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豫南地区史前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豫南地区地处豫、鄂、皖三省交界处,主要有裴李岗、仰韶、屈家岭、龙山和二里头文化,其中以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存最为丰富.除裴李岗文化时期外,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始终表现出多样、复杂的文化面貌,依据相关考古和文献资料,这一现象可能与华夏和苗蛮(或称三苗)集团之间经常发生的冲突和战争有关.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丧葬礼俗的改革与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丧葬礼俗包括相互渗透的丧葬礼仪制度与民间丧葬风俗。它是人生礼仪的最后一个节目,受到各个民族,各个阶层的普遍重视。丧葬礼俗的传承与变革,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的广度与深度。因此,丧葬礼俗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研究上的一个大题目。民国年间(1912...  相似文献   

3.
丧葬礼俗包括丧葬礼仪与民间丧葬风俗。它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文化变迁的广度与深度。民国时期新式丧葬礼俗的实施情况具体表现在推行公墓制;提倡火葬,建立殡仪馆;开追悼会,倡导国葬和公葬;采用形式简明的讣闻。  相似文献   

4.
张敏  刘刚  林海南 《东南文化》2023,(2):28-38+2+191-192
2010—2011年,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扬州邗江区城北乡黄金村月明苑五期地块抢救性发掘了19座墓葬,时代从战国至明清。其中1座战国墓葬和2座西汉中晚期墓葬保存较为完好,墓葬结构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出土了陶器、漆器、铜器、玉器(琉璃器)、骨器等随葬品。这些墓葬的发现为研究战国和西汉中晚期扬州地区文化变迁、丧葬习俗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2008年4月-10月,为配合邯郸市人民路西延工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工程涉及的百家村村西区域的1座汉代墓葬进行了发掘,获得一批较为重要的考古资料,为进一步研究邯郸地区汉代贵族墓葬结构、丧葬特点、等级制度及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试论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冀和皖北地区主要指安徽淮河以北地区,本文并包括了江淮之间北部的淮河南岸地区。该区位于淮河中游地区,西与河南临界,西北与鲁西南相交,东北与苏北地区为临,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临界处,“在中国东部地区原始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闫红贤 《文博》2022,(2):41-47
火葬墓是陶寺文化较为特殊和少见的埋葬现象,它并非晋南地区的文化传统,而是“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常见的葬俗。从龙山时代开始,“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强势兴起,中原与“边地”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密切。火葬墓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传入晋南地区,是陶寺文化葬俗多元化的表现之一,也是“中心”与“周边”文化交融和人群变迁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丧葬观念及文化传统的差别,火葬墓并未被陶寺人群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8.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丧葬文化陈伟明丧葬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而广泛的内容。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宗教信仰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各地区、各民族的丧葬文化与习俗,往往有不...  相似文献   

9.
生态旅游地属生态旅游空间地域范畴,是人类认识生态美、创造生态美和享受生态美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系统。生态旅游地的文化变迁和旅游生态文化创新研究,是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在界定生态旅游地及其文化变迁的基本概念,分析国内外生态旅游地文化变迁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提出生态旅游地文化变迁和旅游生态文化创新研究的生长点,并阐述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宋金时期陇山地区流行仿木结构砖室墓,墓室砖雕内容有孝子故事、家居活动与动植物等,在墓葬形制、砖雕装饰与丧葬习俗方面与其他地区既有相似性,又有地域特点。部分砖雕的异域风格表现了宋金时期陇山地区居民在墓葬文化上的兼容并包。陇山地区的宋金砖墓为研究本地区宋金时期丧葬文化特点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地域文化特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11.
北朝晚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变,这种转变也体现在了墓葬文化面貌上;而墓葬形制结构作为丧葬礼制的重要表现方面,对于墓葬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墓葬形制结构的角度出发,以区域为单位,对北魏洛阳时代和东魏、北齐时期都城地区的墓葬进行了类型学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与史学研究成果,进一步总结了墓葬形制结构方面等级制度的形成与变迁,并分析了相关的文化因素及其传承与变革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生态移民工程是将原来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人口迁移到相对适宜生存的地方,首要目的就在于降低迁出地生态环境的人口压力,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是当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时被迫实行的扶贫迁移策略。环境的改变会引起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产生文化变迁。只有适应文化变迁的文化才能生存下来,文化的变迁导致了文化的适应。文化适应的结果是文化变迁。生态移民对民族原有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新旧文化因为环境的改变不断地冲撞、重组、融合形成一种适应新环境的新的文化体系。文化在变迁适应中不断的创新发展。本文就粗略的探讨一下因为生态移民环境改变后文化的变迁与适应。  相似文献   

13.
从南北朝交接的三个关键地区墓葬文化因素的构成,及相关的历史、地理背景和文化传统中可清晰看出,陕南、豫南鄂北、山东地区是南朝文化向北传播的三个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4.
吴越丧葬习俗既是中华民族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具体存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墓葬的形制、葬法葬式、仪式过程,还是通过墓葬或仪式表达出来的信仰形态和内容,或者是融入了自身环境形态的风水观念,都与其他区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使我们感受到丧葬文化的区域性,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化,也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吴越丧葬习俗的改变在国家殡葬改革大趋势前提下,必须针对这一地区存在的具体文化形态,否则,将事倍功半或失去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汉宇 《丝绸之路》2013,(22):54-55
基于民族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民族贫困地区的生态移民应以人为本进行。生态移民的社区文化变迁表现出社会关系的断裂、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宗教文化的衰退,生态移民的社区文化问题表现出文化休克、文化冲突和文化同化;生态移民的社区文化重建应完善移民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充分发挥社区移民的文化自主性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移民社区文化。  相似文献   

16.
<正>淮河的干流发源于豫南桐柏山太白顶北麓,流域跨苏鲁豫皖四省,本身面积19万平方千米,加上沂、沭、泗河流域8万平方千米,总计27万平方千米。以豫、皖交界的洪河口为界,往西属于淮河上游,其南北两侧支流有洪河、汝河、狮河、潢河、史河等,行政区划主要包括河南驻马店和信阳地区。洪河口以东至洪泽湖出口中渡段为中游,在干流北侧有支流颍河、涡河和濉河等(1),南侧为东西向狭长的淮南平原丘陵区,自江淮分水岭向北的支流均较短,行政区划包括河南中部的郑州、许昌、漯河、平顶山,东部的开封、  相似文献   

17.
2012年5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北京大兴区亦庄镇四海庄村发掘清理魏晋时期砖室墓一座,出土陶器、铜器等重要文物,对研究魏晋时期北京东南部地区的丧葬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邯郸百家村两座战国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4月~10月,为配合邯郸市人民路西延工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工程涉及的百家村村西发现的2座战国墓葬进行了发掘,获得一批较为重要的考古资料,为进一步研究赵国的墓葬结构、丧葬特点、等级制度及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2004年4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基本建设,抢救性发掘了黄岗寺一座明代墓葬,出土随葬瓷器十几件,为研究郑州地区明代瓷器及丧葬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李彩萍 《民俗研究》2007,(4):198-207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丧葬礼俗是人生礼俗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孝文化的具体表现和重要元素。无论是达官贵人和还是贫民百姓对于死后的安排都十分看重,各种礼俗繁文缛节,甚至把死看的比生还重。《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为大事,惟送死足以为大事。"丧葬礼俗反映着不同民族、地区的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和家族、家庭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