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晋书·地理志》阜陵沦为麻湖说辨误舒峤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地理志》淮南郡阜陵县下注云:“汉明帝时沦为麻湖”。鄙意以为这实乃误记,其理由如次。麻湖,。或作历湖,见于秦汉以来诸地志,在今安徽省和县西30里,明永乐中堙塞(《明史·地理志》);阜陵,酉汉已...  相似文献   

2.
张廷玉《明史·地理志》向以体例严谨、言简意明而著称,堪称正史地理志中的上乘之作。但其中的疏漏讹误似亦难免。以《地理三》及《地理一》、《地理二》中的河南地理为例,经据有关史料校读考证,中华书局点校本之相关部分尚有讹误40余处。其致误原由则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3.
高小强 《丝绸之路》2009,(22):55-56
《汉书·地理志》简称"汉志",是我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体例。同时该志也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创了我国历代记述疆域政区的先例。《汉书·地理志》堪称历代地理著作之典范,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就《汉书·地理志》的写作背景、内容及其价值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4.
<正> “绵诸”作为县级行政区,根据史籍记载,历史上曾设过两次。《汉书·地理志》西汉天水郡有“绵诸道”,北魏也曾设绵诸县,属略阳郡。关于绵诸道(县)的城址地望,古籍记载互异,主要有三种说法:(1)《括地志》:“绵诸城(在)秦州秦岭县北五十里”;(2)《读史方舆纪要》:绵诸城在西和县“东北五十里”;(3)民国《甘肃省通志稿》:“汉绵诸道在县(天水县)东四十五里之邽山下,有古城遗址,即绵诸城”。谭其  相似文献   

5.
沈约所撰《宋书·州郡志》,用以参考的何承天国史《州郡志》以元嘉二十年为下限,徐爰国史《州郡志》以大明八年为下限。但沈约又将地理志的下限与标准年代混为一谈。《宋书·州郡志》所载区划以徐志为蓝本调整而成;所载州郡户口数据本之徐志;州、郡之道里,除雍州、郢州为徐爰或沈约增补、修正外,大体以何志为准。故《宋书·州郡志》所示区划下限为刘宋昇明末,但并无标准年代;所示户口是大明八年前的数据;所示道里大体是元嘉二十年前的数据。区划、户口、道里的年份不相匹配,原因在于《宋书·州郡志》文本由徐志、何志叠加而来。  相似文献   

6.
洛阳大学文物馆所藏一件西汉铜鼎见有"宣春"刻铭,有学者认为"宣春"与《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宜春县有关,《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宜春"当据铜鼎改正为"宣春"。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及出土文字资料,指出《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宜春"并非讹误,铜鼎刻铭"宣春"之涵义当另作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 贺次君先生《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版)乃《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之第一部,爬罗剔抉,详为辑校,为历史地理研究带来莫大方便。然白壁微瑕,兹就其有关贞观十三年政区之《序略》试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以《括地志》、《元和郡县志》为例,对唐宋时期重要的地理总志进行探究.探讨正史地理志的编纂传统对唐代地理总志的影响及《太平寰宇记》为代表的宋代地理总志在方志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骆伟 《广东史志》2000,(3):37-49
一、说明 《南越志》,南朝宋沈怀远撰,作者为吴兴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西)人。怀远初为始兴王璿征北长流参军,因坐事徒广州,后官武康令。《南越志》就是他在广州时所撰。《隋书·经籍志》记载为:《南越志》八卷,沈氏撰;《旧唐书·经籍志》:《南越志》五卷,沈怀远撰;《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文献通考》著录为:《南越志》七卷,宋武康令吴兴沈怀远撰;阮元《东通志》:《南越志》五卷,宋沈怀远撰,佚。史称:“此五岭诸书之最在前者也。”“此志载三代至晋疆域事迹。”该书内容丰富,涉及岭南地域沿革、地方山川名由、民间传说、风俗习惯以及珍稀物产,尤以动、植物为最,可供学者研究岭南史地、民俗、生物等参考。  相似文献   

10.
《明史·地理志》总序和各省小序中分别记录了明代总里数和除云南、贵州之外的其他十一省里数,这组数据存在各省编里数据之和多于总序所述总里数的问题。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史籍抄录和《明史·地理志》编纂过程中删节失当造成的,这组数据直接来源于王鸿绪《明史稿·地理志》,而王鸿绪《明史稿·地理志》之数据是删改万斯同《明史·地理志》而来。同时,进一步追溯这组数据的来源,发现它们来自明代史籍《广舆图》、《皇舆考》、《图书编》这一编里数据系统,这组数据产生的年代则是嘉靖十一年。  相似文献   

11.
这篇论文,作为批判中国正史东夷传记事史料的第一步,整理了《史记&;#183;朝鲜传》、《汉书&;#183;地理志》、《汉书&;#183;王莽传》的朝鲜观、朝鲜王者观。作为中国正史朝鲜关系记事的发端的《史记&;#183;朝鲜传》其史料价值从来都被人们所重视。可是,其记述是以汉武帝出兵朝鲜为中心,对朝鲜的历史几乎没有表示关系。而且,其东夷王者观是理念化的,中国亡命者都变成其地的王者,并在统治东夷诸族的同时,作为藩属的王而服从于汉王朝。在《汉书》里,朝鲜观及其王者观是多样化的,但与《史记》一样也是理念化的,未客观地描述实际情况。《汉书&;#183;朝鲜传》几乎原封不动地借用了《史记》的记事,在《地理志》郡县条分注里,把箕子、卫氏两朝鲜国,异民族的真番、朝鲜、高句丽诸国安置于乐浪郡、辽东郡、玄菟郡,设定了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朝鲜国。在《地理志》分区条里认为,包括朝鲜国在内的东夷诸民族是顺从的,他们之所以彬彬有礼,是因为遵守了箕子之教,由于中国人亡命者变为王者并进行了教化,因而出现了理想化的境地。在这里,可以说找到了朝鲜王者的理想像。与之相反的东夷王者观在《王莽传》中可以看到,王莽把高句丽侯驺认定为异民族的王者,将其抹杀是皇帝的任务。《史记》《汉书》的朝鲜观和东夷王者观不是从客观的史实产生出来的,其记事的史料价值也并不那么高,但给予后世正史的影响却是极大的。  相似文献   

