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缘起》考辨朱迎平《文章缘起》是古代文论中的一部文体论专著,专门探讨各类文体的起始之作。书前有作者自序云:六经素有歌、诗、书、诔、箴、铭之类。《尚书》帝庸作歌,《毛诗》三百篇,《左传》叔向诒子产书,鲁哀公《孔子诔》,孔悝《鼎铭》,《虞人箴》。此等...  相似文献   

2.
"语"是先秦时期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出于实录,最早出自史官的"记言",是早于"六经"而出现的。长时期内,"语"文体发展并不成熟,一直到《国语》的结集成书,"语"作为一种文体才完备起来。《国语》主要记君臣之政治得失,这种取向对后代影响很大,形成正史中的"国语家"。"语"在发展分化中,实录性质有所减弱,多少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意志。诸子书最初多采用"语"体,被称为"百家语"。先秦时期,对文体的界定相当模糊,在"语"这个宽泛的文体里,可以说,"谚语"、"俗语"是其剪裁,"事语"是其流变。近年面世的上博简《曹沫之陈》竹书对于我们认识"语"文体很有启发意义。作为篇题的"陈"字,应该如本字读,不必假"陈"为"阵",以牵强于军阵之意。题为《曹沫之陈》,正是曹沫陈述之语的意思。《曹沫之陈》见证了古代"语"文体的发展演变,是早期"语"文体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3.
石家庄市博物馆收藏的祝允明草书《诸将五首》,书杜甫诗《诸将五首》,其笔墨驰骋奔放,挥洒自如,有"奔蛇走虺,骤雨旋风之势",与杜甫激情洋溢的诗作珠联璧合,是祝允明晚年具代表性的一篇力作。  相似文献   

4.
章草书,广义而言是汉代通行的隶书草写法;狭义而言是在隶草的基础上进而规范化的一种专门书体。章草书盛行于东汉末期,历经魏晋时代而渐成衰势,隋唐以后罕有书者。故宫博物院新近征得的原藏清宫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的隋人书《出师颂》恰恰弥补了章草书发展末期的历史空缺。本文简述章草书之由来以及古代章草书家的简况,以便读者从中了解隋人书《出师颂》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方国兴 《南方文物》2001,(3):104-106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晋代著名书法家,早岁从卫夫人学书,后博览前代名家法书,遂改变初学,采择众长,备精诸体。其草书浓纤折衷,正书势巧形密,于中国书法史有继往开来之功,享有“书圣”之誉。《十七帖》是王羲之晚年之作,体势雄健格调典雅笔法精妙,为后代草书之绝。自古以来的书法爱好者多以此贴为临习草书范本。笔者在反复磋磨研究后认为《十七帖》精妙之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结体稳健。王羲之草书结体的规律是“各自为战,互不相干。”乍一看,书草如楷,从容不迫,平心稳健,心平气和。再仔细看下去,精妙至极,非…  相似文献   

6.
1985年,肃宁县城内吴姓村民捐给肃宁县文化馆文物组一批徐世昌书画作品,1993年移交给肃宁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文章介绍了这批书画中较重要的8件,有设色水竹图轴、草书节临贺知章《孝经》屏、草书节临怀素《自叙帖》等。  相似文献   

7.
蔡襄是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创"飞草书"。但是关于蔡襄"飞草书"的研究甚微,故而产生了许多误解。如明代娄坚将飞草书解释为"渴笔草书",今人曹宝麟先生指出蔡襄《陶生帖》为飞草书代表作。二种论述皆非。蔡襄的飞草书应为用散笔书写的草书体飞白书,飞、白、草、散笔四要素缺一不可。本文将主要从历史文献入手,并结合实证材料,对飞草书进行释义,考察飞草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风格特征,并阐述其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赵榆 《收藏家》2014,(4):75-77
<正>京博艺术博物馆藏董其昌《临怀素草书〈千字文〉手卷》,绢本,通长15米,内文幅宽0.295、长12.25米,书写精妙,尺幅硕大,为现存董其昌草书之大观。翁同龢在手卷跋语中,作了极其高的评价:"董公此书,正如天女散花,神龙戏海,最后题字又谨严超秀,奇迹也!"董其昌(1555-1636年),字思白,号玄宰,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擅精鉴赏,富收藏。《明史·文苑传》载:董其昌书法集古之大成,"六体"和"八法"无所不精,  相似文献   

9.
7、又汉代山陵,哀策流文。前句无疑义。后句的“哀策”,似宜将各本注释汇总拢来,方为完整而明晰。“哀策”,各本均确认为是一种文体。牟注指出.“哀策”又写作“哀册”.“这是迁移帝王及太子、诸王、大臣灵枢时用的一件文体”。不误,但说得或不够全面。《后汉书·续礼仪志》有帝王驾崩“司徒、太史令奉溢、哀策”的记载.《文章缘起》也说“汉乐安相李尤作《和帝哀策》”,可知哀策并非迁陵时的专用文体。周注三:“祭陵墓用哀策文。”赵注大致相同。汇合各本,说哀策是专门用于皇帝是室等的祭记艾体较为妥贴.最初的哀祭、日后的祭…  相似文献   

10.
<正>林鹏先生是我省蜚声文坛的文化老人,现已年逾九旬。前些日不经意间翻到林老《丹崖书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书中多论及傅山书法及草书心得,在此笔者就"狂人与狂草"谈一些读后感。一般来说,草书形成于汉代,有章草、今草、大草之分,大草又称狂草。通晓书法史的人都知道,草书史上的狂草大家并不多,甚至可以说能写狂草的人就很少。汉有"草圣"张芝,唐有"颠张醉素",后直至明清方有祝允明、王铎、傅山等,属凤毛麟角。傅山在《青羊庵》诗中云:"既是为山平不得,我来添尔一青峰。"傅山就是草书史上的一座青峰。韩愈曾  相似文献   

