在潍县(今属潍坊市)政绩,因出示所藏郑氏"堂批"墨迹,并慨允笔者拍摄照片,作为故乡历史文物,充实博物馆展览。原件每四条贴为一页,共订为两本。有题封三:"板桥先生墨迹";"板桥先生呈批";"板桥先生呈批二本共六十二纸光绪玄默摄提格且月重装"。 "堂批"墨迹经翻拍后印为放大照片,在潍坊市博物馆郑板桥作品专室展出,几年来深为观众所瞩目。为了便于各地书法界鉴  相似文献   

7.
《清实录》是研究清史的第一手资料。一般认为此书中没有提到郑燮(板桥),也就不去寻找有关郑板桥的资料。其实,《清实录》中蕴藏着许多有关郑板桥的资料。 该文是第一次从《清实录》中摘出有关郑板桥的资料,加以编排和说明,供研究郑板桥的同志们参考。 从《清实录》看郑板桥的几件事 “四十举于乡” 杨荫溥藏郑板桥《自叙》墨迹:“雍正壬子举人”。陈子良藏郑板桥《刘柳村册子》墨迹:“四十举于乡”。 《世宗实录》卷一二一:“(雍正十年七月丙戌,以)提督安徽学政、内阁学士王兰生为江南乡试正考官,检讨吴大受为副考官。”郑板桥是王兰生、吴大受录取的举人。  相似文献   

8.
正郑板桥与同城一画廊的主人吕子敬皆画梅花,吕常自夸己"远看花影动,近闻有花香"。郑板桥听说之后,便从此不再画梅花。一次,有个告老还乡的吏部尚书请他以"梅花幽谷独自香"为题,为他画一幅梅花图,酬金是50两银子。郑板桥却推脱道:"吕子敬先生画得好,他的画可值百两银。"此后,吕子敬更加狂妄。三年后,郑板桥要离开苏州,行前画友以丹青互送,于是,郑板桥就当场画了幅3年来  相似文献   

9.
郑板桥是清代有名的诗人、书法家和画家。有一天,郑板桥到一座寺庙中游览。在方丈室里,他看到了挂有一幅自己的书画,他就站着细看。方丈看见郑板桥衣冠朴素,打扮平凡,以为他只是个普通的文人,就顺嘴招呼了一声:“坐!”并对小和尚说:“茶!”郑板桥没有坐,只是与老和尚攀谈起书画方面的知识来。方丈一听,知道郑板桥是个有学问的人,于是又很客气地说:“请坐”。并催促小和尚:“泡茶!”郑板桥还是没坐。在攀谈中,有个与郑板桥相熟的人踱进了方丈室,便向方丈介绍:“长老,  相似文献   

10.
郑板桥与《竹石图》张金栋高朝英郑板桥是清代中叶一位有作为的画家,他以“怪”而著称,著名画家徐悲鸿评其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①郑板桥(1693...  相似文献   

11.
邓丁三 《收藏家》2013,(5):82-82
郑板桥藩竹石。其竹,劲瘦挺拔,日筋节,日傲骨;抑或纷乱横出,是跋扈、张狂,也不乏愤仕f=妒俗。其石,嶙岣峥嵘,日奇峭,日棱角;抑或执拗地称冥顽不化,当然,也可以雄霸中天,“佳上云霄”。论者多不谓其姿态万千、丰富多彩,而说张扬、怪诞,不循常理。闳为,他他列“扬州八怪”,而且如今的人们一提“八怪”,首先跳出脑海的就是郑板桥。  相似文献   

12.
万新华 《南方文物》2014,(4):174-178
<正>乾隆十四年(1749年),郑板桥(1693~1765年)就任潍县知县的第四年,经年失修的潍县城西城隍庙在某日的大雨中倒塌了。郑板桥在视察之后,建议修缮,得到了乡绅们的附和、资助。三年后,城隍庙修葺一新,作为县太爷的郑板桥于乾隆十七年五月作成《新修城隍庙碑记》志其事,并由司徒文膏勒石(城隍庙碑,190×80厘米,现藏于山东省潍坊市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藏郑板桥《重修城隍庙碑记》(纸本,行书,22.3×18.3厘米,12开)乃《新修城隍庙碑  相似文献   

13.
常见人们手中的折扇上、厅室的条幅上,书写着郑板桥赫赫有名的四个大字:难得糊涂。看来,郑板桥对糊涂是很有兴趣的。那么,他到底糊涂不糊涂呢?有人撰文说,郑板桥看似倔强不驯,推崇“糊涂”哲学,其实自己却从不糊涂,而且始终保持着异常狡猾的世俗心态。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且来看看。  相似文献   

14.
正故宫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院落了,而他,差点成为这个如今最热闹也最落寞的大四合院的准当家人。从天潢贵胄到一介平民,从钟鸣鼎食之家到鬻画设馆谋生,从画坛"北宗"到"渡海三家"之首。纵观溥心畬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和他的传奇身世同样备受世人瞩目的,是其诗书画功力。谢稚柳评价其是继王维、苏东坡、文徵明、郑板桥之后,唯一诗书画三绝者。随着他的离去,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文人画的最后一笔"。  相似文献   

15.
柯云 《文史月刊》2009,(12):74-75
郑板桥,名郑燮,字克柔(1693—1765),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在山东为官两任。郑板桥先后重破鸡鸭两大无头命案,一举闻名天下。  相似文献   

16.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是我国历史上名的学家、书画家,其诗豪放慷慨,情真意切;书法遒劲,力透纸背,揉隶、楷、行、草为一体,自号“六分半书”;画艺出神入化,疏岩洒脱,寥寥数笔,丛兰、修竹、怪石便跃然纸上。乾隆年间,郑板桥考中进士,曾被派往河南范县和山东潍县作过知府。谁知这位生性倜傥,不拘小节、  相似文献   

17.
郑板桥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关爱百姓,是清官、好官,是官家楷模。 44岁之前,郑板桥一直靠读书和卖画为生。他44岁考中进士,按说应该做官,但当时官场外挤满了“捐官”客,他依旧无缘步人仕途。  相似文献   

18.
《文史月刊》2010,(12):66-66
<正>据考证,清代著名文学家、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四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那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因盘桓至晚,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  相似文献   

19.
在对中国古代画家的学习与研究中,我对郑板桥尤感兴趣,已出版和即将出版的有《郑板桥书画艺术》、《郑板桥书法集》、《郑板桥年谱》等.随着学习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郑板桥及其艺术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就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求教于诸位专家学者.一、关于“去官”说郑板桥是在乾隆十七年60岁去官,第二年春离开山东潍县南归扬州的.关于“去官”的说法,记载不一:一说:“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清史列传·郑燮传》、《清代学者像传》)一说:“因邑中有罚某人金事,控发,遂以贪婪(?)职.”(《小豆棚》卷十六)一说:“以病归.”(《国朝画征续录》卷下、《榆园杂录》卷一)一说:“乞休归.”(重修《兴化县志》卷八)  相似文献   

20.
南京书画鉴赏家徐石桥先生最近将自家珍藏的清·郑板桥一门书画作品十一件,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所捐有郑板桥书大幅中堂、八分书扇面,还有板桥之舍弟、板桥之孙、板桥之挚友以及学生等诸家墨迹,这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