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国之大事,莫急于兵,兵之大要,莫先于马"①,马以其行动迅捷,善于驰聘,为古代政治家、军事家所青睐,被视之为"甲兵之本"。历朝对之极为重视,明朝也不例外。明代马政制度形成于洪武、永乐时期。洪武初,设太仆寺于滁洲。永乐时,都城北迁,又设太仆寺于京师。南太仆寺掌管两淮、江南马政;北太仆寺掌管顺天等府及山东、河南马政;在靠近边境的山西、陕西、辽东则各设行太仆寺、苑马寺。内地以民牧的方式养马民间,供京师军士骑操;在边地,则"官牧以给边方之用。";又于四川、陕西设茶马司五,以茶易番马,补边马之不足。②明代马政从…  相似文献   

2.
道光十三年水灾是一次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影响深远的重大灾害事件。灾害发生后,清廷全力实施救灾。所有赈济开销,除无法纳入计算的口粮、籽种、官民捐赈等各项,明确可考的支用为2 657 509.731两白银。本年用于水利上的开支不低于450万两白银。各省蠲缓3 101 080两白银,蠲缓后少征600万两白银。大水对清朝的关税与盐课收入也造成影响。综计此次水灾所造成的财政损失超过1370万两白银,占全部财政收入的1/3以上。道光时期大水灾频繁发生,“癸巳大水”是其中的关键一例。在连续灾害的重压之下,清王朝已是沉疴在身,呈江河日下之势。  相似文献   

3.
清朝入关后承袭明制,沿袭太仆寺建置,于顺治元年委官建署,但因明清军政体制相异,太仆寺不再管理前明兼掌之马政及相关钱粮。顺治七年,为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太仆寺重掌马政相关钱粮,权势稍振。康熙二年,钱粮统归户部,太仆寺再度成为有秩无事的闲曹。这一时期,清廷内部新旧制度、满汉关系不断调整,太仆寺于康熙九年接管兵部大库口外马场,自此专营牧场,成为清朝八旗马政体系的一部分。清初太仆寺职权的演变反映了清朝入关后全面接触中原王朝体制、建立全国性政权时的承袭与调适。  相似文献   

4.
明代"播州之役"所用军费(以白银计)史籍大致有三种记载:一为三百余万两,二为二百余万两,三为一百余万两。本文认为该役共筹措军费449万余两,至战役结束时共花费252万余两,善后开支在110万两以上;开销的军费中,源自户部的有120万余两。  相似文献   

5.
万历矿银钱     
万历矿银钱铸于明神宗万历年间。为了弥补财政拮据的状况,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遂派遣太监担任路矿使,到各地开采矿银。据史书记载,到万历三十三年,九年间共采得三百余万两白银。这些路矿使为了奉承皇帝,用所得的矿银铸造了一批进奉银钱。  相似文献   

6.
郑磊 《文史月刊》2009,(12):72-72
1901年,慈禧太后66岁大寿来临之际,袁世凯花了1万两白银,从香港购置了一辆由美国人杜里埃兄弟设计制造的轿车,献给了慈禧太后。  相似文献   

7.
《文史天地》2012,(5):94-94
1908年,四川的支柱产业“鸦片”大丰收,产值高达3500万两。其中2300万两,完全依靠省内就地销售,这极大地拉动了内需。这一产值,甚至超过了当年中央财政的收入。当年,大清国年度财政总收入突破2亿两白银,创历史之最。但是,中央财政只掌握区区2400万两,不足12%。  相似文献   

8.
<正>万历通宝始铸于万历四年(1576),铸期长达44年之久,有小平、折二两种。小平钱除光背外,尚有背"工"、"公"、"天"、"正"、"江"、"户"等,版式繁杂。对于明王朝来说万历二十年以后可谓艰屯之际,万历二十年(1592)春,宁夏致化副总兵哱拜反,明廷开支200余万两白银用于平乱;同年秋又抗倭援朝,断断续续八年耗资700余万两银;二十七年(1599)2月,征讨川黔交界处的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军费开支达二三百万两银;再加上二十五年(1597)6月,皇极、中极、建极  相似文献   

9.
万历援朝御倭之战,是全球化开端时代东亚史上首次大规模国际战争。明代白银货币化是全球史的一部分,张居正改革之后,明廷财政与白银密不可分,明朝财政体系处于由实物和力役为主向白银货币为主的急剧转型之中,却突如其来地遭遇了一场不在本土进行的对外战争,这一战争是对明廷财政的极大挑战。本文尝试以白银货币为中心,剖析战争财政问题,从战争发展过程考察明廷财政的战争投入实态,揭示这场战争明廷财政的白银投入粗估达到2000万两以上,对这场战争取得最终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汉口中英大药房,是上海中英药房在汉口的分店.1894年,中英药房在上海正式开张.由陈子琴等合伙组织,开始资本仅有一、二万两(白银).宣统年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增资为10万两.至民国20年,资本再度扩大,达20余万两.其时,股东已屡有变更,首批股东均为上海富商,有施子英等,并聘陈竟如为经理.  相似文献   