12.
<正> 中华书局点校本《清史稿·地理志六》桐城县下有:“东南:大江自怀宁入,东流,经县西南练潭驿为练潭河。”此说明显错误,当有脱漏。 首先,大江并不经过练潭驿。据康熙《安庆府志·地理志》记载,练潭在桐城县南七十里,“其西受怀、潜二邑之水,北连白兔河,南达枞阳入  相似文献   

13.
包节所撰《陕西行都司志》是明代唯一的一部行都司志。《包侍御集》卷5收有《甘肃志六序》,此《甘肃志》即《陕西行都司志》。该志《四库全书总目》收入"史部地理类存目"中,后世诸家目录即不见载,《陇右方志录》断定已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也没有收录。但其资料被大量保存在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刊的《西镇志》、《凉镇志》、《甘镇志》、《肃镇志》和乾隆《甘肃通志》等地方志及顾炎武《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典籍中,其他如《禹贡锥指》、《水经注疏》等地理学著作也有引用。《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之《陕西行都司部汇考》即由《陕西行都司志》删削篡改而成。该志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我们期待着辑本的成书出版。  相似文献   

14.
孔祥军新著《汉唐地理志考校》,对汉唐正史地理志及唐宋地理总志进行校理,纠文本之讹,正史文之谬,辑失佚之地志,探史志之史源,考其断代,辨其书例。在对地理志文献研究基础之上,孔氏考汉代三辅称谓沿革,盐、铁官之分布,新莽改亭之通例,北魏政区之沿革,并对隋代关官、水道和唐代诸渠进行了辑录和考察。本书以文献考校和政区地理研究为主,广涉经济地理、交通地理、军事地理、佛教地理等诸多领域,重视学术传承和演变,善用图、表的方式来明晰思路脉络,为汉唐地理研究之佳作。  相似文献   

15.
石鹏 《史学史研究》2024,(1):120-122
<正>地理总志为记载全国性的总志。朱元璋统一全国后,对一统志的编修十分重视,先后命儒臣编修地理总志多达4部,这些修志实践及其蕴含的修志原则,为以后一统志的编修奠定了基础。学界在谈及明初方志或地理史书时,对洪武时期所修地理总志屡有提及~((1)),但对这4部总志书名的称引,却值得探讨。明代第一部全国性地理总志为洪武三年(1370)成书的《大明志》,不少学者称其为“《大明志书》”~((2))。关于《大明志》成书过程的确切记载,  相似文献   

16.
对旧、新《唐书》及两书《食货志》史料价值的认识,前人早有分歧。司马光《资治通鉴》悉采旧书,不用新书。新书《食货志》关于租庸调记事中“丁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非蚕乡则输银四十两,谓之调”,《文献通考·田赋考》“疑太重”而不取。清卢文(?)、王鸣盛诸家更力斥其妄,似成定论。加之《新志》还有些载述,勘诸现存史料,未获质证,或与其他史籍颇有出入(说见下文),不能不引起一些史学家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从而对两志的衡评逐渐有了高下之分。沈炳震《唐书合钞》声称于《天文》《地理》《五行》  相似文献   

17.
王青芝 《史学史研究》2012,(1):93-98,104
《五洲地理志略》是王先谦研究世界史地知识的代表作。从撰述形式而言,《五洲地理志略》属于"纂辑之史",其内容和资料取舍反映了王先谦广搜博采、兼容并蓄的采撰思想,以及求新、求真的史料取舍标准。《五洲地理志略》的历史编纂综合各家之长,推动了传统史地著作编纂体裁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南宋范子长著有地理总志《皇朝郡县志》,今已亡佚。经考,其书虽题为范子长所著,实出自众人之手;此书纂修于宋宁宗嘉定间。另《永乐大典》载有《郡县志》一部,考察相关著录与存文,知两书并非同一著作。  相似文献   

19.
秦汉"上郡"之"上"是对黄帝之敬称或避讳,因黄帝陵所在和黄帝生前活动之地即为上郡。《汉书·地理志》远绍《禹贡》和《周官》,其所记秦汉上郡与其境内的有关遗迹及地名应该都是周代的地理,保留了存留在周人记忆中的关于黄帝部族活动的历史信息及周人早期兴起与迁徙过程的重要信息;《汉书·地理志》等史书互相印证,反映出秦汉上郡曾为黄帝部族活动的中心地,以及黄帝部族后来向南迁徙的历史事实;石峁城作为目前所见中国史前时期最大的城址,以及其与上古史之紧密联系和巧合,称其为上古帝都应该是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20.
《旧唐书·地理志》京师、京兆府和华州部分纠谬吴松弟1.第1394页,京师(中华书局标点本,下同):东内日大明宫,在西内之东北,高宗龙朔二年置。《新唐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新志》)和宋敏求《长安志》卷6皆云,贞观八年置为永安宫,后改为大明宫,龙朔二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