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在甘肃和青海的土司中,连城鲁土司是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一员,其统治时间长,封土面积大,对永登地域内藏传佛教寺院的兴建和宗教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永登现存的藏传佛教寺院,都与鲁土司有着直接的关系,是研究永登及周边地区藏传佛教传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永登县连城鲁土司属寺壁画的科学分析和时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项研究主要是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共聚焦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分析了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属寺中的妙因寺、感恩寺和雷坛中的部分壁画。分析结果表明感恩寺和雷坛壁画基本保持了明代最初的绘制风格和内容。其中感恩寺主要壁画的绘画颜料和工艺特点鲜明,表明绘制该壁画的画工不同于绘制鲁土司属寺其他壁画的工匠;妙因寺万岁殿壁画存在后期改动和重绘的情况,其中万岁殿外回廊壁画主要部分的最初绘制时间要早于万岁殿大殿内壁画的最后绘制时间;而妙因寺塔尔殿壁画则绘制于19世纪后期。  相似文献   

3.
王文元 《丝绸之路》2009,(23):10-16
从2007年开始,位于甘肃永登连城的鲁土司衙门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走入公众的视野,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拍摄《黄石的孩子》、汉藏佛教文化的最新发现……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报道,也再三显示着这块地方的不同寻常。 鲁土司是何许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鲁土司衙门为何有众多的惊世发现呢?  相似文献   

4.
妙因寺连城     
座落在永登县城镇鲁土司衙门西邻的妙因寺,自明清以来,在甘肃、青海、内蒙、西藏地区黄教中颇有影响。这座寺院的始建时间、寺名沿变众说不一。《甘肃宗教》一书中载:“该寺原称大通寺,清光绪年间改称妙因寺,始建于明正统六年(1441年)。”还有很多文章都同意始建于明正统六年。这无疑都以明景泰元年探花黄(?)撰写的《敕赐大通寺记》为依据。该碑记原立妙因寺鹰王殿内。1958年被毁,碑文内容今存。碑记:三世土司鲁贤为祈灵消灾,于宅旁建寺,明正统壬戌(1442)年完工,始请于朝,敕赐“大通寺”。但鲁氏家谱又记:明宣德二年(1427)三月22日敕赐妙因寺。这说明妙因寺的始建并非在正统年间,它还要  相似文献   

5.
翻阅《庄浪汇纪》、《平番县志》、《永登人民县志》(未刊稿)及永登大姓家谱后,发现今永登县在明清时期战将多,仅三品级以上的将官就有四十余人,其中连城鲁土司家族更为特别。永登连城鲁土司自元灭流落河西降明后,被封为世袭连城土司。历明清五百余年,传19世,任...  相似文献   

6.
瞿昙寺回廊佛传壁画是明清之际壁画艺术的重要遗存,正在引起美术史界的高度关注。以往回廊壁画的研究多为当地考古工作者的概括描写,同时对壁画内容也未作一个完整准确的辨识,对壁画表现的艺术风格及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更少有涉及,本文考察了瞿县寺建寺史实,首次完整辨识瞿县寺回廊佛传壁画的内容,复原了不同时期壁画的次序,并就壁画风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容美土司是明清时期西南地区较强大的土司之一,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爵府遗址即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遗址为容美土司的第二行政中心,是一处集行政、生活、文化娱乐和军事等设施于一体的明清建筑遗址群。遗址的发掘和保护,是全面揭示容美土司文化的重要前提,也有助于理解和认识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  相似文献   

8.
徐汝聪 《东南文化》2016,(5):98-105
元代以来,藏传佛教广泛在西藏以外地区传播,带来了独特的宗教理念和宗教艺术。江南地区寺塔林立,在上海佛塔"天宫"、"地宫"出土的佛教文物中,诸多藏传佛教文化元素,从较早的元代一直延续到清代。这些文物是藏传佛教在江南地区传播的实证,对其性质的分析研究,可以了解元明清时期汉藏文化的融合方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杨秀鸿 《文史天地》2012,(10):F0004-F0004
玉龙金盆位于贵州省开阳县禾丰乡马头土司古寨前,是开阳十里画廊的主要景观之一。马头土司古寨距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唐宋时期属蛮州宋氏土司辖地。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至今保存着明清时期的乡村建筑,是一个以水东土司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正南京大报恩寺遗址拥有1700余年的建寺史,历经六朝时期的长干寺、北宋至明初的天禧寺,永乐以后成为明王朝的皇家寺院,在中国佛教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该寺清末被毁,成为遗址。2007~2015年,考古人员对遗址北半部进行了全面发掘。在此过程中,从明清时期的地层、灰坑,尤其是多口古井中,出土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寺院遗物,为研究鼎盛时期的大报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中央王朝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统治.承袭汉代以来的羁糜制度.建立完善了土司制度。本丈就明清西南土司承袭制度和土司承袭文书进行探讨研究.以揭示明清封建中央政权对西南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统治措施。明朝统治者在经营西南地区的过程中.“磁元故事.大为恢拓”.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土司官僚体系。明初西南少数民族土司的来源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任用元代的少数民族士官。明初“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c’其二是新增设的主官。《土官底簿》卷下贵州部分记载:明代该地交职土官15人.其中巡检7入.全系新设…  相似文献   