11.
饱读儒家经典的华家三代人,敢为天下先,靠在边远的贵州经营盐业和成为西南巨富后,捐资近10万两白银创建学校;当教育缺书时,1898年起投资20万两白银创建贵阳文通书局;当书局缺纸时,投资60万块银元于1918年建成贵阳永丰抄纸厂。抗日战争期间,增建编辑所,文通书局成为中国七大书局之一。  相似文献   

12.
《纵横》1999,(10)
解放前,重庆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中披着宗教外衣的帝国主义分子,干了大量坏事。仅以1863年法国教会和1886年美英教会为强建教堂所发生的重庆的两次教案为例。两案导致死伤群众30余人,民众首领石汇被勒令处死。清政府还被强迫分别赔款白银20万两和30万两才了结两案。解放前夕,教内的帝国主义分子为保存反华反共力量,积极进行应变布置,妄图与我长期  相似文献   

13.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 二月,陕西至甘肃架设有线电报线路竣工,新疆巡抚陶模奏请清政府架设新疆通关内有线电报线路。 六月,清政府拨10万两白银架设肃州(酒泉)至迪化(乌鲁木齐)有线电报线路。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 二月,架设肃州至迪化有线电报线路3000余  相似文献   

14.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的统治陷入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状态,其中财政形势最为险恶紧迫。1894年,清政府财政还有盈余近80万两.以后由于巨额战争赔款以及庞大的内外债务本息.加上无形“镑亏”损失,清政府财政转为赤字.并且赤字逐年上升。据统计,1899年,赤字为1292万两;1901年,赤字为1300万两;到宣统三年(1911年),赤字高达1729万两。造成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就是“镑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清朝、民国之际,被誉为"海藏咽喉"的丹噶尔古城(今湟源县城)贸易发达、商铺林立,其中有荚、美、俄等国商人开设的11家洋行,这里的年贸易额曾达250万两白银,是当时西宁的六至七倍;这里古香古色的汉式建筑,街市与熙来攘往、身着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土族、汉族服饰的顾客.行人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画图.  相似文献   

16.
正清代户部银库负责收储各省在留支与协济之外解交户部的余剩银两,在康熙中叶至道光季年之前,其库存一项长期保持在一千多万两至八千余万两之间,成为全国财政储备金的主体部分,在整体财政运作与经费调度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1)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清廷很快陷入入不敷出、库储殆尽的绝境。由于战争期间各省例行呈报的收支报销册籍或者焚于战火,或者展限,未有呈报户部者甚多,但户部银库的黄册造销并未有间断,因而在关于咸丰时  相似文献   

17.
《近代史研究》2021,(4):70-85
太平天国运动后,东南各省军费浩繁,应解贵州的协饷欠解严重。同治三年(1864),清廷将道府州县等实官收捐权收归户部,但在三年后允许贵州省继续开办,贵州省借机办理隔省捐输,赴外省推行实官捐以抵充协饷。贵州先后在湖南、四川、湖北、广东、广西、江苏、山东等省设立黔捐局,至光绪五年(1879),捐输所得超过2170万两。探究这一时期的贵州隔省捐输情况,可以看出作为传统财政收入的捐输在晚清财政体系中仍占重要的地位,同时可以透视清廷调剂省际财政的努力及其实际运行。  相似文献   

18.
毛光远 《民国档案》2016,(1):99-107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出于整军备战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通过筹设中央马政机构、制订计划、整顿军牧场、筹建种马牧场和培养人才等措施推进马政建设,这是中国借鉴国外模式长远规划马政的开始。至抗战全面爆发前,国民政府马政设施已略具雏形,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外敌入侵和国内政治环境,致使国民政府马政推进受到严重干扰,战时军马补充困难。  相似文献   

19.
武昌第一纱厂亦称汉口第一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武昌武胜门外曾家巷临江大道53号,由武汉工商界著名人士李紫云、刘谷臣等人发起和筹办。当时,李紫云投资50万两白银,刘谷臣投资23万两,还有广东帮、黄州帮棉花商和鸦片烟土商参加投资,  相似文献   

20.
庚子赔款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后,俄、英、德、日、美、法等11个国家于1901年9月7日逼迫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中规定的大宗赔款,总数达4.5亿两,分39年偿付,加上年息4厘,本息共计98200多万两,尚不计地方赔款2000余万两。这是对中国的一次空前勒索;当时清政府年收入才8800余万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