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浩 《史学集刊》2015,(1):27-39
英国中世纪城市人口的数量及其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是一个争议颇大的问题。在中世纪中期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和中世纪晚期人口城市化是否出现逆转等问题上,经济史与经济社会史、社会经济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研究范式的差异是导致不同结论的主要原因。经济史学家所主张的英国中世纪中期城市人口不足10%以及在中世纪晚期城市变化性质方面的悲观论和乐观论都是片面的。而经济社会史和社会经济史所主张的同时关注小城市,并在此基础上所揭示的中世纪中晚期的城市人口比例以及对中世纪晚期城市持有的综合辨证的态度,是近几十年来英国城市史研究中最有价值的成果之一,更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2.
行会是中世纪英国城市中基本的工业组织形式,是解决当时工业问题的重要手段。最早的行会形成于亨利一世时代(1100—1135)的某些城市,1350—1450年间是英国行会的全盛时期。之后行会便开始逐渐衰落,但是直到17世纪,也没有完全绝迹。就象不了解庄园制度就不能了解农村的封建经济关系一样,不研究行会,也就不能了解城市中的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3.
宁凡 《史学集刊》2012,(2):118-124,128
在中世纪欧洲商业复兴的背景下,城市的政策是促进集市繁荣并向交易所转变的重要原因。城市当局保障各地商人享有平等的经商权利,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并使之不断完善,在生活和宗教活动等方面提供方便,以此吸引国内和外国商人。近代领土国家和中央政府的形成进一步促进了商业制度的成熟。地方政府和法庭为商业发展制定的政策较国家政策更加细致,在集市向交易所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更为明显,尼德兰集市即提供了一个较佳的例证。  相似文献   

4.
徐峰 《沧桑》2013,(3):63-64
中国城市的分布格局在传统农业社会就已经大体定型,近代以来经济功能在城市各功能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对城市的形成及其分布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不过,农业对城市发展的制约力仍在,特别是在人口稀少、土地贫瘠的农业落后地区,城市的发展受到来自农业方面的极大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管理上,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形成了一套符合统治阶级意愿的制度和方法,并逐臻完善。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不像西欧中世纪的统治者那样住在城外,  相似文献   

6.
刘晖 《安徽史学》2015,(4):95-103
平汉、陇海铁路相继筑通并在郑州交汇,为郑州城市的成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及新生动力机制,城市的发展态势、空间结构、外在景观及城市功能均发生显著变化。大量人流、物流的汇聚,使火车站附近区域快速发展,并在火车站与老城区间形成了功能鲜明、以商品贸易为导向的新市街,城市空间大为拓展。郑州城市由老城区向火车站聚集发展,火车站和新市街逐渐成为新的生活中心,改变了以官府衙门和寺庙为重心的传统城市布局,城市空间结构随之变容。基于商业贸易对交通的需要,郑州城市平面与铁路沿线呈辐射状延伸,依托铁路形成新的功能分区,城市功能由此转换,交通功能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7.
市场和市集是中世纪西欧的主要营销渠道,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古代罗马城市广场天天营业,而到帝国晚期,连续性商业逐渐转变为周期性的。中世纪早期的前半期市场和市集数量较少,后半期由于内部需求的增长首次迎来市场和市集的快速增长。中世纪中期的商业化推动了城乡市场和市集的繁盛,村庄市场和市集的数量超过了城市,不同等级的市场和市集形成网络体系,成为国内和国际贸易的主要平台。中世纪晚期市场和市集处于转型之中,村庄市场数量减少导致市场结构优化,形成以城市市场为主导的城市市场结构。城市的发展导致市集的国际贸易乃至区域贸易功能式微,只保留了作为季节性的地方贸易和文化娱乐混合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逃亡农奴建立城市”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研究中,我国史学界流行着一种“逃亡农奴建立城市”的观点,按照这一观点,在10—11世纪的西欧,随着生产的发展,农业与手工业逐渐分离,在封建庄园内部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者,这些农奴身份的手工业者不堪忍受封建领主的压迫而出逃,逃亡者的聚居之地就形成了城市的前身。为了防御侵略,逃亡的手工业者们又在自己的聚居地建造了城墙,许多中世纪的城市就这样产生了。这种观点的流行显然与50年代苏联史学界对我国的影响不无联系。苏联著作中叙述中世纪西  相似文献   

9.
中世纪西欧城市与私人财产权利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世纪西欧城市人的私人财产权利在城市早期受封建领主的各种侵犯和制约。私人财产权利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内容,一是财产的不可侵犯性的发展,即城市摆脱了外在的对财产的封建性侵扰,并建立了抵制这种侵扰的机制;二是不自由人对自身劳动力的所有权的获得以及对城市土地的权利向市民私人所有权的趋近。这一切,都以城市在政治上不同程度的独立为前提  相似文献   

10.
自来水的出现对近代城市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促进了城市市政体系的形成。天津作为一个商埠城市,租界的存在和城市行政的分割,使得水供给逐渐形成两大系统。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市政制度,使自来水以不同的方式被城市社会接受。在租界,自来水的供给是近代化社区形成的基础,在老城区,自来水的传入更多表现出传统与新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与交融。然而无论如何,从清末到民国时期,伴随着自来水进入人们的生活,健康、卫生等新的观念逐步被接受,近代城市生活方式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1.
英国的农村城镇体系在中世纪早期开始萌芽,至中世纪晚期,农村城镇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在近代早期,市场城镇在地方经济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专业市场城镇、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休闲城镇和滨海城镇成为农村城镇发展的新形式。同时,英国农村城镇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现代城市特征,传统农业性质逐渐减弱,城镇居民的职业趋于多样化,专业市场与城镇盛衰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原工业城镇促进新型城乡关系的成长,居住人口增加、专业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使农村小城镇成为宜居和宜业的乡村社会生活中心。  相似文献   

