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读《文物》1998年第4期李辉柄先生《谈南宋官窑及相关问题》,对宋代官窑的历史考辨甚详,令人获益匪浅。只是其中否定北宋有官窑存在的论据似尚嫌不足,谨列以下几点,以就正于各位方家。  相似文献   

2.
北宋官窑客观存在,地点在汴京。其性质属政和三年礼制局成立后,由礼制局制造所所辖的烧造陶瓷祭器(包括日用器)的机构,其产品为政和年间“新成礼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关宏 《收藏家》2016,(8):85-90
一、关于北宋官窑的文献记载 宋代文献中涉及北宋官窑的史料只有两笔,其一是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中所收宋叶寘《坦斋笔衡》,另一是同为陶宗仪撰《说郛》中所收宋顾文荐《负暄杂录》。两书所载略同,但有小异。据《南村辍耕录》①卷二十九引《坦斋笔衡》"窑器"条云:  相似文献   

4.
有关北宋官窑的研究,目前最为紧要的课题是证明北宋官窑的所在地。对此,大体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北宋官窑位于北宋时期的京都汴京,这种说法从北宋官窑研究初期开始就成为了主流;另一种说法则否定了北宋官窑在汴京的说法,指出北宋官窑在当时的汝州。其中,第二种观点的核心依据是《坦斋笔衡》中提及的"京师"与《老学庵笔记》中的"惟用汝器"的解释。作者在本文中对持有第二种观点的依据进行仔细分析,从理论上看,这一观点并不符合逻辑。因此,作者仍然支持北宋官窑位于汴京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上篇通过部分传世哥窑诸多特点,论证为北宋官窑。哥窑名称最早记载于元末《至正直记》,这之前一直称其为宋官窑。传世哥窑不会是北宋官窑的唯一产品,极大可能是北宋官窑制作过程中存在有不开片、大开片和小开片等多种官釉(小开片被后人称为哥窑)。如果我们能找到北宋大开片官釉(现代称官窑),进行相互印证,就能进一步确认北宋官窑的存在和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宏观层面及部分实物特征来分析鉴别并认知北宋官窑。北宋官窑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胎骨较厚,为北方胎土;做工精美,部分器物富含宗教信息,有别于南宋官窑。文中提及的“哥窑型北官”多被宫廷及各大博物馆以“传世哥窑”之名收藏,而“非哥窑型北官”由于与南宋官窑有区别,故多散落于民间。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宝丰清凉寺汝窑址考古发掘资料的再研究,发现该窑场生产天青类汝窑瓷器的最早时间应在哲宗元祐元年以后;而成熟汝窑瓷器的生产时间当在徽宗政和、宣和时期。也就是说,成熟汝窑瓷器的生产时间和文献记载的北宋官窑的生产时间相同,但目前的考古证据仍不能表明生产成熟汝窑瓷器的宝丰清凉寺汝窑场就是北宋官窑。  相似文献   

8.
文化史研究的省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虽取得长足进展,但对其理论问题尚乏充分讨论。这一状况,非常不利于研究的持久深入。为了推进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理论思考,我们邀请六位教授,就相关问题发表各自的高见。郑师渠认为:要正确解读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必须进一步超越既有的定势思维,将之置于欧战前后现代思潮变动的大视野下考察,引入反省现代性思潮这一新的视角,把握现代性与反省现代性的搏击与统一,才能得出更合乎历史实际的认识。史革新认为:在近代中国新文化理论诸说中,近代文明观是形成较早的文化理论学说,它固然有对传统文化观念的继承,但更主要的是对输入于欧美、日本的文明观的吸收,实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郑大华认为:加强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之互动关系的研究,对于深化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社会变迁引起文化转型,并决定着文化转型的性质和速率,而文化转型又对社会变迁有着重要影响,有时还为下一步的社会变迁制造或提供思想前提。黄兴涛认为:文化史研究由三个层面组成,一是文化人物、事件、各文化分支门类自身一般状况的研究;二是多种文化因素整合而成的"文化现象"的发现和阐释;三是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等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尤其应注重"社会的文化史"与"文化的社会史"之间的互动关系。李帆认为: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有其自身的特色所在,分期方面不完全等同于政治史,研究对象、视角和思想史有所不同,不过没必要强分畛域,研究视野上则要有文化史的视野,文化史是其基本依托。张昭军认为: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对象的确定,一是要以新文化的生成、发展为主线,兼顾近代历史上的其他文化;二是要将文化史作为类文化的历史,而非专史的简单拼合;三是既把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又视为不断发展的理论方法;四是要处理好"外在取向"与"内在理路"的关系。以下刊出他们的精彩论述,希望能对关注这方面问题的读者有所帮助,也期望学界同仁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9.
成彩虹 《文物春秋》2007,5(1):45-50
两宋官窑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陶瓷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因文献资料有限,有关窑址的考古发掘资料也显不足,因此对相关问题始终聚讼不一,未能达成共识。本文对多年来的两宋官窑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分别就官窑制度、北宋官窑、南宋官窑及与官窑密切相关的哥窑问题的研究做了概括性的叙述,意欲为读者描绘出两宋官窑研究的全貌。  相似文献   