12.
明清鄂西南民族地区聚落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鄂西南民族地区的聚落形式主要有城市和村落两种类型,其发展演变在时间序列上可划分为土司时期和改土归流后两个阶段。土司时期,城市稀少,城址多在盆地(或坪坝)或临近长江之地,规模小,内部结构简单,政治、军事职能较强;土司村寨的分布大势是北少南多,村寨的规模相对较大,非土司区村落分布稀散。改土归流后,城市的数量有所增多,城址的分布渐趋均衡,但城市的规模仍不大,内部结构较土司时期复杂,城市除仍具有政治、军事功能,经济、文化中心的职能有所增强;村落多集中分布于原土司区,村落的数量增多,但规模较小。影响明清时期鄂西南民族地区聚落分布与发展演变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和民族因素。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云南西部边地土司经历了"内外"分际的历史过程。有的土司留在王朝国家的版图,成为"内",有的土司离开了王朝国家的版图,成为"外",明朝确立的"三宣三慰"土司整体政治格局变为了分属不同政治共同体"内外"土司,最终在清缅战争中因官方提出"内地土司"的概念而得以确认,展现了明清以来云南西部边疆从有疆无界的整体土司区变为"尔疆我界"的中缅边界的过程,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疆域变迁及边疆发展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影响到东南亚世界历史政治格局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4.
莫土司衙署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西宁街,地处风景秀丽的翠屏山北麓,是忻城县明清时期世袭莫氏土司的衙署兼私人宅第,是历史上壮族地区土司衙署建筑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相似文献   

15.
论点摘编     
《中国西藏》2007,(5):92-92
藏传佛教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东西方英雄史诗中的人本主义比较研究;明清时期土司制度与藏区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藏族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6.
鲁土司衙门     
曾红兵 《丝绸之路》2003,(10):29-31
土司是元、明、清时期封建王朝在西北、西南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鲁土司是西北众多土司中影响最大的土司,其始祖脱欢,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孙,官领平章政事,明灭元时,脱欢曾随元顺帝北逃未成,遂流落河西降明,被封为甘肃永登连城土司。  相似文献   

17.
晚明清初江浙一带一些持才善绘的女性进入了当时文人、书画史家和鉴藏家的视野,在同时期的诗文、笔记或书画著录中留下了有关其事略的直接记述,如作品的递藏、题跋或品评等情况。针对这一美术史现象,本文拟从女画家作品进入当时鉴藏领域的方式和收藏家对女画家艺术的品评两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的武陵地区是古代中国推行土司制度的重要区域,该地的社会治理对整个土司地区而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其社会治理的模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王朝国家权力相关的制度体系;一是与土司地方文化、传统相关的社会组织系统。王朝任命的各级土司与土司的佐贰官共同构成了土司地区一套制度化的治理体系。在社会组织系统中,土司、宗族大姓首领身份合二为一,土司制度和宗族制度对接,构成对民众日常生活控制的基础;地方神灵、国家信仰等,在身份认同及价值观念上向土司地区注入了王朝国家的背景,从而达到整合与教化民众的目的。可见,土司地区的社会治理是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延伸与发展,这种变化是在王朝权力干预下完成的。因此,土司地区的社会治理也是土司制度推行后的一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土司司所志是土司辖区重要文献,明清时期广泛分布于今我国西南、中南以及中南半岛北部区域。上级志书编修需要、展示守土之责、表彰祖先功绩是其编纂的三大动力,纂修人员构成中基本都包含土司家族成员,编纂体例与府州厅县志无异,但拥有“世系”“土兵”“土司家族契约文书”等特色篇目。对照传统府州厅县志,土司司所志具有家族性、民族性、多元性等特点,在西南史地、边疆以及方志研究中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以在沈阳向阳寺原址发现的两通石碑作为研究对象,对碑阳和碑阴所刻文字进行识读。通过查找古文献、地方志等相关资料,对碑刻内容详细分析,对其中存在歧义之处略做考释,并对碑中提及的向阳寺始建年代与得名原因、向阳寺与双峰寺的关系、吾真亲王和把度里郡王辨识等问题进行初步讨论,以求对沈阳地区寺庙和满族文化研究有所裨益。碑文涉及满洲亲王与郡王,从一个侧面亦可证明清入关前皇太极时期对佛教的优礼与崇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