12.
琅城事件是12世纪法国城市公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曾经被认为是中世纪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并一直被史家当作市民革命的典型案例。本文拟从记述该事件的教会史家吉贝尔·德·诺让所写历史文本入手,结合其拉丁文原文与英、法及中译本进行比较,考察移译中的变动。继而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尤其是从教会改革、领主制形成、英法两国之争3个方面进行解读,厘清导致这个事件发生的偶然性和特殊性,还原其历史本来面目。本文强调,此一时期法国的城市公社运动是在封建体制内部进行的,不能赋予其过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制度变迁与中国城市的发展及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胡军  孙莉 《人文地理》2005,20(1):19-23
我国的城市发展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偏离,说明对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演变分析不能仅局限在物质经济领域,需要我们寻求影响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变化的新因素一制度因素,把制度作为影响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一个主要的变量,来对此加以解释。为此,本首先构建了“制度变迁一城市发展变化”的理论框架,然后用该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检验1949-1998年间制度变迁对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影响。与西方国家的以市场经济为主要动力驱动型的城市发展模式不同,中国城市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变迁而诱致的结果。但不同的制度对城市数量增长、组织体系及空间布局和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作用力度又不尽相同。改革开放后,由于制度变迁带来的激励作用,中国城市获得了快速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快速变化。但与此同时,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与相同发展条件下的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差距却在拉大。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影响城市增长及空间结构的演变力量的因素越来越趋于分散化,制度变迁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激励作用正在弱化。为适应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进行体制创新,为中国城市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提供新的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界对中世纪英国史的研究逐渐深入。20世纪90年代,学界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开始对中世纪英国政治史进行研究,并对王权与法律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王在法下"和"王在法上"两幅政治图景。这两幅图景的产生有着中国学界自身的学理根源,同时也存在对西方学术传统的继承与创新。解决王权与法律关系的学术争论,既需要理解唯物史观和中国经验指导下的中国学术史,也需要梳理西方的学理传统和学派争论,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地运用唯物史观和回到历史现场。  相似文献   

15.
城市异端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异端运动发展到11世纪后,随着城市日益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重心,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而出现的一种异端运动。它之所以在此时出现,除欧洲社会的基督教化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宗教狂热是其前提因素外,教会的世俗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教会内外信仰的普遍危机则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此外教会拥有的种种特权,尤其是经济方面的特权,在社会生活中,直接表现为阻碍市民阶层日益发展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中世纪的城市异端运动并不反对基督教及其教会本身,而只是反对特权及特权的化身。  相似文献   

16.
城市社会结构对城市发展影响巨大.本文从中东中世纪城市社会结构角度,探索中东城市繁荣一时却无法率先跨入资本主义之原因.指出:阶级分化不明显,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市民,使城市无法孕育出封建社会的对抗因素,无力率先冲破封建制度的牢笼走向资本主义;行会缺乏严格的等级制度,没有阶级斗争,使其存在时间长;城市经济结构不协调,缺乏商业资本转向生产的条件,阻碍现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商人放弃远洋贸易,无法像欧洲城市那样形成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必不可少的巨大的海外市场;大量非生产人口集中在城市,形成巨大的消费群体,不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城市不能有效涵容农业人口,使社会结构缺乏良性发展,工业缺乏发展的后备军.这些因素交互作用使中东伊斯兰城市失去了率先走向资本主义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以来,西方城市研究界认为大部分城市发展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新的城市理论也将产生在这些新的地理空间,而城市非正规性是其主要特征。本文首先对城市非正规性的演变进行了梳理,认为城市非正规性的研究具有对"二元主义"的超越,"传统"非正规研究的超越和认识论上的转变3个特征,并明晰了城市非正规性的理论内涵是一种管治模式;其次,认为制度变迁和城市非正规性研究之间的焦距在于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体等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城市非正规性互补式、补充式和让步式3种主要类型;最后,从政治、社会和文化三个维度总结了非正规性在中国形成的根源,并提出非正规性可以理解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模式,非正规实践及非正规制度蕴含制度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论城市营销与西安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书强 《人文地理》2006,21(4):48-50
城市营销与城市竞争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营销体现城市经营的企业家精神并带来城市竞争力发展瓶顶的突破,城市营销策略是形成城市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要做好城市营销,必须对市场进行考察以决定城市的政策目标与营销策略,并进行营销方式的组合设计。本文通过使用SWOT分析方法,结合城市营销的理论,对西安内外环境所形成的机会、风险、优势、劣势四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给出的SWOT策略矩阵表明:西安可以突破本地区域发展的限制与自身瓶颈,以达到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英国城市现代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19世纪的英国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而且率先在城市现代化方面做出新的探索。首先在城市物质环境方面进行了巨大的改革,从城市街道的规划改造,到居民住宅的建筑规范,从居民私人空间的营造,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使城市的物质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其次,在城市的管理方面也进行了全面探索,使城市管理摆脱了中世纪的寡头统治,进入到民主监督与管理的时代。由此,使城市的发展在经历了第一个阶段的数量扩张后,进入到了质量的增长时期,即向城市现代化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20.
广州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50  
城市游憩商业区作为城市中一种新的功能区已逐渐成为城市新的空间要素,为旅游者、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居民承担着提供旅游、休闲、娱乐、购物等功能,并作为城市游憩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初具规模的广州城市RBD--天河城地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城市RBD的形成过程和发展特点,总结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