11.
《收藏家》2020,(4)
正中国古代皇帝之中,书画艺术成就最高的非宋徽宗赵佶莫属,特别是他的书法艺术更是为世人瞩目。他所创制的"瘦金体"楷书独步古今,诸多名迹传世,草书也造诣非凡,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草书千字文》最为著名。惟有宋徽宗的行书墨迹传世寥寥,最具代表性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文会图》中的一段行书诗题。另外还有一件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行书《蔡行勅》,旧时著录中将其定为宋太宗所书,当代学者  相似文献   

12.
古代书论中多篇文章直接赞颂草书之美,唯有东汉赵壹的《非草书》站在儒家经世致用的立场上否定了草书的价值。从康德美学的角度而言,赵壹的《非草书》恰恰反证了草书的艺术价值,并演绎出草书在艺术本质上的自治性。  相似文献   

13.
2012年第5期米鹤都先生的《"破四旧"的表与里》写得很好,比较全面和客观地介绍和叙述了"破四旧"的缘起、过程和破坏情况。但他在文章中说:"当时全面主持《红旗》杂志工作的、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还说:"王力主持下的《红旗》杂志",并说王力是"总编"。这都不准确,不  相似文献   

14.
前人怀疑《兰亭集序》者,或以为从文章到书法都是伪造的,或以为此伪作乃出自陈僧智永之手。鉴于东晋南朝历史文化条件,本文则以为这些看法值得商榷。自来皆肯定传世今本《集序》书法水平极高,"章法为古今第一",是"神品",而据唐人书品论,智永书法虽善,乃指其隶书(正书)、草书,其行书水平则稍差,与王羲之相距甚远,这就意味智永绝对无法伪造出这一"神品"来。而且鉴于当时琅琊王氏礼教家风,智永的"末裔"身份也决定他不大可能违反孝道,去伪造远祖文章、墨迹;史载《集序》墨迹的存在在唐代以前几乎是不为人知晓的,因而纵使撇开智永,假定当时另有一造假足以乱真的无名顶级书法高手,在南朝社会风气影响下,为了获取经济或政治利益而伪造王羲之墨迹,则此伪造目的必然决定他选择目标乃是易于出手,为人们熟知、欣羡的王氏墨迹名作,而不会去找一当时毫无名气、很可能无人问津的《集序》去伪造;这些表明,唐代以前没有伪造《集序》的条件,不存在伪造《集序》这一问题,由唐代流传至今的今本《集序》当是真品。  相似文献   

15.
林鹏 《文物世界》2007,(6):71-73
1983年在山西省寿阳县五峰山找到了傅山的草书碑一通,友人带回了拓片,一见之下令人惊叹不已。草书碑写的是一首诗,诗的内容专论草书艺术,而且这草书碑正是草书艺术的典范。《霜红龛集》卷七载有此诗,抄录于此:  相似文献   

16.
正一、缘起1943年7月,刘达武所编《蔡松坡先生遗集》问世。他在该遗集的《蔡松坡先生年谱》光绪二十六年(1900)条下记曰:梁启超招蔡锷入《新民丛报》馆襄笔政,"署名奋翮生,一署击椎生"。(1)由于后来的历史研究者普遍釆用这一记载,于是击椎生这个名字就与蔡锷的英名一起广泛流传开了。这一记载的真实性,其实大可怀疑,《新民丛报》1902年2月8日才创刊,1900年何须"襄笔政"之人?蔡锷这年实际是在《清议报》分任文字之责。(2)此外,无论是《清议  相似文献   

17.
谷志军 《神州》2014,(3):52-52
<正>《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名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查阅了很多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上在分析这篇课文时都把"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做为重点。这些资料都提到"抑"的内容是"切切察察"的絮说,"大"字的睡相,烦琐的礼节等。"扬"的描写是阿长买回《山海经》。诚然能让作者和读者对长妈妈肃然起敬的原因就是长妈妈买《山海经》这一折的描述。然而文体所限鲁迅先生对长妈妈买《山海经》的经历无法进行描述,因为他没有亲历,也没听  相似文献   

18.
庆王朱栴“好古博雅,学问宏深,长于诗文和书法。”编著有《宣德宁夏志》二卷,《文章类选》四十卷,《凝真稿》十八卷,《集句闺情》一卷。其草书“清放驯雅,绝无俗碍,海内传重,视为拱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刘小龙 《丝绸之路》2009,(20):84-87
草圣张芝是"一笔书"的创造者,辞赋家赵壹对汉赋的发展也做出过重要贡献,两人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赵壹《非草书》一文,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书坛风貌。本文论述了张芝能否在他的时代创造出一笔书,赵壹何以作《非草书》,当时全国"书法热"现象以及《非草书》与鸿都门事件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班固的思想和汉代赋作状况从新思考"赋者古诗之流"的内涵和价值。本文认为,班固"赋者古诗之流"意在阐发赋体讽谕观,并非一个立足于汉赋现实的文体源流判断,只是经史学家对赋体文章提出的理想的政治要求。汉赋之"赋"源于《诗经》"六义"之"赋",以敷布铺陈为基本手法,普遍呈现出靡丽的文体特征。在经学背景下,汉人赋论执着于理想的"讽谕"而批判现实的"靡丽"。由于讽谕的创作手法与文学性文体有密切关联,使得以讽谕为依据的《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的建立具有一定的文体归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