10.
重新认识官窑——关于官窑概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窑在中国古代陶瓷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历代学人研究探讨的中心议题之一。《中国陶瓷史》在总结两宋官窑的特性是“为两宋宫廷所垄断,烧瓷全部供宫廷传用,失去商品瓷的性质”。据此进而得出官窑“就是官办的专门生产非商品性官用瓷器的窑场”的概念。这个概念多年来一直是做为讨论官窑问题的基础,既便是在古陶瓷研究中遇到不  相似文献   

11.
宋官窑有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之分,而南宋窑又有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之别。这种划分法是根据南宋·顾文荐的《负暄杂录》与叶寘的《坦斋笔衡》的记载而沿用至今的,两书记载略同,但均佚。现将《辍耕录》卷二十九“窑器条”所转引的《坦斋笔  相似文献   

12.
关于南宋官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官窑作为宋代中国瓷业发展高峰的杰出代表,长期以来,受到中外陶瓷研究者的瞩目.对南宋官窑问题的研究,经多年不懈地努力,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近年对杭州乌龟山窑址的再次发掘,使人们全面真实地揭示南宋官窑愿望的实现愈加成为可能.本文愿就所知的有限资料,就南宋官窑的有关问题谈一点见解.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历来有敬天尊祖的传统,清代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使这一传统更加规范和制度化。清世祖顺治十年谕:“国家典祀,首重祭祀,每斋戒日期必捡束身心、竭诚至敬、不梢放逸”。公元1723年即位的清世宗雍正皇帝,精力充沛,事必躬亲,特别相信天地感应之理,在其当政的十三年中无论大祀、中祀无特殊情况都亲自恭祭。雍正四年旨:“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朕即位以来,念切民依,举行耕耤之礼,殚极精诚为民祈于上帝。乃雍正二年三年,耕田叠产嘉禾。有至一茎九穗者……皆硕大坚好,此八穗九穗之数,岂非人力所为,天地感应之理。肤见最真切。……即如前青海蠢动,朕为边陲忧  相似文献   

14.
在浓云密布天穹的时候,倘有一束阳光穿过云隙射向大地,沉闷的局面便会因之而顿时变得豁然开朗。南宋官窑的研究,由于史料缺乏,故长期以来几乎处于踯躅不前的境地,并且,争论越多,反倒使问题更为朦胧,庆幸的是《中兴礼书》的发现①,犹如昏晦中闪出的一道强光,它为...  相似文献   

15.
宋代官窑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代官窑探索李刚宋代是中国制瓷业发展的辉煌时期,唐代形成的“南青北白”的格局,迅速被南北各地涌现的名窑所打破,莹润似碧的官窑青瓷,艳如晚霞的钧窑产品,黑光亮的建窑茶盏……,将瓷器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页,装点得绚丽多采。但在历史湍流的冲击下,不仅宋代...  相似文献   

16.
南宋官窑陶质祭器对于研究南宋皇家祭器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浙江省博物馆藏的南宋官窑陶卣2003年出土于杭州河坊街南宋遗址,原为十余片可相互拼接的残片。通过对该件陶卣的修复,可为今后修复南宋官窑陶质祭器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7.
<正>为庆祝故宫博物院成立85周年及紫禁城建城590周年,故宫博物院于2010年9月26日至28日隆重召开了故宫学研讨会。其中一个分会为"宋代官窑及官窑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古陶瓷研究中心主办,共有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英国、日本、韩国等6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43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中国的美术史近乎是陶瓷史,中国的化史也近乎是陶瓷史,此说虽有些夸张,却也透出几分道理。早在商代二里岗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青瓷。东汉之后现代意义上的青瓷基本形成。三国两晋时,越窑已经成为全国烧瓷业的中心。隋唐时期的长沙窑烧成釉下彩绘瓷器,首开彩瓷之先河,名的唐三彩更是名噪一时。及至宋代,名窑辈出,  相似文献   

19.
官窑四赏     
陈连勇 《收藏家》2000,(5):64-64
中国古代陶瓷器历来是人们收藏的热门品种之一,而最能代表中国制瓷业最高水平的,当属明清两代景德镇官窑瓷器。适逢嘉德千禧龙年春拍,在此特将其中四件官窑精品,介绍给同好共赏。明初永宣两帝、文治武功,社会安定,制瓷业水平极大提高。尤其是宣德青花瓷器,在永乐的基础上,品种更加丰富,质量更为提高,工艺更显精洪。明宜德青花松竹梅纹碗即堪称典范。碗形似大侈口斗笠状,胎体细腻,轻盈坚致,白釉肥润,外壁通景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意境高雅,构图疏朗,画工笔触遒劲。青花苏料发色浓重艳丽,深入胎骨,为宣德青花瓷上乘之品,甚为难得。目前仅知北京  相似文献   

20.
南宋官窑源于越窑,其制品特点、工艺技术、窑炉设备与同期的越窑系窑场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